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感知
《海巖》是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寫於1901,是1905俄國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時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動搖了沙皇統治的基礎。出身社會底層,深知底層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了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塑造了“海燕”這壹藝術形象,為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喝彩,為無產階級唱響了壹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
海燕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象征內涵。作品通過暴風雨來臨前的幾個場景,刻畫了象征著偉大智慧和勇氣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海燕的形象。"在廣闊的海面上,風聚集著烏雲."在風暴醞釀的時候,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風暴的渴望和喜悅,在雲與浪之間沖擊,勇敢地吶喊。其他海鳥——海鷗、海鴨、企鵝——視風暴為災難,驚恐萬分,而海燕卻在熱切地迎接新的生命;當暴風雨來臨,烏雲壓頂,海燕依然像“黑色閃電”,離弦的箭,在風和雷中舞動,笑著,嚎著,像“暴風雨中的精靈”;在電閃雷鳴、山呼海嘯、暴風雨即將爆發的時候,海燕終於以勝利的“先知”姿態發出了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時代之戰的宣言,預示著革命風暴的來臨,激勵著人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戰鬥,表現出堅強無畏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充滿豪情,激蕩人心。
海燕體現了高爾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征。全詩以波瀾壯闊的大自然為背景,極力渲染驚濤駭浪、電閃雷鳴、狂風怒吼、波瀾壯闊的緊張氣氛,寫出了油畫般濃烈生動的色彩,塑造了“高傲、黑色的風暴精靈”般的藝術形象,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和諷刺的筆調。這些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征,總體上營造了濃厚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給人。它反映了高爾基早期的美學主張——他在給契訶夫的信中說:“的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到來。‘希望’不像生活,而是高於生活,優於生活。"
在寫作技巧上,海巖最突出的特點是象征手法的運用。“海”象征革命高潮時人民壓倒壹切的力量,“烏雲”和“強風”象征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環境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生動感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空間。正如高爾基所說:“妳可以用象征的形式方便、簡潔地說出妳想說的話”,“妳可以在象征中註入很多思想內容”。作品還運用了對比、重復、對比、隱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進壹步增強了形象的藝術表現力和立體感:他們沒有在壹個平面上塑造“海燕”的形象,而是描繪了對暴風雨充滿恐懼的海鷗、被轟鳴的雷聲嚇壞的海鴨和躲在懸崖下的企鵝,象征著各種膽怯。正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風暴的態度的鮮明對比中,勇敢、無私、樂觀、堅定、優秀的海燕形象脫穎而出。寫“風”、“雷”、“雲”、“電”,也是為了烘托海燕矯健勇敢的戰鬥姿態和樂觀無畏的革命豪情。高爾基運用形象的對比和反差,抑惡揚善,鞭撻惡醜,歌頌善,塑造了充滿力量和美感、深刻反映時代特征的“海燕”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向光明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了人民,鼓舞人民勇敢投身解放鬥爭。
就整體美學而言,《海巖》既是壹首色彩鮮艷的抒情詩,又是壹幅具有音樂節奏和流動性的油畫。它結合了詩歌和散文的特點,表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豪放,氣勢磅礴,色彩斑斕,感情豐富,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的結構特點是什麽?
全篇在內容結構上層層推進,前後呼應,形成有機統壹。它以逼近的風暴為線索,根據海況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大場景。海燕也被安排在風暴“未來”——“逼近”——“迫在眉睫”三個場景中刻畫。海燕的性格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明朗,海燕的形象也隨著風波的臨近逐漸好轉。
第壹張圖(從開頭到“在泡沫的海面上飛翔”):寫的是風暴即將來臨,海燕“驕傲地飛翔”,帶著樂觀的激情和勝利的信心“渴望”著風暴的到來。
開頭簡單寫下即將到來的風暴前兆,指出海燕所處的環境。然後從形、聲、色三個方面刻畫了海燕,用“黑色閃電”這壹準確無誤的比喻,勾勒出海燕矯健、狂傲、淩厲的雄姿;《傲然飛翔》總是寫海燕的動作和“傲慢”,通過擬人化的寫作賦予海燕的動作以情態和魅力。然後從“聲”的方面,正面闡述了海燕“哭”的深刻含義——“充滿了對暴風雨的向往!”“烏雲聽到喜悅”,“烏雲聽到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排比句渲染了海燕的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在這張圖片中,與海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海鳥。暴風雨的到來使他們驚慌失措。對暴風雨充滿恐懼的“海鷗”,被“雷鳴電閃”嚇壞的“海鴨”,畏縮著躲在崖岸下的“企鵝”,象征著當時現實環境中各種睿智的、懼怕革命的革命者。文章抓住了她們的聲音、動作和情態,描寫了她們驚恐的醜陋,襯托出海燕非凡的勇氣和強大的形象。
第二張圖(從“烏雲越來越暗”到“是的,遮不住”):暴風雨來臨,海燕吹起風浪,滿懷信心迎接暴風雨,以取得勝利。
在這個場景中,首先描述了海浪和天空之間的激烈鬥爭。“烏雲”和“大風”肆虐的形象象征著“烏雲壓城”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大海象征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狂風巨浪之間的鬥爭,反映了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鬥爭,表現了反革命勢力的瘋狂和人民主動迎戰的戰鬥精神。
在這樣緊張激烈的背景下,作者再壹次把重點放在對海燕的描寫上,比上面更進了壹步。從“喊”到“笑”“嚎”,從“飛”到“飛”,從“沖”到“過”,從“摸”到“搶”,海燕迅捷、歡快、豪邁、勇敢。也道出了它必勝信念的精神來源:“它早就從雷霆之怒中聽到它昏昏欲睡,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它們遮不住!”它的勇氣來自於它對無產階級革命前途的高度遠見和敏銳洞察力。
第三張圖(從《呼嘯的風》到文末):當風暴來臨的時候,海燕以壹個勝利先知的姿態熱情地呼喚風暴。
這壹幕還是描寫了大氣,大風呼嘯,電閃雷鳴,烏雲翻滾,氣氛渲染得更加激烈。大海和閃電展開了殊死搏鬥,象征著革命鬥爭的進壹步加劇。鬥爭以大海的勝利而告終,再次顯示了大海的磅礴氣勢和力量,預示著沙皇反動勢力在人民革命中必將葬身汪洋大海。
在激烈的戰鬥環境中,作者第三次寫到海燕,卻不再花筆墨描繪海燕的姿態。從第壹幅畫到第二幅,他寫出了它的“哭”和“笑”。在這裏,他直接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它的兩次大聲呼喊,指出了海燕“先知”的本質特征。作品氣氛經過層層渲染達到高潮,最終塑造了海燕的形象。
2.文末,海燕為何像“勝利的先知”壹樣哭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為什麽海燕對暴風雨充滿了向往?“——暴風雨!暴風雨要來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作者在兩次大聲呼喊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學生通讀全文時很可能出現的問題。“風暴”象征著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爆炸性的革命形勢,壹場醞釀推翻沙皇獨裁的無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風暴具有摧毀壹切的力量,是消除壹切障礙、讓民族重生的機會。於是“海燕”和遭受壓迫的人民都充滿了對革命的向往,“——暴風雨!暴風雨要來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強化了海燕作為“使者”的極度興奮和喜悅,預示著黑暗沙皇的統治將要崩潰,壹場人民革命即將到來,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時代和歷史劇變的高度智慧和敏銳預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是鼓舞人心的,這是革命的打地板的戰鬥宣言,表達自信和英雄的戰鬥感情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這也是壹場從人們頭腦中產生的革命號召,號召人們行動起來,迎接壹場偉大的“革命風暴”。這兩句話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和高度概括。
3.《海巖》中象征手法的運用有什麽特點?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海巖最重要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理解象征,認識象征在表達和表現中的作用,是課文教學中的難點。
象征是文學創作中壹種重要的表現方法。簡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於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來表達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本體)。壹般來說,為了說B,因為A和B有關系,只說A不說B,而是通過形象讓讀者自己去理解B,去理解抽象的象征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賦予事物意義”。象征可以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不容易或不方便直接說出口的思想感情,把“抽象”變成“具體”,使思想更加生動可感,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象征性的表達大多體現在壹個段落或壹篇文章中,或者集中在全文的立意上。要準確理解文章的象征意義,就必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文章所描寫的場景和作者的意境。
在教學中,要註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文本中各種符號的象征意義及其相互關系,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總的來說,“海燕”象征著勇敢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風暴”象征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爆炸性的革命形勢,壹場醞釀推翻沙皇獨裁的無產階級革命;“海”象征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意象群,壹群海鷗、海鴨、企鵝,象征著各種害怕革命摧毀自己舒適區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正是為了與海燕驕傲的飛翔和歡快的叫聲形成鮮明的對比,才寫出了海鷗呻吟、飛翔、恐懼、躲藏、海鴨呻吟、受驚、企鵝躲藏的怪誕醜態,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無情地抨擊了他們。意象群,壹群“烏雲”、“閃電”、“雷聲”、“大風”,象征著反革命的黑暗勢力。寫它們猖獗的目的是指出海燕生活的險惡環境。第二部寫的是海浪和大風激烈的戰鬥場面,以壯闊的背景襯托出海燕的戰鬥姿態。第三部講的是風、雲、雷、電,也不過是為了襯托海燕那豪邁刺激的戰鬥號召。
此外,文中兩次寫到大海與風、雲、雷、電殊死搏鬥,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激化;大海最終戰勝了烏雲和閃電,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的未來。
4.這篇文章是如何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
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海巖》的藝術性,使其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在教學中,要註重啟發學生理解和欣賞比喻、擬人、重復等修辭手法在表達情感中的作用。挑出典型事例反復分析,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講道理。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壹樣驕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閃電”的比喻準確生動,很少有人物表現出海燕矯健勇敢的姿態;《傲然飛翔》總是寫海燕的所作所為,《傲氣》賦予了海燕人性,是擬人化的寫法。這句話從造型和色彩兩個方面凸顯了海燕勇敢好鬥的態度。
(2)風緊緊地抱著壹層層的浪花,狠狠地把它們拋向懸崖,把這些大塊的玉砸成了塵埃和塵土。
擬人化“抱”、“拋”、“大膽”這三個動詞的組合,賦予了暴風驟雨者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狂傲。
大海抓住了閃電的箭,把它們扔進了自己的深淵。
擬人化的“抓”和“熄”突出了大海的巨大氣勢和力量。
(4)這種敏感的精神——它早就從雷霆萬鈞中認出了困倦,並且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
隱喻、擬人和重復。“敏感的精神”和“自雷霆之怒,久聞困意”的比喻和擬人化表現了海燕的勇氣和智慧,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它們遮不住!”重復的使用,積極的語氣,表達了不可動搖的必勝信念。
實踐說明
壹、帶著感情讀課文,註意重音、停頓、語速。
設置題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這篇富有激情、音韻鏗鏘的文章的特點。
第二,海燕是壹個什麽樣的形象?文中贊美海燕,作者表現出怎樣的情感態度?
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海燕”形象深刻的政治意義和思想內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
海巖是勇敢、堅強、樂觀、自信、富有奉獻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形象。作者在文章中歌頌了海燕這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等各種自私懦弱的非革命者。而以“烏雲”和“大風”為代表的反革命勢力,則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除了海燕,文中還描述了海鷗、海鴨和企鵝在暴風雨前的表現。請想象壹下海燕在海上拍動翅膀飛翔時會想什麽,會對海鷗、海鴨、企鵝說什麽。試以“海燕的宣言”為題寫壹段話,充分展現海燕的心理活動。
設置題目的意圖,壹方面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深入欣賞作品中的形象,另壹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海燕的心理活動應該包括以下幾點:1。歡樂,與其他海鳥的恐懼形成鮮明對比;2.對風暴的激情和渴望;3.戰勝風暴的無畏和信心。它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對話,要突出它們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形成對比和沖突,表現海燕蔑視懦夫的情感態度。具體表達方式可以由學生自由表達。
第四,每個人的生活中,既有愛情溫暖的陽光,也有各種“風暴”的考驗。面對生活的風暴,妳該怎麽辦?試著就這個話題和妳的同學交流壹下妳的想法。
教學建議
本文教學中,建議教師重點關註以下教學目標:
第壹,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內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本中的應用和作用。如果條件和時間允許,可以給學生補充壹些其他的閱讀材料,比如冰心的《小橘燈》、屠格涅夫的《門檻》、鄭振鐸的《海巖》等文章,對照本文閱讀。
2.著重從正面描寫和側面對比兩個方面讓學生理解高爾基是如何塑造海燕形象的。
二、技能目標
1.這是壹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在教學中要做好背誦工作,通過反復背誦,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詩意、理論和味道。理解和掌握散文詩的壹般特征。註意結合作品的三個場景分三部分閱讀,在這三部分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和語氣節奏的變化。
2.區分各種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的作用,體驗比喻、擬人、重復等修辭手法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理解對比和對比的用法。
第三,情感目標
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的革命樂觀主義,對革命鬥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有壹定的認識。
相關數據
壹、高爾基簡介
瑪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俄羅斯作家,“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偉大的代表”(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導師。他出生在下諾夫哥羅德鎮(現在的高爾基市),父親是壹名細木工,英年早逝。高爾基是由祖母帶大的。外婆家窮,11歲的高爾基不得不外出謀生。他曾在鞋店和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船上幫忙做飯,做過搬運工、鋸木工、園丁、面包師等維持生計。十幾歲時,他加入了壹個傾向於民粹主義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壹切都是高爾基的“大學”。20歲以後,高爾基開始帶著“了解俄羅斯”、“看看人們怎麽生活”的目的在俄羅斯四處流浪。在長期流浪中,他壹邊工作,壹邊組織秘密團體,進行革命宣傳。
高爾基於1892年9月出版了他的第壹部小說《馬加爾·丘德拉》。從此,俄羅斯文壇升起了壹顆耀眼的明星。
高爾基在90年代寫了很多短篇小說,大部分以“底層”社會為背景(如馬爾瓦、科納羅夫、切爾卡斯爾)。在高爾基的早期作品中,浪漫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以西結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是鼓舞人心的革命號角。
90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走向成熟。在此期間,高爾基出版了他的第壹部著名小說《費馬·高爾·德耶夫》(1899),之後又出了三個人(1900)。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劇作,如《小公民》(1901)、《底層》(1902)、《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8)。
高爾基最著名的小說《母親》是1906年出的。
高爾基在多部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撐力量之壹的公民意識,如中篇小說《奧古羅夫的小鎮》(1909)、《馬特維·克裏米亞金的壹生》(1911)。高爾基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發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和《壹個俄國人的漫遊》。
在準備十月革命的那幾年,高爾基完成了前兩部自傳體三部曲——《童年》(1914)《在地球上》(1916),《我的大學》是第三部,在1938。
“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族的生涯》(1925),同時創作了幾部戲劇,其中以葉戈爾·布利喬夫等人(1932)著名。高爾基的最後壹部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壹生》是壹部史詩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壹位語言藝術家,還是壹位批評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壹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曾任《紅色聖母》主編,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1934年第壹屆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也是撰寫內戰史和工廠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照下,培養了整整壹代蘇聯作家。
二、《海巖》的創作與出版
《海巖》是高爾基早期創作活動中的著名散文詩。
《海燕》是壹首鳥在春天的旋律結束時唱的歌。有這種思想傾向的小說在當時是不能出版的。高爾基首先把它送給莫斯科的信使。在審查過程中,書報檢察官在批示上寫下了如下文字:“快遞員準備出版幻想曲《春之旋律》。在這部幻想曲中,以鳥兒啁啾的形式,描述了俄羅斯社會近期學生潮引發的情緒,以及伊萬諾夫將軍根據聖旨對學生的偵察和調查。.....至於海燕之歌,更是直接煽動,要求大家繼續對抗明顯已經失去耐心的所謂政府。我建議《春之旋律》不要出版。”
然後高爾基把小說寄給了彼得堡的《生活》雜誌,也被當局封殺了。但小說結尾部分《海燕》單獨發表在《生活》4月刊上,1901,是審查人員的疏忽所致。據《生活》雜誌主編波西說,十月革命後,“海巖是經過審查官葉臘庚事先審查後發表的,但他沒看出它有什麽革命性。”事實上,作品壹經發表,沙皇當局很快就發現了“疏忽疏漏”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下令關閉《生活》雜誌。
(摘自《世界文學名著故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版)
三、春天旋律革命的宣言——海燕(盧麒元)賞析
高爾基的《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輝詩篇。它就像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序曲,革命的宣言。自問世以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鋒芒和激進的詩意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和種族。海燕屬於過去,屬於未來,屬於全世界。高爾基在作品中以昂揚的浪漫主義激情和瑰麗的藝術筆觸,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客觀景象,深刻地反映了1905俄國革命前夕“雨來了”的形勢,寓意革命風暴即將來臨,沙皇專制統治必然崩潰,革命事業必然勝利。作品對“海燕”——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給予了最真誠、最熱情的贊美。
海巖的基本藝術方法是在景物中抒發自己的感情,通過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作者根據自己的審美選擇,賦予作品中的自然景觀以不同的象征意義,並借助隱喻、擬人、對比等藝術手段,使象征的主客體達到壹種渾然壹體的自然和諧。雖然讀者看到的全是《大海風暴》前的場景,但透過紙的背面,他看到的分明是壹幅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畫面。在作品中,烏雲、強風、雷電象征著沙皇的專制統治,代表著黑暗的反動勢力。“無垠的大海裏,風聚烏雲”,“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壓向大海”,“像藍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裏燃燒”。這些文字清楚地描述了風暴預警前的自然氣象變化,暗示了黑暗勢力的勾結,革命運動的殘酷鎮壓和最後的垂死掙紮。隨著革命形勢的高漲,敵人的鎮壓越來越猖狂,但是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革命風暴來了,反動派就滅亡了。同時,海鷗、海鴨和企鵝象征著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和各種害怕革命的機會主義者。面對即將到來的暴風雨,海鷗“恐懼”“呻吟”,試圖逃避,“躲進大海深處”;海鴨“呻吟”著,被“雷鳴”所“驚嚇”;企鵝也極其“愚蠢”和“畏縮”,以為“把自己肥胖的身體藏在陡峭的懸崖下”就可以躲避風暴的沖擊。這些動物驚慌失措、驚慌失措的心態,是資產階級和改革派害怕革命、貪圖安逸、只想保全自己的心態的真實寫照,真實反映了1905前後俄國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字裏行間,都是作者無情的嘲諷和鄙視。作品中,咆哮的大海象征著人民革命力量的覺醒,風暴象征著即將到來的革命紅色風暴,太陽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海燕象征著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光輝形象。作者滿腔熱情,贊美大海和海燕。在烏雲滾滾、白色恐怖橫行的險惡環境中,與海鷗的怯懦和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海翻起“泡沫”,卷起“浪花”,歌唱著,以豪邁的姿態“沖上雲霄迎雷”,在自己的深淵裏“像金箭壹樣熄滅閃電”;“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壹樣驕傲地飛翔”,“壹會兒它的翅膀觸到海浪,壹會兒它像箭壹樣飛上天空”,勇敢、熱情、憤怒、快樂,“對暴風雨充滿渴望”,“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大海的主動,雷電交加的戰鬥,海燕對暴風雨來臨的興奮和熱情,是革命人民和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生動體現。象征的主體和客體可以說是壹種和諧的狀態。即使不借助想象和聯想,讀者也能通過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發現隱藏在紙背後的真實意圖,理解其象征意義。
環境對比是海巖另壹個成功的藝術手法。如前所述,暴風雨來臨前的各種自然景象象征著革命風暴即將爆發。這就是海燕(革命者)的典型環境和特定背景。作者對海燕在這場風雨飄搖的階級鬥爭中的描寫,有助於充分展現海燕英勇頑強的高尚品格和堅定樂觀的英雄主義精神,使海燕的形象充滿血肉和正氣。作品根據時間的變化,寫出了“暴風雨即將來臨”三個階段不同的自然場景。這三種不同場景的轉換,說明形勢越來越險惡,階級鬥爭越來越激烈。海燕的形象在場景的轉換中壹步步被襯托和揭示。我們看到,暴風雨來臨之前,“風在無邊的海面上聚集烏雲”,空中“雷聲隆隆”。在這種環境下,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壹樣驕傲地飛翔”,時而“翅膀觸浪”,時而“像箭壹樣飛上天空”,既“吶喊”,又“喜悅”,對暴風雨充滿期待。海燕樂觀向上、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環境描寫中形成了鮮明有力的對比。當暴風雨來臨,烏雲越來越暗,環境更加險惡的時候,海燕更加勇敢,更加興奮,更加積極。它像箭壹樣穿過烏雲,翅膀吹起浪花的水滴,飛著,笑著,叫著。它蔑視黑暗,嘲笑烏雲,“從雷霆之怒中聽出困倦”,看清敵人的本質弱點,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革命必勝。當風暴即將降臨,“成堆的烏雲,像藍色的火焰,在深不見底的海面上燃燒……”,形勢更加殘酷,反動派更加囂張。面對這種情況,海燕顯得冷靜而穩定,以壹個勝利預言家的姿態發出了“暴風雨要來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的吶喊。可以說,沒有環境的描寫,海燕的形象就無法展現。正是因為環境寫得充分,海燕才能有壹個展示自己性格的地方。當然,對海燕的環境(景物)描寫,不僅服務於主題表達,烘托海燕形象,還能給作品帶來濃厚的抒情氛圍,增強藝術感染力。
(選自《中外散文詩大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