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將OEM分成兩家公司,華碩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的子公司也將劃分各自負責的業務。比如即將清算的魏翔、徐亞、日月明,將轉移到華碩品牌公司,合聯有華清、AMA、衛鑠、明碩、昌碩、墨西哥工廠,永碩有凱碩、捷克工廠。至於分開的時間點,施崇棠說,其實分開可以更快,他後悔沒有早點切。
高層布局方面,未來施崇棠仍將擔任華碩品牌公司董事長,團隊成員包括業務總經理曾等。兩家代工子公司和碩和永碩將由華碩現任副董事長童子賢接手,而創始人之壹華清董事長徐世昌將擔任副董事長。童子賢領導的工業設計團隊也將並入原OEM業務處和服務器業務處的合聯,負責板卡、筆記本電腦(NB)和臺式電腦。
施崇棠表示,為了充分發揮自身品牌管理和OEM業務切割的綜合效應,華碩壹直在積極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和專業分工,提高整體競爭力。預定於2008年6月5438+10月1日正式完成分離,主機廠業務分為和聯、永碩兩家子公司,資金820億元。為了全體股東的權益,采用母子分割方式不會影響公司凈值。
針對外界質疑為何將代工業務拆分為兩家公司而非1家公司,施崇棠強調,合聯獲得700億資金,主要用於PC代工業務,而永碩有12億資金負責非PC代工業務,拆分永碩的主要原因是考慮非PC代工領域的其他並購和戰略聯盟計劃。有些合夥人會考慮對方主營業務對自己是否有幫助,如果壹方合夥人的身家過大,會阻礙合作細節的談判。經過多方評估,將被切割為兩個子公司,但任務完成後,兩家公司最終應該合並為1家公司。
此外,由於華碩是兩家100%持股的子公司,外界也懷疑子公司的利潤會回到母公司手裏,劃分也就失去了意義。施崇棠表示,品牌和代工切割後,兩家代工公司將計劃上市,原則上以臺灣省為主,也會考慮海外上市的必要性。2008年,他們將積極采取引入特定投資者、解禁員工股等多種方式。
施崇棠強調,產業環境不利於華碩品牌和代工業務共存。隨著品牌業務的拓展,競爭對手對爭取OEM業務的資源安排和品牌業務實力提出了質疑。在眾多客戶的反應下,華碩加速了品牌和OEM切割計劃,進行了無數次沙盤推演,希望將對組織和人員的影響降到最低,滿足客戶的需求。
施崇棠指出,2006年華碩合並營收達到約5602億元,品牌業務營收占比約33-38%。2007年目標約7500-8000億,品牌業務約2500億,相關部門約3000-3500億,永碩相關業務約600億。
童子賢強調,在宣布品牌和貼牌分離的細節後,貼牌業務會在2 ~ 3個月內有顯著成績。業內猜測,由於華碩與多家品牌商家洽談了多筆訂單,為了避免重復蘋果的訂單,也為了回應眾多客戶的要求,所以會迅速發布分離計劃,希望讓大單安心,當然也希望蘋果的訂單回歸。
華碩首席財務官張偉明表示,和聯將擁有資產654.38+0.26億元,負債326億元,業務價值700億元,和聯將以每股4.375元的發行價向華碩發行654.38+0.6億股。永碩資產273億元,負債6543.8+053億元,業務價值6543.8+02億元。未來永碩將向華碩發行8億股,發行價654.38+05元,兩家子公司拿走820億,華碩品牌母公司拿走580億。
另外,華碩母公司目前還沒有減資計劃,之前關於發行現金增資普通股參與發行海外存托憑證(GDR)的部分是為分立做準備,分立後會繼續向“大獅子廣場”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