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原主任雷的壹份司法裁判文書被公開,揭露了恒瑞醫藥全資子公司江蘇醫藥多名員工受賄總金額近277萬元的事實。隨後,有媒體開始質疑其2065438+2009年85億元銷售費用的合理性。
「帶金銷售」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
裁判文書網披露的壹份刑事判決書顯示,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原主任雷於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在藥品、醫療器械、耗材的引進和使用過程中,收受回扣674萬,其中江蘇人是最主要的行賄人。目前,雷被壹審認定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處罰金80萬元,追繳違法所得331000元。
判決書還披露了受賄的具體細節。江蘇省陳欣銷售的酒石酸布托啡諾註射液等5種藥物由麗水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使用。在簽訂采購協議時,江蘇提高了每種藥品的采購價格,後又給予雷回扣236萬元。雷李沛收下後,將回扣的壹部分交給麻醉科,其余歸個人所有。此外,江蘇三名員工為了與雷搞好關系,讓其所在部門維持並加大用藥力度,還送給雷“感謝費”40.8萬元。
針對媒體對上述事件的報道和質疑,恒瑞醫藥於5月13日發布澄清公告稱,行賄事件是子公司員工的個人行為,嚴重違反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但也反映了公司管理上的漏洞。目前,相關人員已離職,子公司負責領導已調離崗位。恒瑞醫藥在澄清公告中列出了詳細的銷售費用,並表示公司2019年銷售費用率為36.61%,在滬深兩市230多家醫藥企業中處於中等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醫藥企業銷售費用中的“差旅費”和“學術推廣”壹直是商業賄賂的高發區。數額巨大且無法開具發票的回扣,通常隱藏在包裝後的這兩類銷售費用中。這兩項費用在恒瑞醫藥的占比極高。
2016年至2019年,恒瑞醫藥銷售費用從43.5億元增加到85.2億元。其中,2019年度“學術推廣、創新藥物專業化平臺建設”市場費用75.3億元,占銷售費用的88%以上,較上年的54.24億元增加21億元;“差旅費”達9億元,占比65,438+00.66%。
9億差旅費已經占到同期營業成本的31.24%,人均年差旅費比其他醫藥巨頭高出數倍。恒瑞醫藥、中恒集團、華潤三九2065438+2009年銷售人員年均差旅費分別為61.90萬元、1.56萬元、1.47萬元。恒瑞醫藥在澄清公告中提到“近年來銷售團隊引進了更多高層次的學術和醫學人才,銷售人員的差旅標準逐年提高”,其他原因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這種對比下的巨大差異。
合規轉型將成為藥企新的生存法則。
據知情人透露,以“學術營銷”推廣藥品,原本是壹些跨國藥企進入中國後采取的營銷方式之壹。也有不規範的,比如以“學術營銷”為名“以錢賣藥”的做法。2013葛蘭素史克(中國)被罰30億,正是因為其以旅行社行賄套現、贊助相關醫藥行業協會、給予代理商推廣服務費等方式,向政府工作人員、醫藥行業協會、醫院領導、醫生行賄。也有壹些國內藥企“博采眾長”。2065438+2008年7月,樂普醫療在學術會議上向主講人支付2.4萬元並制作帶有宣傳文字的講義,被上海市青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涉嫌商業賄賂,罰款654.38+05萬元。
在澄清公告中,恒瑞醫藥列出了“學術推廣、創新藥物專業化平臺建設等市場費用”的明細。2019年市場費用75億元包括學術活動、工資、內部運營、培訓費,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為公司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開展壹系列不同階段的學術活動”,2019年發生* * 65438。
但恒瑞藥業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仿制藥而非創新藥。其年報顯示,近兩年創新藥年收入僅占營業收入的10%左右。公開資料顯示,恒瑞醫藥自2000年上市以來,創新藥只有5個,分別是aricoxib、apatinib、tiopefeigelastine、吡咯烷和註射用karelizumab。
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醫療領域的反腐成為相關部門關註的重點。2018年,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九部委聯合發布《2018年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領域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要點》,隨後各省市陸續出臺醫藥購銷反腐文件。去年6月,財政部和國家醫保局成立部際協調工作組,將77家藥企列入檢查名單,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其中包括藥企向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銷售回扣的現象。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藥企都是將自己產品的銷售推廣委托給第三方機構,建立風險隔離帶。執法部門很難將促銷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與藥企聯系起來,藥企也就不必承擔責任。從之前的判決可以看出,醫藥行業行賄罪的處罰主體主要集中在有受賄行為的醫務人員。對於行賄,大多認定為企業工作人員、醫藥代表等個人行為。
國家醫保局的新政策有望扭轉這壹現象。4月24日,壹份《醫保局關於建立藥品價格和招聘誠信評價制度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國家醫保局將合理利用相關部門執法成果,打擊和治理醫藥領域商業賄賂和市場操縱行為,通過企業承諾、合同管理等方式對失信行為采取適當懲戒措施。此外,藥企承諾杜絕商業賄賂和市場操縱行為,還承諾對委托服務企業和代理企業為自身藥品實施的商業賄賂和市場操縱等違法行為共同承擔價格和信用懲戒責任。
這份征求意見稿明確,醫藥領域的商業賄賂將歸罪於藥企,藥企將不能再用員工個人行為的說辭來撇清責任。合規轉型也將成為國內藥企新的生存法則。
編輯|呂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