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學冶金研究所以促進中國鈾礦冶工業的發展為己任。始終堅持為生產建設服務,重視遠近結合,在確保完成鈾工藝研發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同步發展相關專業和學科。不斷擴大技術優勢;堅持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方向和歷史任務。
1958早期,鈾礦選冶在國內還是壹片空白,壹切都得從零開始。但研究所廣大職工自力更生,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堅持“邊幹邊學”。沒有設備,他們會因為無知而從簡單的方法入手。如果資金短缺,我們就會少花錢多辦事。在最短的時間內,我們從中國的富鈾和富釷礦石中提取了1鈾錠和1釷錠。實驗室試制出了淡黃色晶體六氟化鈾。填補了國內空白;積極開展樹脂、絮凝劑等鈾提取關鍵材料的研究,使關鍵材料立足國內。雖然後來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給鈾礦冶工業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和困難,但全院科技人員在“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壹,安全第壹”的號召鼓舞下,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核事業的責任感,積極組織人力幫助鈾水冶廠通過技術關,驗證和改進前蘇聯設計的鈾水冶廠的工藝流程。水冶第壹批鈾工廠建成並投入運營。1960年7月,我院承擔了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的生產任務。科技人員憑借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盡力加強合作,采取措施,克服了設備、材料和技術人員上的困難,用簡單的方法生產了數噸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滿足了後續單位實驗研究的需要,為我國第壹次核試驗及時提供了原料,加快了試驗第壹顆原子彈的工作進程。
1964 65438+10月16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誌著我國原子能事業從無到有完成了建立階段,進入了改進、提高、發展的新時期。到目前為止,我院已完成研究或改進了水冶工廠的壹批鈾處理工藝,包括壹項鈾提純工藝。根據部局指示和1965-1972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要求,我院開展了第二批水冶工廠補充研究、第三批鈾水冶工廠建設工藝研究和鈾提純工藝研究;開展了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更為經濟合理的老廠挖潛創新改造工藝。同期,根據該部和國家科委聯合下達的任務,開展了提取天然放射性元素鐳和釷的冶金研究。由於行業的特殊性,我院十分重視鈾礦冶三廢治理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間,根據發展中的鈾礦冶工業的環保需要,我院科研人員組建了三廢治理實驗室,並選擇廠礦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作為重點科研課題。水冶壹些工廠的廢水處理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防科工委重大技術進步獎。這期間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對我院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根據上級指示,我院加緊科研生產,完成了部、局下達的各項任務。1974年10月,1、750廠改為事業單位,指定為我院領導。1974之後,我院開展了“學習大慶”和“創先爭優”活動,各項工作開展得非常轟轟烈烈。在總結過去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要突破堿法水冶工藝的技術壁壘,在鈾礦石和含鈾礦床的綜合利用上做文章,在科研上研究和采用新技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經過20年的努力,隨著1、第二批和第三批水冶工廠的建成投產,我院的科研工作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提出了“核工業要在保證軍用的前提下,把重心轉移到國民經濟的利用上來”的發展方針。因此,我院在科研體制和管理機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強了對科研的領導,促進了我院科研的發展。按照“發揮優勢、註重效益、遠近結合、軍民結合”的原則,不斷探索軍轉民的新途徑。通過大力開拓技術市場,實行橫向有償承包制,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把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推向壹個新階段,我們在實現由科研向科研、開發、經營轉變上邁出了堅實的壹步。從此,我院進入了護軍於民、擁軍於民、以核研究為主、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時期。1988期間,在我院周年30周年之際,核工業總公司發來賀信,肯定了我院在鈾礦冶生產建設方面的發展,為我國軍民用核燃料的科研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鈾礦冶行業不斷調整去產能,進入“保軍轉民”的特殊發展時期,縱向科研任務逐年減少;同時,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業務費逐年減少。1988以來,我院軍民品研發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多項軍品垂直研究和民品黃金開發取得了穩步發展。1989年5月正式更名為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1999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在原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基礎上成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為滿足科研發展的需要,我院經上級批準,先後建設成立了“鈾提取冶金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博瑞賽科技有限公司”。從此,我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打開了民品走向世界的大門。2000年以來,我院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導向,加快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步伐。2002年,我院提出成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天然鈾核化學化工研發中心。同時面向企業,立足技術創新,為鈾水冶廠礦及核工業相關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為集中鈾礦冶科研力量,減少重復投入,統壹科研計劃,加強協調,便於組織領導,2002年,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決定對鈾礦冶科研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將核工業第六研究院(衡陽)鈾礦冶科研專業及其科研骨幹並入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形成了鈾礦冶科研優勢力量。2003年初,核工業六院部分科研骨幹進入我院,實現了資源整合和天然鈾礦開采與冶煉技術研究強強聯合的戰略調整。在此基礎上,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新成立了地浸技術研究所,加強了地浸和堆浸技術的研究。新團隊聚集了新的力量。此後,我院在地浸和堆浸鈾研究方面不斷取得重要進展。2004-2005年,我院集團化、分類管理模式初步建立,鈾礦冶技術研究所重新整合,充分發揮我軍科研整體優勢。我院各項工作成績顯著。2006年,我院榮獲“國防工業技術創新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縱橫科研收入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總收入首次突破6543.8億元。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經過1979到現在30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單壹的服務於軍工行業的科研型轉變為集軍民品研發為壹體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包括鈾水冶技術研究、鈾水冶設備研究、精細化工研究、有機材料合成研究、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環境治理研究和信息與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