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繼鴻蒙系統之後,華為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麽?

繼鴻蒙系統之後,華為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麽?

6月2日,華為鴻蒙系統操作系統正式發布。

獨立的操作系統無疑是華為手中的壹把尖刀,負責刺破美國的全方位封鎖。

那麽,鴻蒙系統能托起中國人民的希望嗎?

眾所周知,操作系統能否成功,能否形成自己的生態,取決於用戶數量。

根據華為的計劃,鴻蒙系統今年將覆蓋2億臺移動設備,成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統。

兩億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實現起來並不難。因為華為現在有超過7億的手機用戶,除了低配置的,都會通過更新系統成為鴻蒙系統用戶。

但鴻蒙系統要想真正發展,不能像生三個孩子壹樣,只靠已經生了二胎的老用戶,還得開疆拓土發展新用戶。

這恰恰是華為面臨的最大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科納仕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第壹季度,華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為1860萬部,市場份額僅為5%。其中654.38+05萬臺為國內銷售,華為在海外的競爭力幾乎為零。

華為最黑暗的時刻大概還在未來。

前段時間有消息稱,由於缺少5G射頻芯片,華為下壹代旗艦手機將不再支持5G功能,回歸4G時代。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華為在5G手機時代可能就要完蛋了,鴻蒙系統系統也會變得無根。

大家心目中的“5G霸主”華為是如何被5G卡住脖子的?

事實上,不僅僅是華為,以制造起家的中國,在整個半導體領域都卡在了制造環節。中國目前最大的焦慮不在於軟件,而在於硬件。

1,華為做手機從來不“硬”。

要想看到華為手機今天的窘境,首先要了解華為在整個手機產業鏈中的位置。

2002年,任曾拍桌子怒斥員工:華為不做手機,早就有定論,誰胡說八道誰就下崗!

這是因為華為之前在消費者業務上吃了大虧。

上世紀90年代,在手機普及之前,華為就做了無繩電話。

其實這些手機都不是華為自己生產的,而是找人代工生產的。質量控制是壹場災難。

回憶起1998春節期間,華為以“清倉優惠”的名義向內部員工出售了多部“孝心手機”,並拿回去孝敬父母。結果他們基本沒用。

董明珠給員工的“福利”是華為20多年前給的。

當然,任在那次“激憤”後不久就改變了主意,重新進入了手機行業。因為做手機真的很快。

華為的競爭對手中興靠小靈通賺了100多億。以傳呼機起家的波導,壹夜之間變成了“手機裏的戰鬥機”。

這個時候全球產業分工越來越成熟,每個制造環節都有人幫妳做。手機品牌拼的不是技術,而是產品設計+營銷。只要妳帶上美國和日本制造的硬件,找人組裝,再配上營銷噱頭,誰都可以進來。

以後連雷軍、羅永浩這些完全沒有通信背景的人都可以做手機。

都說中國制造業不缺技術和設計。然而手機行業恰恰相反。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大家都把自己的設計做到了極致,卻沒有任何硬件生產技術。

手機芯片也是如此。華為雖然研發了自己的麒麟芯片,但只負責設計,生產環節交給臺積電代工。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壹旦臺積電被美國禁止代工,就沒有中國企業能接過芯片制造的重任。

2.“不起眼”的射頻芯片困住了華為。

雖然麒麟芯片被美國列為重點對象,但在過去兩三年的緩沖期,華為已經要求臺積電大量備貨,暫時不用擔心缺貨。

誰能想到,壹個小小的5G射頻芯片徹底難倒了華為?

什麽是射頻芯片?

比如,如果說麒麟和驍龍芯片相當於手機的大腦,那麽射頻芯片就是運動神經,實現了手機最基本的通訊功能。

眾所周知,手機可以通過發射和接收壹定頻率的電磁波來打電話和上網。負責發送和接收電磁波的模塊稱為射頻模塊。

沒有這個模塊,妳的手機就是壹塊連不上互聯網的磚頭。

從價值上來說,射頻芯片占整個手機的比例並不高。在2G、3G、4G時代,壹個射頻芯片的價格大概是3美元、8美元、18美元,而壹個5G芯片的價格大概只有25美元。和幾百塊錢的手機CPU比起來,簡直不值壹提。

但這個小小的射頻芯片,卻是所有手機部件中中國對美國依賴最大的部分。

全球射頻芯片產業完全被美國和日本壟斷,包括日本的村田,美國的Skyworks,Broadcom,Qorvo和高通。

如果算上美國芯片公司對中國的出口比例,上述四家公司剛好排在前四。

2018之前,思佳訊等美國公司是華為手機射頻芯片的主要供應商。但在特朗普制裁下,Mate 30出來的時候,華為為了規避風險,把美國公司排除在外,但還是依賴日本村田。

細心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上圖中,Mate 30的射頻芯片供應商還包括華為海思和另壹家中國廠商Maxscend。

這是怎麽回事?我們實現國內替代了嗎?

答案是更換壹部分,但最重要的部分沒有更換。而這最重要的部分,卻被制造技術的匱乏嚴重限制。

到目前為止,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我們壹直在籠統地使用“射頻芯片”這個概念。其實射頻芯片也是由多個元件組成的,主要包括濾波器、功率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開關等等。

根據網友“研究員番茄”的拆解,華為Mate 30的功放和低噪放大器都是海思研發的,還使用了兩個卓勝威開關。

然而,最困難的過濾器,以及大多數開關,仍然來自日本村田。

這裏還涉及到壹個模塊化的問題。

我們剛才提到的射頻元件可以單獨安裝在手機主板上(稱為分立器件),也可以全部集成在壹個芯片模塊中。

模塊化模式比分立器件占用空間更小,性能更高,是高端手機的首選。

但華為改用國產設備後,面臨的問題是無法模塊化,影響了性能。

另壹個問題是,國產分立設備在4G時代可能勉強夠用,但還不足以支持5G。在2020年發布的P40 Pro中,華為重用美國產品支持5G功能。

因此,隨著美國公司徹底切斷華為的供應,華為5G手機生產成為必然。

3.最大的瓶頸在哪裏?

那麽中國企業在射頻元器件方面與美國的差距在哪裏呢?什麽時候能實現完全國產替代?

我們可以從卓勝偉身上找到線索。

卓勝偉雖然是華為的供應商,但實際上其交換機產品並不是自己做的。

根據卓勝威上市前的招股書,公司本身只負責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完全外包。以色列半導體代工廠Towerjjazz和臺積電是卓勝威的主要代工廠。

換句話說,卓勝威和華為海思壹樣,都是純芯片設計企業。在半導體行業,這類企業壹般被稱為Fabless,意思是沒有生產線。

相應的,沒有設計,只負責代工的臺積電和SMIC就叫代工。

與臺積電相比,Fabless最大的優勢是資產輕,賺錢快。2020年卓勝威員工只有276人,營收28億,平均貢獻超過654.38+00萬,毛利率超過50%。

然而,在低端開關領域站穩腳跟後,卓勝威在試圖進入高端市場時遇到了瓶頸,尤其是射頻領域價值最高的濾波器。

僅僅用EDA軟件進行仿真並不能完成濾波器的設計。在納米尺度上,電子如何在半導體材料中運動,不僅取決於理論設計,還取決於制造工藝。

壹個純無晶圓廠的企業,沒有對制造工藝的深刻理解,是無法設計出合格的濾波器的。

另壹方面,美國和日本的射頻芯片巨頭大多是設計制造壹體化。從芯片設計到制造封裝,所有的工序都是我們自己完成的。

這樣,他們不僅擁有最深的技術理解,而且擁有行業內的全部話語權,根本不給別人分享利潤的機會。

當年賺快錢的卓勝偉,要想走得更遠,只能補上制造業的課。

2020年5月,卓勝偉宣布定增30億元,投資兩個射頻芯片產業化項目,其中22.4億元投資硬件設備,把自己變成了壹家重資產公司。

只有從頭再吃壹遍苦,才有資格談完全國產替代。

4、產業資本的責任

我們說卓勝偉“吃苦”,只是在商業模式上。其實卓勝偉的高管們還是過得挺好的。

自2019年6月上市以來,卓勝威的股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上漲了30多倍。

對於這家承載著中國射頻芯片希望的公司,中國投資者非常慷慨。截至今年6月1,卓勝威總市值達到1400億元,PE(ttm)接近100倍。

相比之下,思家訊目前的PE(ttm)只有23倍,總市值不到6543.8+0800億人民幣。中國人已經按照世界級豪門的水平來評價卓勝偉了。

然而,投資者支持中國科技的資金正在被大量套現。

2020年6月,卓勝威首發限售股壹解禁,就有三家股東發布減持公告,減持8%。到今年6月5438+10月底,其中壹個股東套現42.39億元,超過投資生產線所需資金。

此外,卓勝偉還被質疑以績效激勵的方式向員工輸送利益。

去年底,卓勝偉推出了針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的股權激勵計劃。按照目前的股價,獎勵的股份價值超過4000萬元。但是公司定的業績目標很低,沒有激勵意義,相當於白給員工錢。

當然,何師傅並不反對投資人套現。畢竟在卓勝偉發展初期,這些投資人也為公司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妳可能很難想象,國內的射頻公司卓勝威,原來是靠三星的訂單養活的。三星仍然是卓勝偉的最大客戶,小米緊隨其後。卓勝偉是近兩年才進入華為供應鏈的。

如果沒有國內其他投資機構的支持,卓勝偉可能已經失去了給華為供貨的機會。這些投資者有資格獲得相應的回報。

但問題是,完全市場化的獎勵機制無法匹配中國科技進壹步攻堅克難的需求。

在純市場機制下,資本總是流向最容易賺錢的地方。華為2020年總營收超過8900億元,消費者業務貢獻超過50%。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華為找到了最容易吃的蛋糕。

另壹方面,負責芯片代工的SMIC去年首次盈利。

如果只看模擬芯片行業,卓勝威的毛利率為57%,估值接近100倍。集設計制造於壹體的華潤微,毛利率只有30%,對應的估值也只有60倍。

設計制造壹體化是模擬芯片行業的大勢所趨,但資本的選擇卻相反。

在過去的20年裏,無論是政府和國有資本,還是中國的普通投資者,都對SMIC這樣的新芯片代工廠給予了大量支持。但作為壹個資本支出巨大的行業,指望政府和散戶做風險投資肯定是不現實的。

中國的產業資本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國內另壹家射頻芯片公司安瑞威董事長錢薛永在談到行業瓶頸時壹針見血:“大公司應該承擔大公司的責任。”他指的是在終端市場賺了大錢的手機廠商。

錢的呼籲是有效的。2020年,華為哈勃成為安瑞威第四大股東。而其第三大股東是小米。

回顧華為手機業務的發展歷程,最初以全球分工占領終端市場,後切入芯片設計和操作系統。在商業上,這是最成功的選擇。

但是,華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繼續做壹家成功的商業公司,而是如何反哺中國半導體制造的最大短板。

不要讓重資產的半導體制造業永遠是“孤膽英雄”。

參考資料:

1,《全球智能手機市場Q1 2021 》,科納仕公司

2.壹個前華為人經歷的華為手機發展史:最好的產品是怎麽做出來的。

3.“千億空間射頻芯片,黎明國產替代”,華西證券。

4.“可能是全網最細致的華為mate30系列供應鏈拆解”,研究員番茄。

5.“拆完華為P40 Pro,我哭了”,好朋友。

6.錢:手機制造商有責任支持國內供應鏈,收集微網絡。

  • 上一篇:河南金昌投資擔保公司發生事故,目前情況正在進展中。
  • 下一篇: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概況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