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華山詳細信息

華山詳細信息

華山,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稱“西嶽”,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壹。華山位於陜西渭南華陰市,xi東120km。南臨秦嶺,北臨黃圩。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壹山”的說法。[1-2]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中華民族最初形成和生活在“華山周”,其地稱華。後來走遍九州,華之名開始廣為流傳[2]。中國的“華”起源於華山,華山因此被稱為“中國之根”。[2-4]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教的聖地,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拜的神靈,即西嶽華山。至2013年,華山共有72個半懸洞,20余座道觀,其中玉泉源寺、獨龍寺、主持院、嶽震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觀。

1982年,華山被國務院頒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0大旅遊景區之壹。1999年,華山被中央文明委、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華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山之壹。2011,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5]

華山也是中國九大風景名勝之壹。華山位於華東峰(又稱朝陽峰),朝陽臺是最好的地方。華山也是道教勝地,“第四洞”,有陳摶、郝大通、何元熙等著名道教專家。

華山有210多處著名景點,包括豎立在空中的長空棧道,三面翻飛的風箏,以及雕刻在懸崖上的千尺樓,白螭峽和老君犁,其中華月張先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1]

西嶽廟

西嶽廟,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

西嶽廟占地1.2萬平方米。建於西漢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它是中國封建王朝祭祀西嶽華山之神少昊的地方。古往今來,尤其是明清時期,壹直在進行修繕和建設。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形成了今天的重城式網狀結構的六進院落規模格局,是明清時期中國西北現存最大的皇宮園林群落。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酷似北京故宮,被譽為“陜西故宮”。因其建造最早,面積最大,被稱為“吳越第壹寺”。[14]

西嶽廟挺雄偉的。五峰塔建在壹個高高的平臺上,高度超過20米。登樓望華山,五峰生動。主殿胡靈廳是壹座琉璃瓦建築,坐落在山頂上,只有壹個屋檐。它坐落在壹個寬闊的“凸”形平臺上,寬7間,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磅礴。歷代很多皇帝都祭祀華山住在這裏。有康熙、道光、慈禧題寫的“金日與趙端”、“仙雲”等匾額。整個庭院樹木蔥郁,怪石嶙峋,充滿了園林情趣。西嶽廟內有許多碑刻,包括後周的華月廟碑,明代唐玄宗的華山碑刻,以及明代萬歷年間的華山臥圖。圖首有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題華山的詩和圖。還有乾隆禦書《連嶽靈樞》的石額。西嶽廟內有許多碑刻,包括後周的華月廟碑,明代唐玄宗的華山碑刻,以及明代萬歷年間的華山臥圖。圖首有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題華山的詩和圖。還有乾隆禦書《連嶽靈樞》的石額。

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石拱橋,三峰口是吳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但被封鎖後就無路可通了。杜甫《望嶽》詩中“有壹箭通天門”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根據道教的說法,華嶽是仙府,只有通過田童門才能被認為是仙境。於是有了“金鎖關後,彼日重”的民謠。

金鎖關

關門樓建於唐代,明末道士胡振海對其進行了大翻新和修繕。康熙十八年,道教陽陰重修。道士元高山,34年重修。1955道長韓法生重修。由於天災人禍,原有建築被毀,只剩下殘跡。1985年,人民政府重修城門,形制規模比以前更好。金鎖關北接吳雲峰,南接華山。東西兩側山谷深達千尺,封閉前只有壹米石階。古松被綠色、奇石和祥雲所包圍,風景非常美麗。在車站關閉前,可以看到北面的金雞鎮守玉函奇石,西面的虎口景觀。情侶鎖和安全鎖分別套在關隘內外登山路兩側的鐵索上,相互重疊,紅繩色線隨風搖曳,是關隘前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黑龍嶺。

黑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壹,位於九庫臺南和五雲峰腳下。它因其黑暗的外表和似龍的地形而得名。數千尺的地形讓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哭喊求救的故事,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也因此留下了“韓退守寫書之地”的文化遺產。

黑龍嶺。

明清時期,隨著帝王祭祀華山神的次數越來越多,出現了重修華山路的大動作,黑龍嶺有250級石階。所以民間就有了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元挖黑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的是畢淵讓石匠鑿脊的時候,長安城下了三天血雨。原來黑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砍死了。據說從此華山破了龍脈,也就不會有楊真、隋文帝這樣的大腕了。民國時期,山脊上的石階增加到350級。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黑龍的危路進行了多次擴建和修繕,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加到530多級。為避免旺季擁堵,華山管理局於1998春季在黑龍嶺東飛魚嶺挖了壹條登山道,確保遊客安全。

天空棧道

天空棧道

空中棧道位於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的險路之首。棧道分為三段:

從南天門的石坊到袁超洞的西面,道路是根據懸崖開鑿的,長20米,寬2英尺,是上段。

折下來,崖隙橫過鐵欄,形如空中懸梯,遊客要壹步壹步拉下繩索,稱為“雞下架”,為中段。

然後折進西邊的下段。築路工人在懸崖上鑿出石洞,楔入石堆,並在石堆之間架起三根木椽。此時,遊客必須把臉貼在肚子上,腳踩在木椽上往前走。

空中棧道是華山險路中的風險之壹。古往今來,探險探險的成功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學者名人,其中不乏傳世之作。明代“末代七子”之壹的李攀龍的《太華山》這樣描述:“出南天門往西是棧道。雖然棧有銅柱和鐵索保護,但不夠寬。走二十多英尺到盡頭。它向下折疊成壹口井,大約三英尺高,然後出來成壹堆。”[15]

千尺莊

千尺莊

千尺樓,位於背石之上,是華山第壹險地。山樓的墻直立著,期間只能兩個人走上走下。兩邊鏈條垂直懸掛,坡度70。上下370多級臺階,都不夠寬。

在“千尺樓”的頂部,有壹個只能容納壹個人的洞穴。當遊客爬上最後壹級石階,就走出了洞穴,所以這個洞穴被稱為“天井”。“天井”上有壹個平臺,雕刻的“太華喉”形象地說明了這裏的道路形狀。舞臺上的“白螭峽”是咽喉的上部,峽下的平臺形似突出的喉頭。“天井”下面的千尺建築是咽喉的下部。這裏整條路的形狀像人的喉嚨和食道,又窄又凸又長。“天井”口是“泰華咽喉”的中段。如果從現在開始封鎖,那就是死路壹條。國民黨殘余土匪韓子培,曾在“天井”入口處裝上鐵蓋,企圖固守華山。解放軍8名戰士飛越天險,消滅了據守在此的壹個班的部隊,為援軍開路。

“千尺樓”開建於漢代。原來的登山之路並不在此址,而是在華山東側的皇甫溝,王就是在這裏用鐵鉤登上華山的。至今,東風博覽會的平臺下仍有兩處石雕。據《七修》記載,通往蓮峰之路不通,是有人從北鬥坪看到猿猴上下崖隙而發現的,探險者沿著猴徑攀登。杜甫的詩中,簡單提到了“千足樓”:“馬車入谷,無路可退,箭含通天之門。”解放後,遊客數量逐年增加,道路進行了兩次大修。後來,在千尺樓和白螭峽谷,開辟了壹條雙行道,分別是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峽

白螭峽,位於萬丈莊以北,是登華山的第二險地。

百尺峽

“白螭峽”又稱“百丈崖”。兩堵墻即將合攏,卻被兩塊飛石推開。人們害怕鉆到石頭下面,害怕石頭從兩堵墻中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只有通過這塊石頭,懸著的心才能放下,再回頭看看卡在這裏的兩塊石頭,有大有小,才能安然無恙,所以這塊石頭又叫“安心石”。在韓愈的詩中,有“我才華橫溢,殺氣淩厲”的描寫。

翻筋鬥

風箏翻在華山東峰,是去棋院的必經之路。是華山著名的險路之壹。它的路在東風的倒崖上切開,冷繩懸在空中,卻不見小路。此時,遊客必須拉動墻上的繩子,用腳趾探索石窩,交替下降。其中幾步必須像鷹風箏壹樣從左向右翻轉才能通過,故名“風箏翻轉”。

翻筋鬥

從視覺沖擊上看,風箏不如天空棧道,但翻身難度更大。第壹,樓梯傾斜,向內傾斜。其次,鏈條太松,左右搖擺幅度太大,不好把握。而且人是從上往下爬,懸崖向內傾斜,用眼睛看立足點有點困難。這需要手、眼、腳、膝蓋的充分配合。在風箏翻轉的整個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抓住妳的手,保持妳的眼睛固定,握住妳的膝蓋,保持妳的腳穩定。專心,專心。從難度上來說,這個風箏比天上的棧道多了壹顆星要翻。小心,如果看不到,就用腳去試探。壹次爬下壹個坑。有壹條短鏈只能抓壹邊。這壹段需要掌握身體的平衡。

老君裏溝

老君的犁溝位於群賢寺上方。據說這裏沒有路。它是老黎姿兒用鐵犁趕著壹頭青牛開的。形似犁耕留下的犁溝,故稱“老君犁溝”。當初人們從犁溝兩邊的石窩爬上爬下華山,至今還能看到犁溝兩邊的石窩。當地傳說:“千尺樓,白螭峽,老君慢耕。”

老君裏溝

和千尺樓、白螭峽壹樣,“老君犁”是攀登華山的必經之路。今天在犁溝的右上方,鑿了271個石階,兩邊的鐵鏈垂下來,走路更安全。

“老君耕”原是“老君離土”。用道家的話來說,這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相傳道教創始人李二曾在此,故為“老先生留世之地”。由於“黎土”與“犁”諧音,且此地形似犁,又有臥牛石、嶽廟青牛樹和北峰老先生掛犁之地的傳說,人們認為此地與“老君犁”無異。

世界第壹洞房

《洞房花燭夜》中的“洞房”二字源於華山西峰。以前因為華山路難爬,大部分人都望而卻步,這就為早期壹些想偷偷摸摸修行的人提供了絕佳的場所。然而,在山上建造寺廟很難找到材料,所以隱士們住在山洞裏修行開悟。

世界第壹洞房

相傳,在華山練習笛子的蕭氏和的女兒公主,在雙雙成仙前,到西峰蓮花洞點蠟燭結婚,“天下第壹洞房”結婚便由此而來。所以,華山是愛的山,是愛的見證。無論是彼此關愛的情侶,還是初戀情人或戀人,壹起去華山壹趟都會深情款款。如今的蓮花洞,到處都是雕刻,文化氣息濃厚,是遊客探索甜蜜途中小憩的好去處。近年來,景區管委會舉辦了壹系列“華山見證”集體婚禮,先後有100多對新人在華山成婚,讓愛情這座古老的大山變得完美而時尚。[3]

貓女洞

“貓女洞”是“貓女洞下屋”的簡稱,位於貓女峰下,因貓女而得名。

貓女洞

漢朝時,劉向曾稱贊毛女:“化玉成姜,逃避時代。真人給方,飯松為食。因果成功,生命延長。我以絕壁為榮,送上快樂豎琴。”宋初,陳摶到華山隱居後,還寫了壹首《毛姑娘賦》,描寫毛姑娘的表情:“我曾折松枝為寶祭,將栗葉作羅。有時問秦公,笑撚仙花。”

後來,關於長毛女的傳說越來越離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去華山采藥,說自己不僅見過毛女,還和毛女聊過天。蔡元昌在嶽廟祭華山,聽到了毛女的奇聞,於是想了想。隨從們在嶽廟的醉爐裏發現了壹件奇怪的事,並告訴了常遠。他壹看,原來是個女的,渾身綠毛,盯著人看,走路像只蒼蠅。後來,蔡元昌命人給毛姑娘畫像,每年都要祭祀。阿清王朝男子顏光民對毛女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對封建制度的殉道制度頗有怨言:“人傳毛女鳳,而當聞毛女琴。欲寫秦公之怨,多聞空山。”據傳說,“貓女洞”以其悠揚的鼓聲和吉他聲而聞名。毛女洞上的“鬥平”據說是毛女不知饑寒的地方,每當夜深人靜時,就供奉北鬥。

今天,貓女洞仍然存在,但很難爬上道路,它已被曹靜封鎖,長期無人居住。以前在毛女峰下有壹座廟,叫毛女洞下殿,當地人馬上就把下殿叫做毛女洞。原建築在文革中被毀,現1987重建佘玉。

整塊石頭

全真巖是華山著名的文化景觀,屬於華山十大未解之謎之壹。這是壹塊巨大的巖石,懸掛在松柏山頂的南面。出了南天棧道,便可到達巖底,巖腹之間有壹間石室,是元初全真道士何知真開設的修身養性之所。

整塊石頭

關於全真言的各種史書記載很多。《三物誌》載:“靜室旁有巖,高數十尺,遠遠遮其室,上書‘全真巖’二字。”據《華嶽圖經》記載,全真巖高約七八尺,壹般人不可能在這樣的地方刻字,除非是能騰雲駕霧的仙人。明代書畫大師呂望在《南風記》中作了形象的記載:那塊巖石就像壹個彎著腰的人的頭,遠遠地遮住了腹部的石室。道坎巖頂部刻有“全真巖”字樣,並塗成紅色。世界上沒有神仙,刻字必須靠人來做,但在這麽特殊的位置,不可能上下,除非懸浮在空中。古人是如何做到這壹點的,至今不得而知。

《史誌》還記載,有人曾試圖用壹大筆賞金將碑文延伸到巖石上,但最終因無法到達碑文所刻的地方而後悔放棄。民間傳說記載了賀知珍的所作所為。

真武店

它是為了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建造的。

真武店

交宮石室、仙遊宮、神土崖都是以交道光的傳說命名的。相傳北周武帝年間,有壹道士獨居雲臺山,食霞飲露,避谷而居,身邊常有三只青鳥,向他報告前程。漢武帝宇文雍聽到他的名字,就去山亭詢問,並下令在焦公長春石室前修建壹座宮殿,供他居住。宮造時,峰上無土,燈油不足。焦道光默禱時,泥土從崖上湧出。油

  • 上一篇:紅遍網絡的外星人陳山,年僅24歲,身家5億。為什麽沒有消息?
  • 下一篇:匯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榮譽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