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資本水平
事實上,華為早在2001就尋求上市,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上市。此後,華為越來越堅定不上市的決心。我們設想壹下:如果華為上市,資本必然會要求華為的財務報表,比如年利潤要達到多少,資產不低於多少,這必然會影響華為的研發投入。
眾所周知,華為每年的R&D投資占比超過10%。與國內BAT巨頭相比,其R&D投資占比不超過10%。
不僅在中國,華為的R&D投資在全球都是數壹數二的,甚至高於蘋果的R&D投資,R&D的高投資也給華為帶來了高回報和競爭力,比如5G領域和手機芯片領域。華為有相當的話語權。
所以如果華為2001上市成功,可能會因為資金限制而多元化。比如21世紀初的網絡泡沫危機,華為可能會掉轉車頭,壹頭紮進紅海的小靈通市場。如果是這樣的話,很有可能失去未來的3G藍海,更別說現在的5G了!為什麽不像今天這樣說說華為!
第二,客觀原因
"公司的所有權屬於所有持有股份的員工."-任·鄭飛。
首先我們來看壹下華為的股權結構圖:(數據來自天眼查2021年8月3日的展示結果)。華為的大股東其實是壹個叫“工會委員會”的“東西”。這個“工會委員會”到底是什麽?
老實說,“工會委員會”在法律上是壹個法人團體。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是指由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成員同意,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根據《工會法》第2條,工會是工人自願加入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
可見,從性質上講,工會是具有公法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其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那麽,企業法人可以成為公司股東嗎?原則上,作為非營利組織,法人團體不能參與商業投資,成為公司股東是壹種投資行為。中國證監會持相同觀點,明確不受理有工會作為股東或發起人的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
但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6月29日發布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企業登記管理若幹問題的實施意見》1999(已廢止),社會團體(包括工會)可以作為公司股東。所以華為工會持股是歷史使然,但目前來看,客觀上不符合上市條件。
三、根本原因
“我在創辦公司的時候,設計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利益共享來團結員工。這種不經意間插上的花,今天如此鮮艷,成就了華為的大業。”-任·鄭飛。
筆者認為,華為不願意上市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保護其內部的員工持股制度。這話怎麽說?試想壹下,壹旦華為上市,不是華為員工可以購買華為股份,而是華為員工離開華為後可以保留股份。
華為的員工也可以出售股份套現,那麽作為華為生存發展之本的員工持股制度也就失去了。
那麽華為的員工持股制度是怎樣的呢?簡而言之,其本質其實是華為奮鬥者的集體所有。第壹,華為大約99%的產權是65438+萬員工集體所有,而不是65438+萬員工個人所有。因為如果是* * *,每個持股的員工都要獨立登記其產權。但是,華為的產權是作為壹個整體登記的,而不是作為個人登記的。
其次,持股員工在集體中享有相應的收益權,持股員工與持股集體之間存在關聯關系。持股員工在職時有權享受相應的股權收益,但壹旦失去成員權,就不再享受相應的收益。(由於特殊原因,華為保留了後期離職員工個人的股權)。
第三,在集體所有制下,允許成員采取靈活的分配機制進行內部分配,華為內部股份分配以員工對華為的貢獻和出資為基礎。
第四,在集體所有制下,通過民主方式管理財產。華為設立了員工代表大會作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按照壹人壹票的民主投票機制進行投票。可見,工會委員會的管理機制也是符合集體所有制的物業管理規則的。
在這種以集體所有制為核心的員工持股制度下,與華為的發展發生了徹底的化學反應。首先,員工持股可以不斷擴大投資,投入研發,也可以節約用人成本,提高企業利潤,使公司和員工形成利益壹致,促進企業利潤增長。
其次,員工持股可以提高員工的管理參與度,促進華為的管理改革,提高生產效率;再次,員工可以主動關註公司的未來,實現公司的長期戰略目標,進而與公司形成同命運。
最後,員工持股已經成為華為集體奮鬥文化和集體領導制度的基礎,是奮鬥者文化的根。正因如此,華為不願意為了上市而放棄員工持股制度。
第四,股權文化
“每個人都把所有的錢投資到公司,因為他們對公司有信心和信念,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命運。”-任·鄭飛。
華為從1990開始探索員工持股,已經逐漸形成了“奮鬥者導向”的股權文化。“奮鬥者為本”和“不讓雷鋒吃虧”是整個股權文化的世界觀,“工人有他們的股份”只是激勵奮鬥者的方式之壹,而不是唯壹的法寶。
公平是對過去奮鬥的認可。“作為壹個金融投資者,妳應該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是要讓諾曼底登陸的人和挖巴拿馬運河的人得到更多的回報。”這就是華為的股權文化。
結束語
華為雖然沒有上市,但不影響其實現員工在陽臺上花錢的夢想。很多企業在開始做股權激勵的時候往往很苦惱,害怕給股權沒有效果,員工不會改變,很難形成奮鬥者的文化。
這時候企業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因為沒有奮鬥者,所以不給股權,又因為沒有股權,所以沒有奮鬥者,甚至有些奮鬥者會離開。所以企業要培養奮鬥者,首先要建立以奮鬥者為導向的機制,有了好的機制才能有好的員工。俗話說“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創業者們,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