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安全生產月的到來,壹些環保局也開展了相關活動,並做了總結。以下是環保局安全生產月活動總結。歡迎閱讀!
環保局安全生產月活動總結1為深入宣傳貫徹安全生產重要講話精神,進壹步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大力營造“科學發展、安全發展”、“關愛生命、關註安全”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根據《xx市環保局關於開展安全生產20xx月活動的通知》(張環建發[2065 438+0x]42號)和《高臺縣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在全縣開展安全生產20xx月活動的通知》(高安委辦發[2065 438+0x]27號)要求,我局現將開展20xx。
壹是加強領導,完善工作機制
局領導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安全生產月”活動總體工作,制定了《20xx年高臺縣環保局安全生產月》,確定專人負責安全生產月活動,為“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加強宣傳,增進安全共識
20xx年6月1到30。它不僅是壹個環境宣傳月,也是壹個安全生產月。今年“安全生產月”活動的主題是“強化紅線意識,促進安全發展”。我局按照活動要求,認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員工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增強企業環境安全意識。
壹是廣泛開展企業環境安全宣傳,提高業主環境安全意識,組織企業法人和環境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繼續加強普法教育,確保員工學習資料的完整性。
二是開展“6.5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以環境安全為主要宣傳內容,利用宣傳資料、海報、宣傳冊等相關資料,向群眾廣泛宣傳環境安全生產的重要性,講解相關環保知識,現場解答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本次宣傳活動,接受群眾咨詢近百人次,發放《環保手冊》等宣傳資料1000余份,舉辦安全專欄8個。
三是繼續深入開展環境安全文化建設活動,形成人人關心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圍繞活動主題,大力開展環境安全文化進機關、進基層、進企業、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深入推進環境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工作。組織開展了“環保小衛士”、“環保優秀教案”等系列活動,營造環境安全文化氛圍。
三、認真準備,積極開展環境應急演練。
積極督促企業開展環境應急演練。認真制定了《高臺縣20xx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於6月24日聯合縣安監局、公安局、衛生局、文廣局、氣象局、公安消防支隊、公安交警大隊等部門,組織開展了xx金昌源煤業有限公司高臺縣20xx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檢驗企業生產車間安全保障措施、應急處理措施和個人防護用品的完整性,提高企業和我局各級人員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四、嚴格執法,大力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活動。
根據《xx市環保局關於開展20xx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通知》(張環建發[2065 438+0x]42號)要求,我局組織人員對轄區內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的環境安全進行了全面排查治理。先後派出24人對8家相關企業進行檢查,對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的生產設施、環節、物料儲運和使用進行風險評估,排查環境汙染隱患,建立重點風險企業臺賬,對可能引發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情況及時分析預警。調查過程中,未發現重大環境安全隱患。
動詞 (verb的縮寫)現有缺點
壹是我局人員少、工作多,“安全生產月”活動的質量和力度不能完全達到上級要求。
二是部分企業對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認識不夠,缺乏重視。
六、下壹步工作計劃
下壹步,我局第壹步是進壹步加強宣傳,拓寬公眾參與環保的渠道。二是強化環境監察機制,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三是繼續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活動,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排查不留死角,堅持遏制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第四,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強環保隊伍的自身建設。
環保局安全生產月活動總結2為持續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政策法規,有效開展全國第十二個“安全生產月”活動,縣環保局高度重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夯實安全基礎,促進安全發展”為活動主題,突出宣傳教育、員工培訓、應急演練和執法檢查。面向基層、企業和安全生產壹線,宣傳“安全發展”的科學理念,堅持“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和素質,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環保安全執法和環保專項行動,確保全縣環境質量安全穩定,營造促進安全發展的社會氛圍。這些活動概述如下:
壹是高度重視,有序組織
局領導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要求把“安全生產月”活動作為環境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特別強調環境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對工業園區企業進行持續排查。制定了行動計劃,指定了壹名專職人員負責這項工作。同時,進壹步落實隱患企業環境安全責任,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預防和應急救援。組織、領導、監督、檢查安全防範、治安保衛和矛盾糾紛的處理,確保不發生環境汙染事故。
第二,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圍繞“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主題,縣環保局組織全體幹部職工於6月5日在縣“七壹”廣場開展了“6·5”世界環境日履職咨詢宣傳活動。我們設立了安全生產知識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咨詢點,並攜帶宣傳材料、海報、宣傳冊、展板等相關資料,向群眾講解相關環保知識,廣泛宣傳環境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此次活動,接受群眾咨詢48人次,現場解答問題20余個,發放《環保手冊》等宣傳資料2600余份,在縣城主要街道懸掛橫幅4條,達到了預期目的。
第三,加強監管,集中整治
全面深入排查環境安全隱患。對危險化學品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處置,工業企業生產過程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進行檢查,建立健全檔案管理,防止各類環境汙染事故發生。同時,對化工、高能耗、醫療等重點行業和企業是否辦理了環保審批手續,環保治理設施是否完備,是否危害人民健康等也進行了檢查。對汙染嚴重的企業進行了限期治理,並按照環保要求完善了各項環境安全措施,確保汙染防治設施的正常建設和運行,確保環境安全。
3 20XX年環保局安全生產月活動總結為有效遏制非法生產經營引發的安全事故,我局會同相關部門組成了打擊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對飲用水源、工礦企業、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的違法行為進行了查處。我縣堅持“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以強化安全生產壹系列指示和決策部署為主線,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壹、主要工作:
(壹)加強組織領導,做到責任到人。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努力提高安全生產的責任感。我局領導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把安全生產工作作為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大事,納入目標管理體系。“安全至上”成為我局各單位室工作的前提,同時明確了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使安全生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改進了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方法,建立了安全生產責任制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對安全生產檢查考核不合格的單位,年終考核實行“壹票否決”。
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和聯系,積極參加安委會組織的各類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定期或不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做到警鐘長鳴,常抓不懈,使各單位負責人牢固樹立“安全生產重於泰山”的責任意識。進壹步完善重特大環境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適時開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演練,提高事故應急救援能力,及時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生產安全事故危害。
(二)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技能。
我局結合安全專項整治等中心工作,以提高社會安全意識、公眾自我保護能力和勞動者安全生產技能為重點,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開展群眾性安全文化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公眾安全意識,營造了“關註安全、關愛生命”的濃厚氛圍。牢固樹立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的意識,在幹部職工和家屬區居民中廣泛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醒幹部職工防範各種安全隱患。針對春節、國慶等重要節假日幹部職工外出休假的情況,在幹部職工外出休假前集中進行安全防範教育,並詳細記錄出行時間、地點,定期對單位車輛駕駛員進行交通安全培訓。嚴禁超載和酒後駕駛。利用“六五”世界環境日,結合安全生產,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活動,重點加強環保安全知識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全民環保安全生產意識,提高幹部職工處理事故的應急能力。
(三)加強環境安全執法,防患於未然。
8月份以來,組織對我縣8個鄉(鎮)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了現場檢查,總體情況良好。對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鄉鎮,檢查組提出了整改意見,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加大重點汙染源排汙執法檢查力度,出動110余人次,檢查48家工礦企業和35家小型“三產”企業,對其生產工藝、原材料、汙水處理設施和汙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要求其汙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建立臺賬,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發出《環境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通知書》。組織開展了“放射源調查和射線裝置申報”行動,出動人員24人,在陽朔縣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等11醫院和陽朔縣疾控中心等12全縣相關源單位依法申報登記了射線裝置。
開展環境汙染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整改。根據文件精神,專項行動小組在我縣轄區範圍內認真開展了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田家河凈水廠、縣城垃圾處理場、興源鉛鋅礦尾礦壩、醫療廢物等存在的環境安全隱患得到排查整改。
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努力為群眾辦實事。今年環保局受理汙水、廢氣、噪聲投訴23件,結案23件,結案率100%。其中,西街有三家酒吧因噪音嚴重超標而受到處罰。
二、主要問題和未來計劃
個別企業環境安全意識還很薄弱,管理松散,暴露出壹些安全隱患和管理問題。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及時跟蹤監督,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定期開展安全檢查,防止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員工創造壹個安全祥和的工作環境。重點關註以下幾個方面:
(壹)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幹部、職工和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
(二)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使安全生產有章可循。
(三)是強化安全措施的落實,切實提高防範能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四)是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應急能力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