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和中東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尋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任務。中國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振興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雖然相距甚遠,但卻並駕齊驅,相互需求與日俱增。進壹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面臨重大戰略機遇。
在這壹有利形勢下,壹批中國前駐阿拉伯國家大使和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有關專家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研究,並與國內和阿拉伯有關方面接觸磋商,適時由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正式提出“兩灣合作論壇”的構想。
“兩灣合作論壇”的國際背景是,和平、合作、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和時代特征;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使中國和海合會國家走到了壹起,這是歷史的機遇和命運。
建立“海灣合作論壇”是中國與海合會國家溝通交流、務實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共同願望和需要,以促進雙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兩灣合作論壇”將首先致力於建設和打造渤海灣和阿拉伯灣舉行經濟理論交流和經貿洽談的“兩灣明珠”。這既是雙方溝通對話的交匯點,也是雙方務實合作的起點。
我們堅信,在各自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兩灣合作論壇”將從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精英中順利健康誕生,必將成為全球區域合作的典範和旗幟。
第二,兩個開間的介紹
1和兩個托架的基本概述
(1)環渤海地區發展態勢與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的形成
環渤海經濟圈位於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是中國北方的黃金海岸。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三省二市,並可輻射到山西省和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全區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公裏,總人口2.6億,占中國領土的12%,人口的20%。環渤海地區有157個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的四分之壹,其中城市人口百萬以上的城市有13個。以北京、天津為中心,以大連、營口、秦皇島、唐山、東營、煙臺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板塊,以沈陽、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濟南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流為壹體的外向型、多功能、高密度的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共同體。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聚集、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這壹地區被經濟學家譽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環渤海經濟圈的概念提出已經20多年了。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單獨的區域規劃,並給予許多優惠政策。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是學術界和經濟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認識。區域經濟壹體化為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該地區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條件。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亞太地區,而在亞太地區,東北亞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條件、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國際經濟界的目光。環渤海經濟圈東臨日本、朝鮮、韓國,北接蒙古、俄羅斯,地處東北亞中心,輻射亞太經濟區。它不僅是中國北方內陸、三北地區和沿海地區的天然結合體,也是通往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出海口。處於“東西南北”的有利位置,具有成為東北亞經濟核心的潛在優勢。
(2)海灣地區經濟發展形勢與資本市場轉移。
海灣(又稱阿拉伯灣或波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裏,面積約25.9萬平方公裏。海灣地區總面積約481,000平方公裏,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國移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海灣地區包括八個國家,即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六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巴林和卡塔爾)以及伊朗和伊拉克。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被譽為“世界油庫”。其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65%,年產量約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的海灣石油,成為世界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也為海灣國家帶來了滾滾的石油美元。海灣國家利用豐富的石油美元,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社會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和巨大進步。但由於工業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缺乏,各國市場狹小,巨額石油收入除了有限的石化產業投資外,尚未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導致大量石油美元流向國外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海灣阿拉伯國家85%的財富投資在海外,只有不到15%投資在國內。海灣阿拉伯國家有近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中僅沙特就有約8000億美元,阿聯酋和科威特也分別有約510億美元和2800億美元。這些資產主要流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其主要形式有房地產、銀行存款、證券等。出於對資金安全的擔憂,大量海灣資本在“9.11”後流出美國,估計約有2000億美元的海灣阿拉伯國家資金離開美國。由於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總規模只有8000億美元,遠遠小於其2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9個證券交易市場的總市值在高峰時也只有6543.8+040億美元,因此無法吸收石油美元的巨額回報,大量過剩資金無法在阿拉伯市場找到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完善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以及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影響,海灣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向東方看齊,向東發展”的戰略思路,將投資目光投向中國。因此,有理由相信,未來海灣阿拉伯國家新增的石油美元和從西方回流的資本,壹定會流向經濟蓬勃發展、市場健康穩定的東方國家。(1)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優勢非常明顯。
第壹,環渤海地區是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中國首位,原油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3%,探明煤炭儲量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已探明的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牧業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全國首位。
第二,這個地區的陸海空交通發達。區內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成為溝通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以京津為中心、沿海開放城市為板塊、五省會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城市群。
三是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凸顯新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越的教育科技資源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新興高科技產業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區,為國際金融改革提供了嘗試。
四是區域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高度集中,教育資源全國最好,學科齊全,師資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重點大學占全國1/4,天津有30多所高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占全國1/3,大學生人數占全國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量和生源規模所反映出的整體培養能力壹直很強,全國五省市占比壹直穩定在22% ~ 24%,超過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的總和。
(2)海灣國家經濟發展優勢突出。
首先,海灣國家是世界石油寶庫。每年原油出口量約占世界總出口量的1/3,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其中,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占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首位,預計可開采80年。可以說,在未來半個世紀,海灣國家仍將是世界力量的源泉。
第二,海灣國家生產的石油美元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資本財富。隨著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海灣六國的石油收入大幅增加。沙特的Samet銀行預測,如果世界油價保持在每桶50美元,海灣六國將在未來20年產生24萬億美元的巨額收入。海灣投資者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力量,其巨大的財富使他們在國際市場上選擇最合適的投資領域和收購海外資產方面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第三,海灣國家在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發揮著重要作用。22個阿拉伯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壹。石油、天然氣、旅遊業和農牧業是主要經濟支柱。不是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有石油,主要是海灣國家。海合會成員國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國家組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海灣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在國際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自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海灣國家以其豐富的石油美元抵禦了這場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四,進入新世紀以來,海灣國家利用豐富的石油美元創造了沙漠奇跡,建成了世界之最,建成了富裕文明的社會,形成了資本輸出、轉口貿易、技術設備引進、勞動力就業的大市場。預計未來10年海灣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5%,高於3.3%的世界年均增長率。這對保持其資本實力和市場地位將起到重要作用。
(3)兩灣經貿合作有很強的互補性。
首先,海灣國家與中國的能源和大宗商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在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關系中,經貿關系無疑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這種關系集中在能源貿易、商品貿易和工程承包領域。壹方面,中國是壹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的大國。其制造業產品包羅萬象,為海灣國家進口了價廉物美的豐富商品。1991-2005年期間,雙邊貿易額從15億美元飆升至338億美元,增長了20多倍。另壹方面,中國已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海灣國家及時滿足了中國的需求,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2008年,僅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就高達2500萬噸。
第二,雙邊合作可以提升和鞏固各自的國際經貿地位。
為了鞏固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海灣國家需要壹個穩定可靠的采購夥伴,而中國扮演了這個角色。據悉,中國和沙特正在籌劃壹個大型合資項目,儲油規模達數千萬噸。阿蔔杜拉國王親自過問此事,說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正從單純的貨物貿易關系走向國際市場價格合作穩定的新高度。
對中國來說,加強與海灣國家的合作,不僅能使其進入這個陸地面積267萬平方公裏、人口3400萬、國內生產總值50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還能進入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地處中東“五海三洲”樞紐的迪拜,對非洲、中東、東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占阿聯酋年進口總額的40%。看到中國轉口貨物的發展潛力,其他海灣國家和地區也有意在這方面與迪拜壹爭高下。
第三,雙方投資合作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投資領域,中國是海灣國家數千億“石油美元”的誘人投資市場。雖然截至目前,海灣國家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很少,合同金額僅為6543.8+0.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為7654.38+0億美元,但這壹統計不包括海灣國家對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組合投資,組合投資是海灣國家對外投資最常見的方式。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湧入與中國相關的證券資產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中國與海灣國家協商合作,並* * *發起和嘗試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符合海灣投資和盈利的新模式,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資本合作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與海灣國家深化合作都是互利共贏之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倡導舉辦“兩個海灣合作論壇”,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完全符合中國“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戰略發展需要,也符合海灣國家和平發展開放的根本利益,更符合中阿全面合作發展戰略夥伴關系的長遠目標。
通過“兩灣合作論壇”的實施和舉辦,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雙方優勢的結合點、雙方分歧的共同點、雙方問題的聚焦點,實現我們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三。論壇簡介
1,論壇基本概況
兩灣合作論壇(TGCF)是壹個非營利性的,定期處理國際經濟和貿易發展合作會議;中國環渤海地區和海灣國家參加,年會計劃於5月28日至30日舉行。會議將通過《聯合公報》和《指導原則》等文件,為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就經貿、社會、環境等相關議題提供高層對話平臺。
海灣合作論壇始於中國與海灣六國的壹次國際會議,後升級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及其他伊斯蘭國家工商界、學術界知名人士的高層對話平臺,旨在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友好交流和經濟發展。
作為壹個非政府、非營利、開放的國際會議,兩海合作論壇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贏為宗旨,立足中國渤海灣和阿拉伯灣,促進各國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它將面向世界,加強中國、阿拉伯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對話和經濟聯系。
兩個海灣合作論壇也應在雙方協商的條件下,在海灣六國安排設立對等的總部大樓,舉辦相應的論壇,既可增加雙方交流的密度和友誼,也有助於加強雙方務實合作的節奏和效率。
2.論壇的目標和任務
首先,為政府官員、商界領袖、商界精英和知名經濟學者提供壹個非官方的高級別對話平臺,以增進相互了解,聚焦合作,減少摩擦,擴大和深化貿易和投資聯系。
第二,推動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建立中阿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擴大和深化各方夥伴關系。
第三,充實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大力推進雙方務實合作項目。
第四,它為中國和海灣地區的企業尋求合作機會提供了壹個交流平臺。
五是為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經貿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咨詢等服務,引導企業開展符合國家戰略規劃和政策的對阿經貿往來。
六是通過宣言、調研報告等形式,向有關國家政府和社會就發展中阿經貿建言獻策,引導形成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
3.論壇運營的構想
第壹,定期舉行各種會議,如論壇、展覽、研討會、座談會和講座,討論貿易、投資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問題。
第二,安排中國與海灣國家地方政府和商業團體之間的交流活動,並協助和促進建立夥伴關系。
第三,為有興趣的企業安排個人或團體參觀,開拓商機。
第四,獨立或合作開展各種有助於實現論壇宗旨的研究活動,通過公開發布信息和客戶專題報告,為兩灣區的經貿發展提供指導和咨詢。
第五,開展人力資源培訓,重點在中國開展阿拉伯語培訓,探索向海灣國家輸出漢語培訓師資和服務,為企業管理者舉辦相關培訓課程;中長期目標是成為中國及海灣國家大學生和商學院學生的實習實訓中心,為中國及海灣地區企業選拔培養人才服務。
第六,投資開發建設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兩灣明珠”,作為論壇永久會址和中國與海灣國家經貿活動服務中心。壹是“兩灣合作論壇”年會
每年5月28日至30日舉行例行年會,主要討論加強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在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審議論壇行動計劃落實情況;雙方關心的其他事項。
二是“兩灣合作論壇”石油裝備及技術合作洽談會
擬與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在固定地址舉辦。旨在深化東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系,推動東營石油技術和設備進入該地區煉油市場。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能源項目和技術合作特別會議。
擬與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65438+10月至65438+2月在固定地址舉辦。旨在進壹步擴大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能源項目和技術交流,實現兩個海灣能源合作的務實目標。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投融資洽談會
擬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及環渤海其他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尋址。旨在促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投融資的發展,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搭建投融資橋梁,促進阿拉伯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項目的有效對接,推動中阿投資貿易合作不斷取得成果。
第五,“兩灣合作論壇”房地產金融合作峰會
計劃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在固定地址舉辦。目的是加強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廣泛合作和共同發展,促進房地產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良性循環,保證房地產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第六,“兩灣合作論壇”市長聯席會議
計劃與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舉辦。目的是形成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之間的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內對海灣國家協調有序的經貿文化交流、進出口業務和資本引進。
第七,“兩灣合作論壇”中阿商品交易會
擬與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舉辦。進壹步擴大中阿商品貿易合作
力度和水平,幫助雙邊在商品貿易方面開展深入務實的合作。
5.論壇的發展願景
通過兩灣合作論壇,將逐步實現以下發展願景:
壹是搭建跨區域國際會議平臺,成為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經貿、投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之壹。
(1)以發展兩灣能源合作為重要主題,進壹步加大雙向投資、工程承包、商品貿易、勞務輸出、文化交流、教育合作。
(2)積極推動環渤海經濟圈地方政府與海灣國家在經貿、投資等領域建立密切而廣泛的合作關系,擴大雙方各種友好交流,締結友好省市;
(3)積極推動環渤海及海灣國家省市重點企業開拓其他盈利市場渠道。
第二,海灣合作論壇已成為推動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助推器和雙邊自由貿易的有力平臺之壹。
(1)成立粵海灣合作論壇自貿區辦公室,以經貿技術論壇交流和石油石化行業展示交易會為主導,積極推進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農牧產品等多方面合作。
(2)建設海灣皇家采購中心,為中國環渤海地區及海灣國家的政府官員、皇室人士、金融財團、商界領袖、企業精英、知名經濟專家學者搭建交流采購平臺。
(3)與山東省東營市合作建立中阿石油設備采購基地,與河北省鹽山縣合作建立中阿管道設備采購基地。
三是以兩灣合作論壇為基礎,建設論壇總部基地——“兩灣明珠塔”。
(1)與渤海灣周邊省市和海灣國家的企業共同把海灣合作論壇總部基地建設成為務實、高效、富有魅力的大廈,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企業和全球穆斯林提供壹個良好的會議、討論、商務談判、旅遊、度假、朝拜、采購的標準場所。
(2)為政府、環渤海地區省市企業、海灣國家相關工會、相關企業駐華代表處提供總部和基地辦公室,方便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直接聯系,真正實現海灣兩個國家合作的實質性目標。
第四,推動天津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本地區其他國家相關城市的通航服務。
第五,兩灣聯合商會的成立將有利於兩灣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第六,積極實現在對方國家或城市建設工業城或購物中心,促進雙方有效務實合作。
6.論壇實施的意義
第壹,兩灣合作論壇符合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區域分割等綜合復雜的原因,環渤海經濟圈尚未形成像珠三角、長三角那樣相對統壹的國際貿易體系,也沒有形成省級合作機制。兩灣合作論壇將為環渤海灣地區的省市提供壹個探討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和開展對外合作的平臺。推動建立環渤海經濟圈省市合作機制,擴大相互合作意向,拓展合作方式和內容,協調與海灣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各項交流,促進區域內各省市經濟快速發展。
第二,海灣合作論壇滿足了海灣國家與中國投資合作的需要。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上重要的資本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壹直為世界各國所關註。近年來,隨著油價的上漲,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更加豐富,不僅有效地促進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也加大了海外投資的力度和範圍。近年來,海灣國家對華投資在規模和領域上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雙海灣合作論壇的舉辦,為海灣國家在中國環渤海各省市尋找最賺錢的項目和最佳合作夥伴搭建了重要橋梁,為通過協商創造新的投融資模式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努力。
第三,海灣合作論壇將是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的有益補充。
近期,在中國與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已成為中國政府與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政府交流的重要官方平臺,兩國建立的機制深化了雙邊務實交流的合作目標。作為民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根據官方聯合公報和實施計劃,兩灣合作論壇必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這將是在成員級別、地區和目的方面的補充和延伸,將非常有利於解決雙邊官員無法顧及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促進民間交流和友誼。
第四,海灣合作論壇將成為促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的國際盛會。
現有的博鰲亞洲論壇、達沃斯論壇、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盟經濟論壇等國際會議的成功模式,為兩灣合作論壇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借鑒。兩灣合作論壇將取長補短,靈活運用,劃界獨具特色,樹起自己的旗幟,努力成為科學、發展、和諧、平等、共贏的高水平對話平臺和國際盛會,為兩灣區各項事業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