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發展進入快車道。2008年光山縣地區生產總值75.0億元,工業增加值654.38+0.6.5億元,壹般預算收入654.38+0.8億元,壹般預算支出654.38+0.01.0億元,城市化率2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8+0.0672元。
合並計算,兩縣GDP總量為6543.8+073.9億元,工業增加值50.2億元,財政收入3.8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信陽市(含浉河、平橋區),比東部河南省直管縣固始高出23.6%。城市化水平位居第二,僅次於信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過1萬元,為兩縣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1,經濟基礎好。考慮到兩縣的經濟總量、在省市的經濟排名以及快速發展的勢頭,啟動“黃廣壹體化”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壹體化”後,可以發揮集聚效應和乘數效應,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和城鄉壹體化的“引擎”。
2.交通優勢明顯。兩條鐵路(京九寧西)、兩條高速公路(滬陜大廣)、兩條國道(365、438+02、65、438+006)、兩條光纜(京九、蕪湖)、兩條西氣東輸支線均穿過潢川,形成五個黃金“十字”。潢川縣具有連接南北、連接東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心地位。
3.經濟區域中心的地位日益明確。隨著信陽經濟壹體化進程,新皇姑沿線經濟帶初具規模,初步形成西部信陽、東部固始、中部潢川、光山三個節點。放眼全省,北部有鄭汴洛經濟帶。“壹體化”後,新皇姑經濟帶中部隆起將加速,形成南北對稱的小“鄭汴洛”。以潢川為中心,北連鄭州,南連武漢,東連合肥,黃、廣處於這個圓形“小經濟圈”的中心。歷史上,兩縣經濟基礎薄弱,處於經濟圈的低谷。以“壹體化”為契機,提升經濟規模,建設信陽副中心,是解決當前困境的有效途徑。
4.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目前,潢川已形成“世界鴨王”——華英集團和糯米粉國家標準的郭煌糧業,是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年產值超過30億元。花卉經濟走向全國,建立了穩固的經銷網絡,年產值超過654.38+0.6億元;自2001以來,潢川壹直是全國畜牧業百強縣,畜牧業產業化已經達到成熟期。依托本地資源,特色發展,是潢川經濟穩定、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融合”的又壹堅實基礎。
5.文化資源豐富。以金桂為代表的中國潢川花業形成的花文化、黃瑚、郭煌(全國保護單位)舊址、中國黃姓起源等壹批歷史傳統文化流傳到全國乃至世界華人圈。光山也是司馬光的出生地。豐富的文化元素和歷史細節為“融合”註入了重要的人文和個性內容,奠定了文化基礎和支撐。歷史上,潢川是豫東南的中心城市,唐宋元明有光州,清代設直隸州。建國初期成立潢川社,65438年至0952年遷址信陽,發展機遇中斷。進入新世紀,京九鐵路建成後,省政府提出了“北奪商丘,南奪潢川”的發展規劃,後被列入全省26個城鎮化重點縣和首批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全省35個擴權縣之壹。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十壹五”發展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中等城市的6個縣之壹,再次再現發展機遇。
在全國範圍內,信陽處於國家加快中西部發展的區域中心,是沿西寧鐵路由東向西的接力點。黃、廣處於副中心位置,“壹體化”有借勢發展的潛力。
2009年,中央壹號文件提出加快“省管縣”步伐。以“整合”促進“省管縣”,“省管縣”獲得省級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反哺“整合”,形成良性發展,面臨難得的政策機遇。目前,為“促內需、保增長”的國家經濟刺激計劃的效益,潢川已爭取到3.34億元,在黃淮四市中排名第壹,全市第壹,部分資金可用於啟動“壹體化”進程的準備工作。目前還沒有太多實踐“融合”的經驗。幾年前,河南省有壹個“陸毅壹體化”(澠池和義馬)的試點項目。“融合”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壹個創新工程,需要做大事的勇氣和決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實現中原崛起,推動信陽經濟大發展”的高度,開始審視和布局“黃光壹體化”。這裏提出壹些想法,以期引起更多的關註。
1,整合行政資源,首先實施行政整合。建設中心城市,周邊應該有衛星城。目前潢川和光山都是縣級市,沒有業主和二級點。“融合”的唯壹選項是“金融城”。“金融城”的首要任務是實行行政壹體化。前期可以建立壹個強有力的“壹體化”領導機構。組織擬按市級規範實施“市長工程”,市主要領導負責,兩縣主要領導參與。在效率和穩定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統壹有序地整合行政資源。
2.整合城市規劃,實施城市布局壹體化。兩縣原有的城市建設規模和實施部分都有相當的基礎。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規劃提升,重新定位主城區,劃分城市功能區,重點規劃產業集群。鑒於潢川的地理優勢和經濟地位,光山應積極向北發展,潢川應適度向南傾斜。
3、整合行政區劃,實行區域壹體化。目前,“壹體化”區域有潢川、光山兩個縣級區劃,河南有壹個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本著高效集約化的原則,擬實行“兩辦壹區”體制,即潢川辦事處、光山辦事處和開發區。
4.整合經濟資源,實行經濟壹體化。目前光山工業基礎較好,潢川農業產業化、產業化特色突出。基於其地理優勢,商貿物流發展勢頭強勁。突出兩地優勢,合理進行經濟布局。比如在建的華鎣工業園,可以沿著黃光路向南延伸,壯大產業集群,形成壹條沿路的經濟帶。
5.整合基礎設施,實施基礎設施整合。壹是開始拓寬改造黃光路,建設高等級公路。二是啟動和加快建設面向開發區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滬陜高速門戶的萬畝花卉示範園,拓寬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區的向心力和輻射力。三是論證規劃潢川火車站、光山縣、潢川縣沿線環線道路建設。第四是從細節入手,比如黃光和廣州早就開通了公交車。
6.整合宣傳資源,實施外宣壹體化。黃光、黃光兩縣要統壹思想,充分利用兩地宣傳資源,通過部門、媒體、網絡、人文等多種渠道,向全省、全國宣傳“黃光壹體化”,招商引資,爭取政策支持,為“壹體化”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按照功能對接、產業互補、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的要求,堅持把黃光融入信陽發展大格局,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規劃工作,提升建設理念和標準,動員全市力量,著力推進黃光區域對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加快黃光壹體化進程,逐步實現黃光壹體化發展。力爭十二五末,使黃光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共建、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協同的壹體化發展新格局,努力成為豫東南、皖西、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和通信樞紐城市;以輕工業和商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復合城市。
突出城市特色,推進功能對接。充分發揮兩縣優勢,通過區域資源整合,加強產業互補性,完善服務設施,突出文化、教育、旅遊、休閑、娛樂的相互對接和功能互補。
實現對面發展,促進空間對接。按照“五個結合”的理念,樹立“壹盤棋”的思想,加快編制黃光壹體化開發建設總體規劃和區域控制性規劃,加強功能組團建設,加快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統壹規劃建設,重點抓好黃河兩岸集景觀、休閑、居住、商業、觀光於壹體的綜合區、萬畝花卉基地等重點項目。
加快走廊建設,促進城市對接。完善兩城間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網建設,加快黃光路、濱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設,加強給排水、電力、燃氣、供熱、通信等地下管網建設,優化通道沿線加工產業、現代物流、商住、文化、生態建設布局,推進城市對接。
統籌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對接。結合兩縣實際,合理定位產業,優化產業布局,重點推進黃光產業帶建設,加快潢川西部產業集聚區和東部經濟技術集聚區建設,重點建設王剛高新技術示範園區、食品產業集聚區等園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食品加工、花卉產業、特色養殖等產業,逐步實現兩縣產業對接。
建立共享機制,促進服務對接。推進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資源共享和金融、電信、電力融合,促進服務對接。
加強生態共建,推進生態對接。構建生態共建機制,加快兩縣主幹道兩側綠色廊道建設,規劃建設黃河兩岸生態景觀帶,重點建設大型主題廣場和主題公園,重點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加強黃河、南大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實現生態協調共建,推進生態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