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會計的四個基本原則。

會計的四個基本原則。

上面說的四項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不是基本原則。

會計的基本前提和壹般原則。

第壹節會計的基本前提

會計對象的確定,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數據的收集,都是以會計的基本前提為基礎的。會計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壹、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會計要在會計主體的前提下,以企業發生的壹切交易或事項為對象,記錄和反映單位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明確會計主體的前提,壹是可以圈定會計要處理的各種交易或事項的範圍。第二,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可以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

需要註意的是,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壹般來說,法律主體必須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壹定是法律主體。

第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進行。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的選擇上存在較大差異。壹般情況下,應假設企業按照目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不會大規模倒閉或削減業務。明確這個基本前提,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

需要註意的是,任何企業都有破產清算的風險。如果判斷企業不再繼續經營,應當變更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出相應的披露。

第三,會計階段

分期會計是指將會計主體的連續經濟活動劃分為壹定的時期。

在分期核算的前提下,會計要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賬,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日期根據公歷確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都稱為會計中期。

第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貨幣為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

在貨幣計量的前提下,企業的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擇其中壹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中國在境外設立的企業向中國境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成人民幣。

第二節會計的壹般原則

為了規範企業的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壹般原則。

壹、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基礎,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應當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信息可靠。在會計工作中堅持上述原則,就要在會計上客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工作應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準確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會計信息要經得起驗證,以驗證其真實與否。

第二,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要求企業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僅以其法律形式為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壹項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是完全反映其實質內容。因此,會計信息要想反映它所要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就必須以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為基礎,而不僅僅是以它們的法律形式為基礎。

如售後回購已售出商品,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同時滿足其他收入確認條件的,實現銷售,應確認收入;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或者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其他條件,即使企業已經將商品交付給買方,也沒有實現銷售,不應當確認收入。

第三,關聯性原則

相對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信息的價值在於它對決策的相關性和貢獻。在會計中堅持這壹原則,要求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第四,壹致性原則

壹致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保持壹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和原因、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

企業中的交易或事項復雜多樣,有些交易或事項有多種核算方法。如實際成本可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或後進先出法等方法確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以采用壽命平均法、工作量法、年限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也不利於會計信息的發揮。

在會計工作中,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壹致,不得隨意變更,並不意味著選定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變更。在壹定條件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進行相應的披露。

五、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具有壹致性和可比性。

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的行業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六、時效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必須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遲。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幫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進行經濟決策,在會計過程中應堅持這壹原則。壹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業務發生後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憑證;二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期限內及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三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期限內,將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及時傳遞給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七、清晰性原則

清晰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和財務會計報告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和使用。

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會計信息。運用會計信息,首先要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和內容,這就要求會計和財務會計報告必須清晰。堅持會計工作的清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準確、清晰,填制會計憑證和登記會計賬簿的依據必須合法,科目對應關系清楚,項目齊全,數字準確。

八、權責發生制原則

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的要求,凡是當期已經發生或者應當承擔的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或者支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本期已經收付了款項,也不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壹種確認基礎,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基礎。目前我國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九、比例原則

配比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其收入與成本、費用進行配比,同壹會計期間的收入及其相關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予以確認。

在會計工作中堅持配比原則有兩層含義:壹是因果配比,即將收入與其對應的成本進行配比,例如將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進行配比;二是時間匹配,將某壹期間的收入與同期的費用進行比較,比如將當期的收入與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其他期間的費用進行比較。

X.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企業的所有財產都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量。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以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為基礎,主要是因為歷史成本是資產的實際成本,具有客觀依據,易於核對,易於確定,相對可靠。

需要註意的是,如果壹項資產已經發生減值,其賬面價值已經不能反映其未來的可收回金額,企業應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十壹、劃分收入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

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劃分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僅達到本年(或壹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支出的利益延續到幾個會計年度(或者幾個商業周期)的,應當視為資本性支出。

在會計上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要求企業在會計工作中確認支出時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支出,將資本性支出作為資產的反映納入資產負債表,以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入支出計入利潤表,以正確計算企業當期經營成果。這主要是因為資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連續幾個會計期間發揮作用,而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當期發揮作用。

十二。謹慎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不得高估資產或收入,低估負債或費用,不得設立秘密準備。

在會計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時做出專業判斷時要謹慎,不能高估資產或收入,也不能低估負債或費用。

需要註意的是,謹慎性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是對謹慎性原則的濫用,會被作為重大會計差錯處理。

十三。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區分交易或事項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準確地披露;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處理可以適當簡化。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可以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反而會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

  • 上一篇:懷集建行想給住房貸款買保險是怎麽回事?
  • 下一篇:基金有幾個檔次?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