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吉利沃爾沃尋求並購整合,將躋身全球車企10強。

吉利沃爾沃尋求並購整合,將躋身全球車企10強。

在收購沃爾沃汽車十年後,吉利正在尋求與這個來自北歐的豪華品牌進行更高程度的合並和整合——不僅是在業務層面,還包括至關重要的資本市場。

2月10日,吉利控股和沃爾沃汽車均宣布正在推進整合,並刻意強調“協同”效應。

除了R&D和制作,這種“協同”的另壹個關鍵環節是雙方將以同題材的形式登陸資本市場。

這意味著壹旦合並完成,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車(目前市值約為6543.8+08億美元)市值將大幅飆升,從而躋身全球車企10強。

吉利沃爾沃宣布整合

按照沃爾沃官方的說法,這是壹次“強強合作”的整合,目的是形成“更強大的全球企業集團”,並特別強調“強強合作”可以促進雙方合作的深化,在技術研發、成本控制、財務等方面實現更有效的協同。

沃爾沃還特別表示,業務重組將使吉利和沃爾沃充分發揮規模優勢,集中資源引領行業變革。

此外,重組後,沃爾沃、吉利、林克、北極星將保持品牌定位不變。

資本市場方面,重組後的新公司將通過在香港h股上市的吉利汽車上市,下壹步將考慮在斯德哥爾摩上市。

吉利在港交所發布的公告中還表示,正在與沃爾沃討論通過業務合並進行重組的可能性,以構建壹個“強大的全球集團”,可以實現成本結構和新技術開發的協同作用,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時還確認了新公司將在香港和斯德哥爾摩上市。

從縱向來看,結合雙方聯合發布的公告,顯示出吉利時隔十年正在深入推進對沃爾沃的收購——這壹次涉及到技術、成本控制、財務、資本市場的深度整合。

十年後,“感情”加深。

2010年3月,吉利宣布將以18億美元的價格從福特手中收購沃爾沃汽車。

當時是轟動壹時的“蛇吞象”收購交易。

即使已經陷入被收購的境地,作為壹個來自北歐的豪華品牌,在被收購前的2009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仍然達到33.5萬輛,同比下降65,438+00.6%,為近十年來的最低值。

作為收購方,吉利汽車當年銷量為33萬輛,但同比增速為48%。

這種規模和品牌上的相似,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當時收購中的壹個細節——吉利保證了沃爾沃的“絕對獨立運營權”,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兩個品牌獨立運營,雖然都打著吉利的旗號,但屬於平行關系。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協議對打消沃爾沃和福特的疑慮,迅速促成收購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十年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9年,沃爾沃銷量達到70萬輛,翻了壹倍多,而吉利銷量超過1.36萬輛,增長了4倍多。

業務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十年前收購交易的成功——借助吉利的收購和資金支持,沃爾沃熬過了金融危機帶來的破產危機,獲得了快速發展;也是借助此次收購,吉利的技術和品牌溢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球化戰略向前邁進了壹大步。

包括LinkedIn使用沃爾沃的CMA平臺,意味著雙方的技術合作與交流比收購之初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吉利和沃爾沃將合作推向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雙方所說的業務整合。

而且值得壹提的是,從時機來看,雙方也表現出了高度的默契。

整合時機凸顯“默契”

理論上,吉利這次與沃爾沃的業務整合並不確定。

吉利在公告中的說法是,交易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和詳細的計劃,必須得到雙方董事會、股東和監管機構的批準,必須考慮“市場情況”。

沃爾沃汽車發布的官方公告也類似。

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吉利和沃爾沃在壹些關鍵問題還不確定的情況下,就能披露相關信息,意味著他們在業務和資本市場的“合並整合”上,已經達成了相當的默契。

另壹個值得壹提的細節是,時機也相當微妙。

2018年5月,據彭博新聞報道,吉利控股選擇花旗集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推動沃爾沃在港和瑞典上市,估值16億-300億美元。

《金融時報》當時報道稱,吉利希望沃爾沃獨立上市的估值超過300億美元。

可惜2018年資本市場走勢不佳,香港恒生指數從2018+0年末的階段性高點33000多點跌至1年的25000點左右,跌幅超過24%。

這讓沃爾沃很難尋求到高達300億美元的估值,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這還不是全部。

事實上,早在2016年,沃爾沃就以可轉換優先股的形式從包括瑞典養老基金在內的三家機構投資者手中籌集了50億瑞典克朗。這壹動作被廣泛解讀為沃爾沃將尋求獨立上市。

現在的市場情況完全不同了。

進入2019以來,港股市場基本穩定在27000點附近,客觀上為吉利和沃爾沃的重組提供了壹個相對較好的環境,與2018的單邊下跌走勢截然不同。

所以從時機的角度來說,吉利和沃爾沃選擇在這個時候推進合並,相當於選擇了壹個更好的時間窗口。而且,即使按照此前報道的6543.8+06億美元的保守估計,新集團的估值也將達到340億美元,超過排名第十和第九的日產(約200億美元)和福特(約320億美元)的市值,肯定能躋身全球車企60強。

技術變革“迫使”整合

在這場汽車工業100多年來罕見的技術浪潮中,電氣化、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推動了包括駕駛體驗在內的革命性變革,成為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的趨勢。

從技術角度來說,這對於沃爾沃和吉利的整合是壹件好事。

因為自從汽車歷史上第壹條安全帶發明以來,沃爾沃在“安全”方面就儲備了相當的技術實力,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已經具備了包括CitySafety在內的具有初級自動駕駛能力的安全系統。

無人駕駛趨勢明朗後,沃爾沃開始升級相關系統,這意味著雖然也面臨不小的挑戰,但在技術創新方面並不是很吃虧。

對於吉利來說,不僅僅是因為過去十年銷量翻了兩番多,更是因為背靠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所以沃爾沃的技術疊加吉利的本土化優勢,帶來的協同紅利非常誘人。

眾所周知,雖然無人駕駛已經成為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但是開發無人駕駛系統並不容易——成本高、風險大、回收期長。

所以無論是大眾和福特,還是寶馬和戴姆勒,都選擇了聯合研發的道路,來分攤研發成本。

與上述公司相比,吉利和沃爾沃都屬於吉利控股。合並重組後,他們在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將獲得更大的優勢。

結論:

從最初的收購,到雙方的技術合作,到雷克薩斯的順利上市,再到現在的並購重組,以及有意在香港甚至斯德哥爾摩上市,都表明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作在不斷加深。如果實施,將誕生壹家年銷量超過200萬輛、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的全球汽車企業——這既是吉利的目標,也是沃爾沃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擬議的合並和整合,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

  • 上一篇:帝國貴金屬交易的分析靠譜嗎?
  • 下一篇:堅持嚴格審查發審委最關心的問題。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