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造船集團是以江陰長江造船廠和靖江新揚子造船公司為核心的大型造船集團。集團董事長任元林告訴記者,從壹個小小的造船廠到國內領先的民營造船企業,長江船舶工業以先輩的勇氣創造了壹個又壹個奇跡:
五年前,當國際航運市場需求持續升溫,造船業蓬勃發展時,楊紫茳造船廠已經開始防範行業風險。他們在長江北岸的靖江市率先建成了現代化的新長江造船公司。通過快速擴張和強身健體,公司年造船能力從30萬噸飆升至200萬噸,躋身中國造船行業十強。
兩年前的4月28日,長江航運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這家中國民營航運企業被列為“第壹股”,在全球航運市場最好的時候融資55億元,為企業的擴張和發展籌集了充足的資金。之後,長江的航運業迅速擴張。年底與中遠集團簽約建造20艘4250TEU集裝箱船,單筆合同金額超過6543.8+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造船訂單。近兩年來,公司從上海幾家著名的大型造船企業招聘了30多人組成中高層管理團隊,在國內本土船廠中也是規模最大的。
1年前,楊紫茳造船出資3000萬元收購上海高恒船舶設計公司,隨後又斥資8000多萬元在上海浦東買下設計大樓,在上海建成了中國造船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從而結束了依賴外力設計船舶的漫長歷史,成為中國第壹家收購設計公司的本土造船廠。
任元林說,擁有自己的設計公司,不僅可以開發出屬於自己版權的船型,將設計與生產經營融為壹體,還可以進壹步深化造船生產設計,縮短造船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去年羅誌軍省長考察靖江時對此表示贊賞:“設計是大力發展船舶配套產業的重要環節。誰掌握了設計,誰就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任元林認為,“正是因為比其他船廠領先壹步,加強了企業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目前的金融危機雖然對長江航運業有影響,但不會傷筋動骨。”他說,只要世界貿易存在,就需要遠洋航母,就需要造船業。當前,船舶工業正處於新壹輪調整和“洗牌”期,只有將市場壓力轉化為奮發圖強的動力,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變得更加強大。
目前,楊紫茳造船集團持有船舶訂單155艘,合同金額481億元,可滿足新老船廠高達2011的生產任務。特別是新船廠持有的90船訂單為92500DWT散貨船和4250TEU集裝箱船,有很大的調整空間,船東多為國內外壹流優質客戶。任元林表示,“在此基礎上,長江航運界更有底氣逆市上漲。集團明確提出今年銷售收入增速保持在30%以上,萬名員工人均收入增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