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季群大師的佛教觀

季群大師的佛教觀

佛教是認識人生道理的智慧,是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教有收供養的傳統。在佛陀時代,僧侶不生孩子,而是乞討食物。它有兩層含義:壹是使僧人壹心追求解脫,利益眾生;第壹,讓眾生通過供養來修煉福田。至於我們能從社會上得到什麽,這就涉及到動機等問題。在佛的弟子中,有兩種弟子:“聞之者”和“為菩薩者”。前者追求個人解放,後者誓言帶領群眾走向解放。相應地,行為準則和紀律也是不同的。根據妳所聽到的,除了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藥,妳的個人生活中不必有更多。根據菩薩戒律,我們要廣泛地利益壹切眾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利益壹切眾生,這就需要相應的財力物力。如果妳發願利益大眾,如果直接或間接用於教法的事業,如果不違反戒律的基本規範,那麽妳就可以得到任何東西。最重要的壹點就是不能盡興。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佛教可以為社會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如果傳統宗教得到保護,有良好的傳播環境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明確辨別真偽的標準,各種邪教就不再有可乘之機。其次,佛教可以為社會提供正確的人生觀。今天很多人都很迷茫,自殺率居高不下,抑郁癥與日俱增。根本原因是缺乏對人生真正價值的反思,容易迷失。第三,佛教可以為社會發揮慈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也導致了各種社會動蕩。在福利制度尚未完善之前,依靠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活動是調節貧富關系的必要途徑。宗教團體公信力高,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第四,寺院可以成為大眾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界裏,人們越來越需要壹個驛站來休憩心靈,升華精神。在這方面,寺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發揮。
  • 上一篇:吉林工貿學校就業安置
  • 下一篇:監事會年度工作總結三篇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