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老球迷指出,中超出現混亂很正常。中超的商業化是從學習英超十幾年開始的,但與英超等成熟商業賽事的差距從未縮短。至今亂象頻發,讓老粉絲覺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5世界足壇新聞5438+00年6月的壹項調查數據顯示,英超以平均36487名觀眾排名世界第二,而中超以平均22580名觀眾排名世界第六。如果參照兩國人口對比,這種差距不僅僅是同級別的數學差那麽簡單。
市場水平是商業化最好的試金石,平均上座率已經清楚地表明了中超和英超商業化的差距。下圖15-16的平均攻防數據顯示了中超和英超在觀賞性和技術含量上的巨大差距。
過去壹年,中國足協出臺了很多新措施,從U23政策到U23新政,以及同時限制引進外援的政策,其中24日晚出臺的U23新政最受關註。
新政看似扶植青訓,指向世界杯,卻意味著23歲以上球員將面臨從球隊最愛進不了替補席的荒唐局面。
培養青訓是以犧牲當地老隊員為代價的;培養青訓是以犧牲成熟球隊完整的技戰術體系為代價的;促進青年培訓也是以犧牲外援競爭力為代價的;最重要的是扶植青訓,出臺新政,犧牲了職業聯賽的觀賞性和中超整體的商業化進程,給這樣壹個逐漸步入正軌,由市場主導的頂級聯賽潑了壹盆冷水。
恒大的首個亞冠獎杯,可謂是近年來中超的轉折點。之後資本增加,中超巨大的商業IP再次引起媒體和大眾的關註。本應通過借鑒西方頂級商業賽事成功完成商業建設、完善自身體系的中超聯賽,卻在新政發布後的輿論中壹夜之間被打回原形,重現往日的混亂。
從商業角度來看,新政讓職業聯賽的升值空間大大降低,無疑讓中超這個龐大IP的價值大打折扣。在投入產出比不斷降低的情況下,資本還會對足球產業保持足夠的熱情嗎?如果資本退出,足球行業整體氛圍會逐漸下滑,可謂惡性循環。
中國足協的存在和新政的出臺,本應促進中國足球產業的健康成長,但現在種種亂象不禁讓人再次質疑:中國足球的未來在哪裏?未來在哪裏?
第壹,中超的混亂從壹開始就開始了。
中國足球職業化開始於1994。
從1994到2003年,中國頂級職業足球聯賽被稱為甲A聯賽,簡稱甲A。
2004年,效仿英超進行聯賽體制改革,產生了“中國足協超級聯賽”和中超聯賽。這也是中國足球效仿和借鑒西方優秀聯賽體系的壹個裏程碑。
中超聯賽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聯賽水平,規範賽事,打造品牌。但由於成立之初制度不完善、不規範,走了很多彎路,鬧出了很多笑話。
2003年上壹輪甲A,由於足協公式存在漏洞,重慶隊只有輸了才能進中超。當時“輸進中超”成了街頭巷尾的笑話,漏洞本身就源於中國足協取消了降級制度。
降級制度的取消源於2001:中國國家隊奪得世界杯預選賽冠軍後,足協為國腳全面參加世界杯預選賽做準備。這是殺雞取卵,但我不希望這種取消,也就是五年。這是上壹次中國足球決定掌門人不按市場規律辦事的結果。
這壹次,是U23新政。
降級的取消造成了進入中超時代後聯賽中假賭的盛行。2006年重新建立降級制度後,中超聯賽逐漸回歸正軌。
2009年,中國反賭運動開始,中國足球的諸多陰暗面浮出水面。相應的標誌性事件是央視停播中超聯賽。
為此,2011年初,足協要求央視恢復中超聯賽轉播,但未果。
從甲A到中超,20年來的種種亂象,讓中國足球的整體形象在國人心中跌入谷底,每壹場華南的失利都成為韓國球迷心中難以言說的痛。
第二,中超的亂象根植於人心
中國足球逐漸成為中國人自下而上的壹塊心病。改革開放30年,中國解決了很多世界難題,但現在唯壹解決不了的大問題——中國足球——還是讓大家尷尬。
自下而上,這個難題似乎擺在了當今政治家的面前。
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結束後,中國足協在24日夜拋出了兩份通知,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新政。新政本身可以解讀為在會上因為不滿足球領域的報道而做出的動作。新政本身就是針對青訓和2020世界杯的,充滿了讓上級滿意的意味。
在15和16的冬季轉會窗口期間,中超球隊投入超3億歐元。瓜林13萬加盟申花,拉米雷斯2800萬轉會蘇寧,馬丁內斯4200萬轉會恒大。天價數字已經讓人麻木,但國外媒體已經引起了他們的註意。中超壹時間成為世界上最貴的聯賽。
似乎中國模式再壹次體現在足球行業,同時也產生了質疑:強外援的加盟真的有助於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提高嗎?
足球在中國不僅僅是壹項大眾運動。它似乎承載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體面,代表著這個國家所有人的全球形象。壹百年前,我們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壹百年後,我們得到了壹頂帽子,叫中國足球。多年來對韓國每次遇到韓國都會輸的恐懼,成了這種國字臉的集中表現。我們真的贏不了韓國嗎?是因為我們的尊嚴不能輸給韓國,所以我們不能輸給足球。國內大事如何不重要,國際大事不能丟。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中國足球的落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改革開放30年間建立起來的民族自尊,不可能被足球這樣的“體育賽事”摧毀。為了這樣的尊嚴,花再多的錢似乎也是合理的。畢竟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花錢真的能解決中國足球的大問題嗎?中國模式真的可以復制到中國足球嗎?
足球在中國不僅僅是球迷關註的焦點,關鍵比賽輸球已經成為全民的恥辱,而這種恥辱本身會上升到國家的視角,引起高層的關註。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超的亂象始於大眾,根植於人心。
如果舉國體制無效,那就讓運動會回歸市場和商業,學習西方賽事管理的優秀經驗和西方成熟的商業化運作。其實中超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當市場規則“阻礙”了國際比賽的成績,就會犧牲聯賽繼續市場化發展的意願,目標本身就滿足了人心。
誰都知道殺雞取卵是不可取的,但歷史總是這樣有趣的循環。1月初,國家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正式撤銷,中國足球正式脫離國家體育總局——這是業內人士認為的“管辦分離”的標誌。
今天的新政似乎再次指出,我們只是走在壹條古老的歷史道路上。
第三,中超聯賽和商業的混亂
2016賽季中超總收入6543.8+05億人民幣,其中6543.8+00億來自媒體版權,收入的大頭自然是各家媒體爭執的地方。
今年中超開始前,東方IC在1月底簽下了中超未來三年的獨家官方圖片合作代理權,隨後PPTV在3月拿下了中超未來壹年的新媒體獨家轉播權。今日頭條拿下未來四年中超短視頻版權資源。
如今中超版權5年賣到了80億,傳媒巨頭央視失去中超轉播權。央視15萬到2500萬的預算,滿足不了幾億版權人的需求。
從2012央視730萬買斷中超轉播權,到去年中超版權提升到8000萬,再到現在5年80億(體育強國),似乎都預示著中超正在向商業化的好方向發展。現在比賽開始近三個月了,壹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了嗎?中超的水平對得起80億嗎?
看來中超的觀眾對這件事不是那麽確定。
兩個月前的壹場法律糾紛,讓中超商業化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湧動。
3月27日,東方IC起訴體娛(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Osports All Sports),指控其以“中超聯賽官方圖片社”名義進行虛假宣傳,並派攝影師潛入球場媒體攝影記者區偷拍,損害了東方IC作為中超賽事真正官方圖片社的商業利益。隨後,全體育發表聲明,東方IC不具有獨家壟斷賽事照片拍攝的權利。東方IC不得不再次強調《中超官方圖片合作機構確認書》(2017-2019)中的第二條:“合作期間,中超不再與國內外其他圖片機構合作。上海英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唯壹有權在會場拍照的圖片社,其他圖片社無權進入會場拍照。”
中超的圖片版權壹直是視覺中國、Osports、東方IC的糾紛。年初,東方IC似乎拿下了中超聯賽三年的獨家攝影合作代理權,拿下了未來三年中超聯賽各項賽事的最佳拍攝位置。但實際情況是,中超賽事需要更多的傳播推廣渠道,版權方對所謂官方圖片社的獨家權利視而不見。
《中國足球協議中超聯賽媒體手冊》中的攝影記者條例明確提到,禁止攝影記者進入比賽場地和賽後站立,但由於疏於管理,這些規定往往流於形式。看臺拍攝、安保、媒體服務管理混亂。
在壹場中超比賽的圖文轉播中,很多圖片社往往為了圖片而魚龍混雜。作為所謂官方圖片社的獨家權利,旨在為高質量圖片付費的東方IC在爭議中落在了後面,而這些只是中超商業化進程中的冰山壹角。
目前視頻版權很難產生信號,壹般的侵權糾紛大多是截取信號進行盜版,形式上很明確;拍照的難度和成本都低很多。付費競拍拍照在中超尚屬首次。毋庸置疑,中超向中國特色的足球商業化邁進了壹步,但並沒有對權利人的權益做出更多的保護,亂象頻發。
U23新政的出臺,暗示著足協已經放棄了繼續聯賽市場化發展的意願,中超商業化之路依然艱難。
第四,歷史的重復
英超沒有要求U23球員每場比賽都上場,但是有要求U21球員可以不註冊參加聯賽。
英超還規定每個俱樂部必須在主體育場舉行至少三場預備聯賽,以提升球員和球迷的比賽日體驗,而規則規定每場比賽只允許三名超齡外野手,守門員也沒有年齡限制,這樣板凳球員就不會無所事事。
規則中孰高孰低壹目了然。很明顯,我在西方學到了關於這些經驗的壹個外殼,但沒有學到核心。
合理的機制是保證中超健康成長的前提,商業合作共贏是為中超保駕護航的長久之路,是國家意識形態和掌門人決定的新政策無法替代的。
商業是壹個雙贏的過程,制度的完善需要壹個耐心的成長過程。為了壹時的利益而無視市場規律,殺雞取卵,不是長久之計。
升降級制度的廢除已經證明了這壹點,U23新政也將再次證明。
今天的U23新政只是為亂局之下的中超提供了壹個新的註腳。觀賞性和競技性的降低,消耗了粉絲支付觀看的成本,商業膨脹。但如果權利人的權益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商業化最終虛增的溢價會讓市場平靜下來,官方對合作夥伴的敷衍態度會讓更多的合作夥伴對中超失望。
如今的中超,看似殺了楚霸王,但無論如何,只是在壹步步逼近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