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管理體系的建立

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管理體系的建立

地球物理勘探作為壹項新的地質勘探技術,被寄予厚望。地球物理勘探的初步應用確實顯示了它在地質找礦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物探隊伍建設已成為有關部門領導議事日程的重要議題,並根據各自情況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其中,建立物探專業管理機構,發展科研和儀器制造都是重要舉措。

1.建立專業管理機構

地質部是我國最早成立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管理機構的部門。1952地質部成立時,成立了物探化探籌備組。次年,地質部地質礦產司正式成立物探室,由顧任主任,周任副主任。有三個組:野外勘探,實驗研究和設備管理。當年組織16野外隊(作業隊),開展鐵、銅、鉛、鋅、鉻、水等物探項目。1954年冬,物探室擴建為地質部直接領導的物探室。1955年8月,地質部正式成立地球物理勘查局,何善元任局長,顧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56年初,根據不同地區成立物探大隊,分別為北部物探大隊(隊部在天津)、西部物探大隊(隊部在蘭州)、西南物探大隊(隊部在重慶)、南部物探大隊(隊部在長沙)。地質部開始承擔全國石油普查任務後,先後成立了華北、華東、東北石油物探大隊。地質部門作為當時全國地質工作的綜合管理部門,其地球物理勘探的專門管理機構,不僅在地質系統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全國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起到了規劃、經驗交流、技術規程制定等積極作用[1]。

石油部是最早建立專業物探隊伍的部門,其物探隊伍由當時的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直接領導。後來,地區石油管理局也建立了自己的地球物理隊。1955年7月,石油工業部正式成立後,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石油物探隊伍由石油工業部地質調查局領導。

冶金部是第壹個為金屬礦山建立專業地球物理隊的部門。1949年冬,東北工業部地質調查院舉辦的物探培訓班於1950年5月結束,其學員成為東北地質調查院物探室成員;1952年成為有色金屬局地質處和中央重工業部鋼鐵局物探隊。隨後,化工局和中央重工業部建設局也成立了物探隊。1954期間,重工部將分散在各局的物探隊合並,成立了北京物探總隊。重工業部成立地質局後,物探總隊由地質局領導。

1954年8月,由當時的燃料工業部煤礦總局地質調查局領導的煤炭部門物探隊在北京成立。1956年初,煤炭工業部地質局將物探隊改制為物探處,原地震隊和電法隊分別劃歸河北和華東煤田地質調查所。同時,各地區煤炭地質調查局成立了自己的物探隊。

核工業部,由於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原稱國務院三辦,其地質勘查工作由國務院三辦直屬的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第二辦公室承擔,簡稱總委二辦。1954年2月成立,隨即準備鈾礦勘查。1955年4月,總委二辦更名為地質部三局。1956 11第三機械工業部正式成立,第三地質局劃歸部領導。其他如電力、水利、鐵路等部門在此期間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專業物探隊伍,分別歸相應的地質隊(師)管理[8]。

由於各部門從壹開始就把地球物理勘探作為壹項特殊技術來管理,中國的地球物理勘探在壹五期間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

隨著隊伍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的日益成熟,要求提高物探管理的效率,並與地質勘探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對於壹些技術成熟、應用效果顯著的地球物理方法,如煤田測井,顯得尤為迫切。當時煤炭勘探鉆井心率較低,僅通過巖心確定煤層厚度和深度容易出錯。煤田測井能有效解決鉆孔內煤層識別和定位問題,明顯提高勘探效率和效果。在1956中,煤炭工業部地質勘查總局以(56)773號文件規定“所有鉆孔必須進行電測檢查”。這是我國除石油以外的所有鉆孔都必須進行測井的最明確的行政規定。這壹決定不僅肯定了地球物理勘探的作用,也促進了煤田測井的發展。同時,也要求在煤炭勘探中,測井工作應與鉆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自1956起,煤炭系統測井隊下放,置於勘探隊領導之下。1957,地質部還決定將煤田測井隊從地球物理勘探局劃歸各省地質局管理。

2.建立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

為了適應物探隊伍大發展的需要,各有關部門根據當時的條件,在物探方法的研究中采取了壹系列措施。1957 2月15,地質部地球物理勘查局正式成立地球物理勘查院。這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以地球物理勘探為名的專業物探方法技術研究機構。冶金和石油部門也建立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分別隸屬於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和石油部石油研究所。這些物探研究機構著眼於野外勘探中遇到的問題,在實現基礎儀器設備國產化、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物探方法和施工技術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始自主研發新的物探方法和技術。地質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開始系統研究激發極化法和鉆孔無線電波法的儀器和方法,研究我國低緯度斜磁化條件下磁異常的解釋,並開始應用數字計算機。冶金、地質等部門開始重視弱磁異常和低慢磁異常的解釋和研究,冶金部門在河北邯鄲、湖北大冶的低慢異常區找礦成功。中國的高精度重力工作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中國大地測繪部門建立了全國第壹個重力基點網(57重力基點網),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始為編制全國磁場圖積累數據。

地球物理勘探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各部門之間的經驗交流。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地球物理學雜誌》(1952復刊,每半年出版壹期)首先做出了貢獻。不久,地質部地球物理勘查局在1956編輯出版了《地球物理資料》(內部刊物),隨後在1957+0創辦了古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物理勘探》(雙月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公開出版的第壹份以技術方法為主的地球物理期刊。同時,冶金部地質局還創辦了《地質與勘查》(內部月刊,1958),收錄了金屬礦產勘查方面的論文和報告。這些雜誌的出版,以及其他石油、煤炭、核工業地球物理勘探的內部文集,對新中國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57年2月5日至9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召開新中國成立後第壹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報告會。當時各部門從事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技術幹部參加了會議,會上交流了35篇學術報告。代表大會選舉了該雜誌的新理事會和編輯委員會。趙九章為主席,翁文博為副主席。這次會議是中國地球物理勘探學術交流活動發展的新起點。

3.建立工廠和儀器制造系統。

解決地球物理儀器短缺是最迫切的問題。從前蘇聯和東歐進口是當時的主要方法。中國從前蘇聯引進了地震儀、重力儀、電子儀器和測井儀器。從東德進口了大量的磁力儀和地震儀器。我們從匈牙利進口了大地流速計、扭秤和測井工具。瑞典進口重力儀。同時,各部門也加強了國產儀器的開發。從1952開始,石油總局地球物理測井儀器車間(後與石油地質局車間合並,發展為Xi安石油儀器廠)研發包括測井在內的石油地球物理儀器。1957年,Xi安石油儀器廠試制成功國內第壹臺電子管地震勘探儀器(DZ-571),正式鑒定並投入批量生產。1958年,該廠設計制造的多線自動測井儀(JD-581)正式通過鑒定,投入批量生產。該儀器壹直是我國測井工作中的主要儀器,前後生產千余套,直到80年代初才逐漸被數字化測井站取代。

1954年,地質部在北京建立了物探儀器車間,後擴建為物探儀器車間,開始研究制造電、磁、測井儀器(後擴建為北京地質儀器廠)。同時,上海接收了京華和新城兩家民營儀器廠,開始生產電位計、電阻率儀和半自動測井儀(工廠正式擴建為上海地質儀器廠)。地質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開始研制便攜式高頻地震儀和磁帶記錄儀、△T飽和航磁儀和金屬礦山隧道無線電波透視儀。與原蘇制асгм-25航磁儀相比,研制成功的402航磁儀測量精度由25nT提高到10nT。

煤炭總局和重工業部地球物理勘探總隊也開始了煤田測井和電測井儀器的研制。從1956開始,核工業系統成立了儀器設計院,與上海合作試制生產輻射測量儀器。1957年4月,新建的上海時代電子儀器廠(後更名為上海電子儀器廠)開始研制和批量生產輻射計、發射裝置、測井儀等。用於鈾礦勘探,為我國放射性地球物理儀器國產化邁出了堅實的第壹步[9]。

  • 上一篇:黑化集團有限公司
  • 下一篇:抗擊疫情,支援壹線,汽車企業在行動。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