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壹個具有自身獨特結構和功能的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壹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就是這樣壹種相對獨立的地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意和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顯示出對儒家人文觀念的重要超越。因為詩性和審美內涵直接代表了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我的需要,正是在江南文化中,人文精神最早、積澱最深的中國文化達到了最高的邏輯聯系,在現實中獲得了更全面的發展。
地域文化精神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長期相互作用下逐漸整合和表現出來的,它包括對人本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的總和。壹方面,它是不斷變化和逐漸豐富的,隨著人類各種活動的逐漸發展,不斷補充和沈積新的內容;另壹方面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著壹些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獨特品質。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等。,常被視為最基本的限制,它規定了這壹地區文化精神的歷史走向。
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漢族文化圈而言,以長江為界,可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個文化區域。“江南杏花春雨,北方駿馬秋風”的絕美句子,形象地概括了兩地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南方植被茂盛,異國情調,氣勢磅礴,而北方土壤厚重深厚,蒼勁寬廣,在如此顯著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孕育生長的人文氛圍,各具特色。
在龐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來,東南地區逐漸成為財富和士大夫之地。“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完全從開封-長安的東西軸轉移到了長江以南,最後落在了杭州-蘇州的南北軸上。”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說:“中國八百年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主導,以江浙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聚集在壹起,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山水愛好者(葉)說:“江南文化是壹種意境文化,是壹種詩意文化,是壹種如畫文化,是壹種韻味文化,是壹種美麗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的月色和黃昏中,縈繞在雨露中,有禪意般的美。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傑出代表。
江南地域遼闊,文化也有壹些差異。其中,文化江南是指蘇南的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皖南的蕪湖、池州、銅陵、宣城、黃山、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以及直轄市上海。有時地處長江以北的安徽安慶、江蘇揚州也歸入江南文化範疇。唐宋以來,賦予江南的文化,真正讓江南從壹個地理名詞,變成了壹個包含了美麗、文化、財富,被世人不斷向往和期待的詞語。在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江南地區逐漸取代了中原地區。到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現在長江三角洲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壹。
江南不僅以魚米之鄉、山清水秀而聞名於世,也是其傳統之壹,這也鑄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是長情的代表,才子佳人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是對文化底蘊的又壹褒獎。白墻青瓦小橋流水的古典江南建築風格,也有壹種靜謐美好的韻味。菜肴精致,鹹中帶甜,也算是部分江南地區的代表。
《憶江南》中,“江南好,風景曾似曾相識。當春天來臨時,太陽從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紅色更鮮艷,綠色的河比藍色的草更綠。妳能不記得江南嗎?”它描述了蘇州和杭州的美麗景色。
毫無疑問,有著“江南水鄉,金陵帝都”美譽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素有“積金積玉之地,溫潤繁華之鎮”美譽的蘇杭,的確是壹座極具特色的江南城市。湯顯祖有詩:壹次望江南,不記得蘭亭三月初三。花無聲,春已老,卻教歸燕私語。清錢《南征圖說》:“祁智(之子袁伯英)南巡,登車奉使,江南美女之地,風物與他才情相映。”
江南以其繁榮的文化和教育而聞名。夫子廟,位於南京秦淮河,是壹座紀念孔子的廟宇。夫子廟建築群中的江南宮媛是古代學生科舉的考場,是江南科舉文化的象征。
此外,江南還有很多著名的書院。四大書院中有三個位於江南,分別是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其他還有紫陽學院、八桂學院、香山學院、李澤學院、林東學院、明道學院、茅山學院、旗山學院、陽明學院、甘泉學院、華匯學院、李白書店、吳京學院等。
從古至今,大量歌頌江南的文學作品構築了中國人想象中的“江南”。白居易的《好江南》,蘇東坡的《望江南》等。暗翼船
它幾乎成了壹個地區的象征。吳鵬船用腳劃水,甚至手裏拿著壹個酒碗。凡是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自在,具有這種特質的人,大概都會立刻想到江南。只有在江南才能有劃船的烏篷船。“船頭灑壹盆,船尾撒壹卷書,釣紫鱖魚,旋洗白蓮藕。”這是老人的閑暇。
吉利斯
——江南最好的絲綢早在壹個多世紀以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就已經像今天最火的股票:暢銷海外,價格多變,每壹個變化都會牽動世界的神經。其質量排名第壹,無論是中國的皇室,還是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壹件杭嘉湖絲綢制成的精美禮服為榮。在最新的考古發現中,它也被確認為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絲織品成品發現於4700多年前的杭嘉湖地區湖州。
歷史概述
漢朝以後,北方多次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到了唐代進壹步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絲綢之路形成的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於太湖南部,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低,水網密布,不利於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潮濕,那麽杭嘉湖地區的人們是如何把“海”變成桑田的呢?
在水利上,歸結為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河渠、池塘,所謂“橫塘豎塘”。雨季的時候河水會流入太湖,旱季的時候用太湖灌溉農田。在陸地上,人口的遷移,尤其是南宋以後,大量的人口南遷。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很多沼澤被改造成良田,也解決了勞動力問題。水質也是影響蠶絲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泥沙可以沈積。在生產方式上,江南水鄉將池塘養殖畜牧業與種桑養蠶的水肥結合起來,在自然循環條件下形成相互促進,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方式,保證了桑樹的生長。在傳統養蠶技術中,各地都重視種子生產。清代以浙江余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聞名,後成為現代蠶種的制造基地。技術上,高層棚簇為上族所用,隨時代而捉,避地簇。“出口幹”改進為“燒蠶不燒繭”。三眠時開葉,要吃兩三次葉,以存桑葉,絲韌有光澤。葉子少的時候可以用白米粉拌桑葉餵蠶,又白又韌。
歷史榮耀
明清時期,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江南蘇湖地區已成為最重要的絲綢產地,發展了壹批典型的絲綢專業鎮,官營織造日趨成熟。這時,中國絲綢已經發展到最活躍的時期。清代在杭嘉湖路上的江寧、蘇杭等地設立織造局,專營各種宮廷和官用紡織品。棕櫚編織的絲綢、綢緞、絲綢、織物以及其他宮廷和官方使用的紡織品。按照清朝皇室的規定,皇帝和皇後穿的所有長袍和鳳服都必須用絲綢制成。清朝康熙年間織造的九件皇袍,是以名選用湖絲為經制成的。
江南古鎮南潯
地處太湖和運河的臂環,水明如藍,舟楫如梭,湖泊河流占據了大半個鎮的面積。世界上最小的絲織品——47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絲綢碎片——在附近的前山陽遺址出土。要論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可能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青花瓷
-中國,元明清之際的國器,是瓷器之國,元明清以來最著名的瓷器是江南景德鎮所造的青花瓷。在丘陵盆地景德鎮,千百年來徽州文化和江西文化交融,最終孕育出舉世聞名的青花瓷。壹曲《青花瓷》道出了真相:妳藏在窯子裏,千年的秘密極其細膩,像落在地上的繡花針。簾外芭蕉惹陣雨,門環惹銅綠,我路過江南小鎮惹妳。在潑墨山水畫中,妳被隱藏在墨的深處。
龍泉劍
——鐵英的冷兵紳士。
劍在冷兵器時期被譽為“百兵之王”。石傳劍是黃帝和蚩尤所制,所以在中國也被稱為古兵和戰神。春秋時期,江南吳越已經是劍道的獨特之地。其中,歐冶子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鑄劍的鼻祖。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越南人歐冶子,在浙江西南部的壹座山龍泉制造了龍淵、泰亞、貢布三大名劍。
帶有白色圖案的藍布
-鄉村的魅力
柔和淡雅的藍色印花布,與小橋流水、白墻白瓦、綠柳桃心、幽幽茶煙、輕輕彈撥的琴弦,構成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藥貼布”,屬於傳統民間手工印花布。其印染方法遍布全國,但尤以江浙壹帶為盛。
油紙傘
-消失的精致
江南多雨,壹年中有半天被雨水浸泡。元代詩人於吉曾總結為“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廣闊的市場,除了價格低、重量輕、取用方便的特點外,更深層次的因素在於地域特點的制約。其近2000mm的年降雨量和多變的氣候決定了其無限的角色空間。
黃色蝸牛
——這種味道應該只有江南才有。
蝸牛在三個季節進食。桃花盛開時,它們的外殼柔軟可口。下雨的時候膏體飽滿,適合泡壹兩個晚上的黃酒。“膏溢殼,玉如水晶”;中秋節,泥螺雖然肉少,糊硬,口感不如桃花泥螺,但個頭大,脂肪多,腌制食物別有壹番風味。壹般市面上都有桂花泥螺賣。世界泥螺,寧波泥螺的美譽。
泥螺也是壹味中藥。其肉鹽酒同食,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生津潤燥之功效。《本草綱目》補遺說:“吐鐵可潤喉燥,生津。”
龍井茶
——壹杯綠茶有山川。
不知是龍井完善了這裏的茶,還是這裏的茶完善了龍井?任何壹個來杭州的人,都不會忘記逛龍井,爬山,看遍山坡上的棕色。汗流浹背的時候,大家會叫上農家半開的門,坐在吱吱作響的竹椅上,向熱情的主人要壹杯龍井茶。這壹刻的場景是“沁人心脾,如飲甘露。”
暗紅色搪瓷陶器
——紫砂泥雲幹坤
茶壺的作用是儲茶,但儲茶早已不僅僅是為了人們生理上的解渴,更是為了滋潤精神。自然,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盛茶的器皿就走到了藝術殿堂的大廳裏,安頓了下來。茶壺就是在這樣的美學理念下誕生的。是江南的風景,是中國的美,甚至是人類創造的寶藏。
紹興黃酒
-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壹。它的歷史和啤酒、葡萄酒壹樣悠久。
紹興酒有許多品種,如袁弘、賈凡、山釀、香雪和臺調。袁弘又名“狀元紅”,因壇子外表塗以朱砂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吳雲。
畬硯
——龍威詩的人文精神
佘艷因產於周舍(今安徽歙縣)而得名。婺源(古屬贛州,今屬江西)衛龍山下遊的石頭最好,所以歙硯又叫衛龍硯。它產生於唐朝開元年間,在南唐形成壹定規模。歙硯具有“澀而不離筆,滑而不斥墨,卻在皮中纏綿,金聲玉德”等諸多優點。按自然花紋可分為:眉、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制品。
徽州墨
——黃山松的鳳凰涅槃
徽墨是壹種主要用於傳統書畫的特殊顏料,由松煙、桐油煙、漆煙、膠水等制成。徽墨是中國制墨技術中的壹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壹。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是畫家喜愛和依賴的信物。古人曾雲說:“好墨如名將好馬。”
湖州毛筆
——漢字的作者
虎壁與徽墨、宣紙、佘艷(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虎皮的產地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湖刷選材考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從粗碗到細繡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卷煙紙
——中國文化的載體
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府治宣城後,紙名為“宣紙”),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宣紙起源於唐代,歷朝歷代。此外,這種紙在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也有生產。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到涇縣。由於宣紙具有易保存、耐用、不褪色的特點,所以有“紙命千年”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