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納斯達克上市規則,上市公司必須將公眾持股的最低市值保持在至少500萬美元。短缺持續30個工作日的,存在未達到市值要求的情形。
據此,納斯達克書面通知指出,根據房多多自2022年9月8日至2022年6月10日連續30個工作日的市值,公司不再符合最低市值要求。
新媒體稱,房多多股價自8月中旬以來連續下跌。到9月8日,納斯達克的書面通知,房多多的收盤價為每股65,438美元+0.42美元。以總股本552.52萬股計算,當日市值仍為784.58萬美元。19年9月,股價已跌至每股65438美元+0.07,此後股價持續走低;到6月65438+10月65438+9月,收盤價僅為每股0.7177美元,總市值跌至396.54萬美元。
即使在美股大漲的6月21日,房多多收盤價仍下跌6.08%,至0.683美元/股,總市值377.37萬美元。
相比10月份111的IPO價格,市值為6.32億美元,現在房多多市值已經下跌了約99.4%。市值小,流通股少,業績壹般,交易量小,使得房多多日益成為納斯達克交易所的“僵屍股”。
其實這種股價困境並不僅限於很多房子。美國資本似乎對中國股票興趣不大,更不用說房地產相關的概念股了。在業績大幅下滑後,就連“中國股市之星”的果殼也經歷了上市初期的暴漲,股價壹路走低。
在美國股市,低價股可能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美國時間2019 165438+10月1有很多房子掛牌。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當時房地產和資本市場還是不錯的。上市當天股價漲幅超過8%,最高達到65438美元+04.08。
但和大多數股票壹樣,上市初期股價上漲後開始出現下跌趨勢。2020年3月,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房多多的股價開始下跌。
受困於新冠肺炎疫情和房地產市場調整的雙重壓力,作為中介行業壹員的房多多,也受到行業整體低迷的影響。
“我們的持續經營能力取決於我們從經營中產生現金流和安排充足融資安排的能力,這些能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許多因素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房多多在2021年報中表示。
房多多提到的可能問題包括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和調控環境的變化,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和開發商“打雷”導致的信用風險上升。這些問題是2021國內房地產行業參與者的共同痛點。
報告中,房多多特別提到了去年壞賬準備的突然增加——2021年,房多多壞賬準備從2020年的6860萬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613萬元。
關於房多還有壹個經常被質疑的問題:作為壹個自稱SaaS平臺服務商,壹直以來靠傭金收入的矛盾。
隨著國內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房企銷售額的大幅下降,房多多大部分收入來自房屋交易產生的傭金收入的模式自然受到很大影響。
資料顯示,房多多雖然在2018、2019年經歷了高速增長,但總收入從23億元增長到36億元。然而,2020年,房多多的收入開始下滑至25億元。
另壹方面,房多多上市以來凈利潤壹直處於虧損狀態,2021這種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2019年和2020年,房多多分別錄得510萬元和2.2億元的凈虧損。其中,2019年,經營性現金流為正1.1.9億元,但次年,該數據暴跌至負3.25億元。
2021年,其實現收入9.42億元,同比下降61.6%;毛利107萬元,毛利率10.7%。同時凈虧損擴大至6543.8+0.203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也為負6060萬元。
到2022年,全球經濟正在走弱,這種情況將繼續惡化。
根據房多多2022年中期報告,其上半年營收為654.38+0.45億元人民幣(約合265.438+0.6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6.93億元人民幣下降7.91%。毛利470萬元,同比下降95.1%。
期內,房多多錄得凈虧損654.38+0.92億元,上年同期為2.44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654.38+0.83億元,去年同期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226.5438+0億元。
顯然,在今天的環境下,很多房子的業績很難逆轉,所以投資者看空也就不足為奇了。
好在這個退市警示還有半年的緩沖期。
房多多表示,退市函目前不影響公司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為了恢復合規,公司公開持有的股份的市值必須至少連續十個工作日超過500萬美元。如果公司未能在2023年4月18日之前恢復合規,公司可能有資格獲得額外的時間來恢復合規,或者可能面臨退市。”
並表示,公司擬從即日起至2023年4月18日對其公開持有的股份進行市值監測,並擬在規定的寬限期內彌補該缺陷。在此期間,公司預計代表公司A類普通股的美國存托股票將繼續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交易。
房多多最終是否退市不得而知,但中概股在納斯達克大多“冷門”。房地產相關的中介企業更是如此。比如居住服務平臺第壹股貝殼市值壹度超過900億美元,超過萬科、保利、綠地等房企總和。但去年7、8月份股價下跌後,壹年多來壹直沒有起色,現在市值約為654.38美元+047.30億。
據投資者統計,近年來中概股私有化的案例已經有幾十起,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退市。
另有數據顯示,近十年有158只上市股票(不含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退市,其中22%退市和強制退市,50%私有化,10%主動退市。
在被摘牌和強制退市的公司中,大部分原因是不符合最低市值上市標準,或者連續30個工作日收盤價低於每股65438美元+0.00元。
有分析指出,低估值、低業績、局部偏好效應都是中概股“坐冷板凳”的原因。
“這些公司看似規模與日俱增,但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卻在逐年下降。壹旦市場和宏觀經濟增速下滑,企業將面臨選擇和失速。”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那些被迫退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