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戲劇性的是,6年後的今天,鄭俊懷因不義之財鋃鐺入獄,牛根生卻因揮霍10億美元而聲名鵲起!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冰火兩重天!
這種事情,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非常少見的!
傳說背後隱藏著太多的秘密。鄭俊懷為什麽要和16幫過他的牛根生翻臉?牛根生為什麽會在短短六年內憑空創造出蒙牛?六年來,牛根生和蒙牛對外界三緘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牛根生的家中,記者陳斌和牛根生徹夜長談,牛根生說出了真相,終於揭開了牛根生和蒙牛身上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
處死他,逼他造反。
獨家披露:牛根生曾三次向鄭俊懷遞交辭呈,前兩次都被鄭俊懷“勸回”。第三次在董事會上遞交辭呈,鄭俊懷說:“我不是故意的!”牛根生說:“那我收回這份辭呈!”當牛根生伸手去拿辭呈時,鄭俊懷迅速用手緊緊握住。
鄭俊懷:伊利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1998上半年,牛根生作為伊利生產經營副總裁,突然覺得不對勁。他在伊利工作16,但是最近在資源使用上感覺有些不太順暢,就是調動了壹小部分資金,但是也有很多部門受到制約。最極端的時候,牛根生買掃帚還得報批。
從某種意義上說,牛根生是當年伊利的第壹功臣,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以牛佬為首的各個事業部。除了業績,牛根生在伊利員工中的威信並不比鄭俊懷差。人們對牛根生的深信不疑,來自於他的為人之道,來自於他的人格魅力:壹個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壹次捐款壹下子654.38+0萬元;有段時間,通勤司機有事,牛根生替他做。壹個新來的工人不認識牛根生,壹直向別人誇牛根生:“新來的胖司機態度很好,想停哪兒就停哪兒”;由於他的出色表現,他贏得了壹筆錢,買了壹輛好車。牛根生折成四輛面包車,分發給他的直屬部下;牛根生基本上把1多萬的年薪分給了自己的員工。
牛根生找到鄭俊懷反映問題。他第壹次感受到了大哥眼中的“陌生感”和“不信任”。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麽。如果僅僅是聲望和良好的表現,最終也不會讓鄭俊懷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記者經過多方采訪,終於從幾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員工那裏得到了真相。鄭俊懷決定與牛根生“決裂”的導火索在於企業發展戰略的不同。當記者提及此事時,牛根生對此並無異議。
鄭俊懷的戰略思想是力爭上遊,牛根生的戰略思想是大膽前進,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資源,讓伊利“超常規增長”。但鄭俊懷擔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戰略思想發展,他會失去對伊利的控制權,這是他絕對不能允許的。這時,鄭俊懷已經下定決心要讓牛根生出局。當牛根生意識到這壹點時,他很難在伊利施展抱負。
牛根生曾三次向鄭俊懷遞交辭呈。第壹次,第二次,鄭俊懷說了句挽留他的話:“我不是故意的,妳誤會了!”牛根生不得不撤回辭呈。但牛根生發現自己的環境並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差。牛根生在伊利的壹次董事會上第三次遞交辭呈。牛根生把他的辭呈放在鄭俊懷面前,第壹次放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妳要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會因為我個人影響力企業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點難看,但還是說:“我不是故意的!”牛根生接過來說:“那我收回這份辭呈!”當牛根生伸手去拿辭呈的時候,鄭俊懷趕緊用手緊緊按住辭呈,對牛根生說:“妳先別管我們,我們商量壹下再做決定!”牛根生壹走,平時很少激動的鄭俊懷突然流著淚對在場的人說:“伊利沒有我有他,我沒有他也有他!”會後,鄭俊懷找牛根生談話,告訴牛根生,“妳不想辭職嗎?那我就解除妳的職務。我們采取壹種過渡的方法。公司安排妳去大學深造,但有兩個條件:壹是妳必須離開500公裏外的呼和浩特;第二,學習時間不得少於兩年。”“在伊利呆了16年,妳的表現很好,員工很愛妳。妳突然莫名其妙的離開了公司,既不反抗也不叫喊。妳真的能坦然接受這個現實嗎?”記者問。
牛根生皺著眉頭,非常感慨地說:“我當時很難受。我壹生中有三兩次非常難受。這是其中之壹,幾乎到了垂死的地步。”
反思:流放北大,十年破墻。
與伊利風雨同舟16年的牛根生,來到北大,整天騎著破自行車穿梭於教室之間。當牛佬坐在教室裏時,坐在他旁邊的所有學生都大約18歲。那時牛佬40歲。“我不知道這是光榮的還是可恥的。到了北大,人家問妳是幹什麽的。整天和壹些小女生小男生坐在壹起,看起來不太和諧。還好我有社科院的文憑,是教師進修用的,所以稱自己是‘訪問學者’。做壹名訪問學者並不容易。牛根生必須先化解內心的委屈和痛苦,才能安定下來,融入陌生的校園環境。
“幸運的是,我能想得開。我的歷史上有太多悲傷的事情。我18、19歲的時候因為忠義在社會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被關進看守所審了3個月和2個月的行政拘留。幸運的是,我沒有被判刑。後來呼和浩特政法委的領導來蒙牛考察,我認識了三分之壹。那些年都是他們培養教育我的。”牛根生呵呵笑了起來。
“我20歲前經歷過這樣的事,後來自然好了,所以面子上還過得去。正好我沒有上名牌大學,所以我很享受在名牌大學的學習。這段時間,我做了很多研究,聽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講座,想搞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只要我不知道,我就學。大學老師怎麽講課?有哪些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當妳坐在北大的教室裏,妳真的能放下妳心目中的企業嗎?”記者不相信老牛活得這麽悠閑。
“不能放手!我聽課的時候總是帶著問題去。”牛根生說。
壹位從伊利跟隨牛根生的下屬告訴記者:“牛佬從北大回來後,無論是看問題的角度,還是做事的方式,都比過去成熟了很多。牛佬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在伊利16的種種經驗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壓力反應模式轉變為理性的思維模式。俗話說,壹走三天,要刮目相看。想想吧。經過半年的苦心思考和總結,老牛壹直比壹般人想得更高更遠。這種沈澱和升華在思想上取得了多大的進步?”牛根生在北大學習了壹個學期。對牛佬來說,這壹學期不僅是壹次學習,也是壹次反思的過程。當他完成學習的時候,他腦子裏可能已經形成了蒙牛的草稿。
無奈:破釜沈舟,置之死地而後生。
“妳想要我這樣的人嗎?”1998結束的壹天,已經正式從伊利辭職的牛根生,溜達到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場。他站在壹家公司的招聘櫃臺前,詢問前來招聘的人。“妳多大了?”對方問。“40歲。”老牛回答。“對不起,妳的年齡屬於我們企業的下崗職工名單。”對方笑著直言不諱地回答。
牛根生並不是真的想通過人才招聘市場找工作。牛佬當時的想法是,如果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乳業,看看自己的價值會被認可多少。結果他發現自己從事管理多年,其他企業都沒人要他。其他企業不代表牛佬找不到好工作。得知牛根生辭職後,某乳業公司老板立即找到牛根生,開出高薪邀請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對方提出壹個條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入股。”結果這個條件把對方嚇跑了。牛根生後來對下屬說:“他們以為我的要求是白日做夢!”後來有人評論說這個企業沒意識到牛根生是印鈔機。
由於沒有得到新主人的賞識,牛佬打算做點什麽來解決他的生計。起初,牛根生想開壹個海鮮攤。選了房子,考慮了模式。結果,壹股“無形”的力量讓這個計劃難以產生。直到這個時候,牛根生才意識到,雖然離開了伊利,但是籠罩在他頭上的伊利陰影並沒有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