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網上壹段視頻火遍網絡。視頻中,壹輛G牌照的北汽新能源汽車在充電過程中逐漸冒煙起火。消防車到達現場後,立即將火撲滅。在滅火過程中,車輛突然爆炸,車門和前後擋風玻璃被炸出數米遠。場面驚心動魄。
就在最近,威馬也發生了爆燃事故,電池安全的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確,在電池不斷燃燒爆炸的情況下,消費者越來越擔心電池的安全性。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火起來的新聞並不少見。特斯拉、蔚來、理想都發生過自燃事故,但真正的“爆炸”極其罕見。幸運的是,由於疏散迅速,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那為什麽好車充電時會突然自燃爆炸呢?下面我們壹起回顧壹下這個事件的始末,談談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與哪些因素有關。
●新能源汽車爆發回顧
我們剛才講了這個事件的起因,主要是看廠家的善後工作。針對BAIC新能源汽車起火爆炸事故,BAIC相關工作人員也發表了如下聲明:
“根據視頻和現場初步調查,事故及處理過程中沒有明火,也沒有連續冒煙,不符合電池過熱規律。同時,基於車廂內外表面的清潔程度,沒有發現因電池過熱而產生的碳化汙漬。”
此外,BAIC還表示,不排除車上存在易燃易爆物質。公司的專門小組目前正在配合業主和消防部門調查了解事故原因。
雖然暫時無法得知車輛爆炸的具體原因,但這種說法顯然主要是為了安撫用戶。壹方面,許多北汽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在得知事故後,對自己車輛的安全性表示了極大的擔憂。另壹方面,廠商也在極力向外界證明“車輛燃燒與電池組無關。”
車輛是否真的是電池組問題,目前不敢斷言,畢竟官方檢測結果還沒出來。不過從視頻中可以看出,車輛確實是先從底部的電池位置冒出白煙。很明顯是過熱了,然後在滅火的時候爆炸了。
至於官方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太可能引起火災,因為從常理來說,車內起火會率先引燃車內設施,出現明火。視頻中的車輛先底部冒煙,爆炸時出現明火。
發生爆炸的車輛是BAIC新能源旗下的壹款知名小型電動SUV——EX 360,在很多地區作為“土豪出租車”使用,所以量很大。該車搭載三元鋰電池,電池容量為48.1kWh,NEDC續航裏程為318km。
值得註意的是,該車的電池組並沒有配備液冷系統,而是采用了低成本的風冷系統。考慮到這款車的價格,這個配置的選擇也是合理的。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當天福建省三明市氣溫為24℃~ 36℃,溫度正常,高溫導致車輛自燃的可能性不大。
總之,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我們對這起事故還是有所保留的。畢竟車輛自燃的原因太多了。我們真正的焦點應該是爆炸的原因。整理了幾種可能性之後,再和大家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對爆炸原因的推測
第壹,電池組的設計結構存在缺陷。
這次事故中車輛爆炸的威力是非常大的,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最後應該都是因為點燃了電池組造成的。所以理論上,如果電池組存在自燃或爆炸的隱患,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結構設計有缺陷。
就像剛才說的,車輛冷卻系統的溫控管理不夠好,容易導致電池組過熱。新能源汽車在充電時,電池組會散發大量熱量。如果夏天真的很熱,幾乎都是在考驗溫控管理系統的處理能力。
雖然當天福建省三明市的氣溫比較正常,但是因為北汽EX360采用了風冷,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猜測事故原因與冷卻系統有關。要知道,這是入門級新能源車最常見的冷卻系統,也希望BAIC新能源能盡快查出原因,避免很多車主害怕。
第二,車輛安全測試數據不夠。
由於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地位逐漸攀升,很多廠商嗅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大量制造入門級純電動汽車。原因很簡單。國家早期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是很高的。只要按照政策走,差不多就能賺到錢。
然而,電池組的開發和測試不是壹天兩天的事情。如果妳想賺錢,妳必須快速和大規模地下線。這樣壹來,電池組的很多安全測試和實驗可能根本達不到標準,或者幾次達標才投入量產,消費者拿到的車當然會有各種安全隱患。
好在隨著政策的完善,補貼的下降,沒有廠家敢公開搞“作弊”了。新的技術和配置也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車輛的安全性。北汽EX360由於研發周期早,更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第三,產品的耐用性不夠
北汽EX360是2018年初推出的新能源車,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對於燃油車來說,這個時候可能才剛剛起步,但是對於新能源車來說,這“兩年”的發展足以匹敵燃油車“四五年”的發展,所以技術落後是不爭的事實。
車輛在使用過程中,零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老化。壹般來說,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組正常壽命應該在6 ~ 10年之間,非儲能組的零件壽命可以更長。北汽EX360爆炸也可能與零部件壽命短或車輛耐久性不足有關。
第四,收費標準不統壹。
前幾年新能源汽車剛剛在國內普及的時候,市面上的充電標準和充電樁五花八門,有中美歐三個標準,充電行駛分為DC充電和交流充電,更不用說DC充電了,分為CHAdeMO標準,國標,CSS標準等,這非常復雜。
由於這些標準不統壹,壹些新能源汽車只能找特定的充電樁充電,而聰明的廠商則想出了通過適配器充電的辦法。這就像單反相機的轉接環。雖然可以用,但是肯定會有副作用。比如新能源汽車在轉移充電時,保護系統很容易失效失靈。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接口和形式已經基本統壹,國內的充電站也基本都轉置到了“國標”的DC充電樁上。由於不確定事故車輛是否使用了轉移充電,也可能是爆炸原因之壹,但可能性較小。
五、實車數據不夠。
這是廠家最容易忽略的細節之壹,因為消費者的用車情況千變萬化,所以實驗室不可能模擬所有的使用環境,只能對最常見的進行深入分析。如果要增加實驗室的數量,就得投入大量資金。或許從數量級的角度來看,廠商認為沒有必要對壹些極端條件的使用進行測試,從而留下了安全隱患。
其實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在出廠前做壹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安全測試,比常規的“極寒、酷暑、雪山、沙漠”更重要。當然,這壹切還是歸結到“廠商願意出多少錢”。
寫在最後。
坦率地說,新能源汽車即使到了今天仍然不成熟,這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問題,更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在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情況下,如果大部分人能拿到壹個指標,選擇燃油車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政策的推動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新能源汽車要想改變,必須有技術在雪中送炭。無論是安全性、實用性還是可靠性,相信總有壹天新能源汽車的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希望用戶付出的代價能降低。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