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3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約0.8 m3水和164 m3天然氣,能量密度高,資源潛力巨大。預計其資源量約為2萬億噸油當量,是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50倍,是煤、石油、天然氣總碳含量的兩倍。
科學家甚至認為它是可以滿足人類1000年需求的新能源,是未來替代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首選。
勘探表明,僅南海神狐海域就有11礦體,面積128平方公裏,資源儲量150億立方米,相當於150億噸石油儲量。
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儲量只是中國的冰山壹角。在西沙海槽,科研人員已初步圈定可燃冰分布面積5242平方公裏;在南海的其他水域,也有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必要條件...
…………
看完這個,是不是感覺要爆炸了?
再看可燃冰背後的相關公司。股價在壹周內被摻雜,很多不怕死的韭菜興奮地沖進來...
等壹下,興奮起來!
率先實現技術突破固然可喜,但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是我們先實現突破,而不是美國和日本?
據統計,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可燃冰的調查研究,但大部分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並有實際行動做開采實驗,包括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前蘇聯。
其中加拿大和前蘇聯的開采實驗都是在北極附近的陸地上進行的,和典型可燃冰97%位於海底的場景顯然不太壹樣。
相對來說,美國和日本更靠譜。
壹個新聞故事是這樣的:“美國能源部多次撥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壹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資380萬美元,支持6個可燃冰新研究項目。其中壹項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的墨西哥灣深水區可燃冰開采研究,5月11日已經開始鉆探。”
好了,380萬美元還是分六個項目,很重要!
而且妳有沒有發現,這些實驗並不是能源公司做的商業研究,而是國家資助的基礎研究。在美國,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都把火箭業務承包給私人公司,大石油公司死在哪裏了?
再看日本。
5月初,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和礦物資源機構成功地從埋藏在日本沿海海底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在測試持續了12天後,也因出砂問題而中斷,未完成原計劃的穩產三四周的目標。
這是日本第二次開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嘗試在海底開采可燃冰並提取甲烷,但實驗僅進行了6天就因海底沙子流入采礦井而被迫中斷。
兩次實驗失敗。
妳知道日本人用什麽設備來采礦嗎?
“地球”號勘探船於2005年投入使用,造船費用為65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40億元。除了在日本近海進行科學研究外,他還前往東非近海、斯裏蘭卡近海和澳大利亞西海岸進行鉆探研究。
這艘船的主要技能是鉆孔,可以鉆到水深2500米的海底下7000米的深度,提取礦產資源進行實驗分析。
在這方面,地球是最好的之壹。
問題是可燃冰的問題不在於鉆孔夠深,而在於防止砂石堵塞,保證穩定長期連續開采。
在這方面,地球是不夠的。
就像法拉利,不管跑多快,如果讓它去西藏,回來肯定沒用。
看看這個中國的海上鉆井平臺。
“藍鯨壹號”是中國成功研制的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上鉆井平臺,凈重超過42000噸,高37層。其甲板面積相當於壹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最大作業深度3658米,最大鉆井深度1.5萬米,造價50億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雙井架半潛式鉆井平臺,可以應用。
這個鉆井平臺的技能點主要是采礦和防砂,是專門為開采可燃冰而開發的。它有壹整套完善的防砂設計體系,也足夠穩定,可以抵禦12的颶風,完全不怕海浪的顛簸。
相比日系法拉利,這就像是專門為跑山路設計的路虎,自然得心應手。
這就是問題所在。日本人為什麽要開法拉利跑山路?
因為沒錢。
探測船“地球”號是十幾年前建造的,技術早就過時了,但是沒有辦法。它的擁有者“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和礦物資源機構”只是壹個公共機構,它依靠政府撥款維持運轉。
它的使命是科學研究,而不是商業開發,所以沒有足夠的資金為可燃冰建造單獨的鉆井平臺。
日本,尤其是美國,有大量的石油公司,但沒有壹家私營公司對可燃冰感興趣,哪怕撥壹點錢支持實驗,以至於中國跑在了前面。
妳不覺得這很可疑嗎
三
商人無利不起早。
美日石油公司無精打采的背後,是深海下高昂的商業成本。
煤炭、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在能量價值上可以相互替代,都可以轉化為電能,產生比價效應。換句話說,誰的價格更低,誰就將主宰能源市場。
煤炭的成本是最低的,但考慮到治理環境汙染的高成本,它並不低,所以在發展中國家,煤炭通常是主要的能源,但在發達國家,煤炭已經被取代。
石油原本是發達國家的主要能源,但自2008年頁巖氣革命爆發以來,壹切都變了。石油公司按照開采成本排起了長隊,誰的成本高,誰就被開除。
首先是深海石油的開發商。
這是巴西石油,其資源主要位於大西洋海底。其股價從最高的77美元跌到了二三名,壹度下跌96%,令人心痛。
數據顯示,美國頁巖氣的開采成本差異很大,最低成本2.65美元/立方英尺就能保本,最高成本超過8美元/立方英尺。平均下來,大約是5美元/立方英尺。
按照1桶=5.6立方英尺換算,頁巖氣成本僅為28美元,低於當今世界壹半以上國家的石油成本。
以前我們有壹個流傳很廣的觀點:世界上的石油只夠人類用50年!
然而二三十年過去了,發現的石油越來越多。經過計算,還可以用50多年,然後發現頁巖氣,嗯,儲量又翻了壹倍,夠用壹百年了。
更何況陸地上的非常規能源和煤層氣還沒有大規模開發。據說儲量是常規天然氣的兩倍多,足夠人類使用至少50年。
石油公司心裏盤算著,光是陸地上的油氣資源就夠150年用了,成本還不到50美元。開采這麽貴的海底石油,怎麽相處?
連海底的油都混不了。妳知道海底深處可燃冰的開采成本是多少嗎?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公開資料,開采可燃冰的平均成本高達每立方米200美元,仍遠高於開采陸地能源的成本。
這樣按照成本競爭力,中東的石油,俄羅斯的油氣,北美的油氣,各種頁巖氣和煤層氣,淺海的石油,深海的石油,深海的可燃冰...排成壹條長隊估計在我們有生之年很難看到尾巴。
哦,對了,還有技術不斷進步的太陽能光伏。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報告,到2025年,太陽能的平均成本將比2015年下降59%,從目前的0.9元/千瓦時降至0.4元/千瓦時,相當於煤炭發電的成本。
面對這種情況,妳覺得還有其他石油公司會對可燃冰感興趣嗎?
在深不可測的海洋下,難以逾越的成本門檻讓可燃冰在2030年的商業化開發成為壹句癡人說夢的口號。
四
簡單來說,由於非常規油氣開采技術和太陽能光伏技術的成熟,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能源價格將被控制在60美元以下。
這將使所有深海能源的開發無利可圖。
這將給海工裝備及相關勘探作業服務行業帶來壹個極其漫長的冬天。
據統計,2014年海工設備全球訂單量約為400臺,2015年下降至300臺左右,2016年進壹步暴跌,下降至100臺左右。成交額方面,2016連2012的十分之壹都不到。
因為前幾年建了太多鉆井平臺,現在油價這麽便宜,越開采越虧。因此,幾乎壹半的海上鉆井平臺處於閑置和封閉狀態。
那些位於淺水區、開采成本相對較低的平臺很好。相對而言,越是高端的深海石油平臺,開采和維護成本越大,越是成為燙手山芋。
更可怕的是,金融危機後,隨著出口的低迷,造船業的低迷,中國政府把“向海洋工程轉型”作為造船業的升級方向,全力推動。
《中國制造2025》2065 438+05的規劃將海工裝備列為十大支撐產業第四位,該補貼的要補貼,該政策的要政策。千軍萬馬打造海工裝備的熱潮已經開始。
大量的造船廠已經轉型到近海,為訂單討價還價。誰知道,海工的市場規模比造船還小。在寒冷的冬天,海洋作為石油工業的上遊,比造船倒閉要嚴重得多。
造船業有運輸礦石的幹散貨船,運輸石油的油輪,運輸成品的集裝箱船,運輸遊客的遊船。東方不亮西方亮,比海工穩定多了。
可想而知,壹邊是海工訂單需求萎縮90%,壹邊是產能擴張蜂擁而至,這樣壹個號稱21世紀的朝陽行業,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全行業虧損的深淵。
如果有更差的競爭,海工行業肯定能進前五。
五
回到這次可燃冰事件的主角——CIMC(000039)
這是壹家君臨看不懂的公司。
壹方面是海工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份額的飆升。
2009年,CIMC開始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並在煙臺成立了CIMC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CIMC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滬成立。
2013年末,CIMC收購了瑞典海洋工程設計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BTAB)90%的股權。
2015收購挪威海洋工程設計公司布雷維克工程AS(BE)。
通過這些努力,CIMC應該不缺乏海洋工程的核心技術。2016年,手持式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訂單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3%,占中國國內交付量的78%。
應該說是相當牛逼的。
但是,妳看年報,可以想象多年來壹直下滑的利潤就不提了。毛利率只有可憐的10%,市場環境太差也可以理解。
然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如此強大的離岸業務在CIMC的結構中只能排在第五位,比特種運輸車輛、集裝箱、能源化工設備和液體食品設備、物流服務都要小,在機場也只比機場設備略大。
還有它的研發支出,只占營業收入少得可憐的1.1%。對於壹個現代公司來說,高比例的研發支出不壹定賺錢,低比例的研發支出肯定沒有前途。
這是壹個死路壹條,根本沒人投入研發,只需要壹點錢就能不斷打破世界紀錄的神奇行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