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還記得壹個棋盤,壹疊鈔票,兩個骰子,四條大路組成壹個圓嗎?
如果妳還記得其中的壹些事情,那麽妳應該記得他的名字。是的,他是大富翁。
對於80後的孩子來說,《大富翁》是壹款很有代表性的遊戲,因為它有幾個特點:桌遊,道具多樣化,路線循環。當時我還記得,大部分的桌遊只是走棋盤,第壹個到達終點的就贏了,但是大富翁顛覆了所有這些規則。
遊戲《大富翁》進入中國後,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尤其是對於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玩過這個遊戲(可能是因為當時遊戲比較稀缺)。後來中國的大宇公司看到了這款遊戲的前景,在1989上市了第壹代大富翁遊戲。那時候遊戲還是黑白的。
之後幾乎每三年左右,大宇都會推出新壹代遊戲,豐富角色,提升畫質,增加很多可玩性。但是遊戲規則幾乎沒有改變。
到現在為止,大富翁可以在很多平臺上玩,包括桌遊、單機遊戲、網遊、微信遊戲等等。除了本地的麻將和撲克遊戲,很少有像大富翁這樣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的遊戲可以在各大平臺上玩。
如果要追溯這款遊戲的歷史,時間就要回溯近100年。19世紀,有壹個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名叫亨利·喬治。當時他看到美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階段,已經建立起自由市場體系,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長。
但在發展的同時,他也看到了嚴重的貧富分化:資本家瘋狂斂財,私有財產也迅速膨脹,但也造成底層民眾只能靠出賣勞動力賺取微薄的生活費。
三十歲的亨利·喬治來到了紐約。他被這座城市的繁榮震驚了。大街上到處都是摩天大樓,豪華的汽車停在富麗堂皇的酒店外面,各種衣著光鮮的名人和富人出現在夜晚的百老匯。
但不遠處,可憐的流浪漢只能枕著空瓶子睡覺,大量工人別無選擇,只能住在破舊的窩棚裏。這壹切與美國經濟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
之後,喬治不僅閱讀了許多前輩的作品,還親自走訪了美國各地。最後,他發現這壹切的根源來自土地私有制。
喬治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粉絲眾多。但遺憾的是,他本人並沒有再發展這個想法,就去世了。
其中,壹位名叫伊麗莎白·瑪吉的報社女記者是他的鐵桿粉絲。這位女記者不僅個性很強,而且是女權的支持者,在很小的時候就發表了壹些關於女權的言論。
她在馬裏蘭工作時,讀過喬治的書,深受喬治的影響,結合當時的情況認同喬治的理論。這壹切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災難。
然而,瑪吉並沒有像喬治壹樣停留在理論和學術研究的階段。為了驗證喬治的理論,她自己設計了壹個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不同的地段以規則的形狀分布,還設置了公共設施、地鐵和監獄。她把這個遊戲命名為“地主遊戲”,這就是大富翁的原型。
因為瑪姬設計這個遊戲是為了測試喬治的想法,所以她為遊戲設計了兩套規則,壹套叫“大富翁”,壹套叫“繁榮”。“大富翁”是我們小時候和後來的遊戲規則。在“繁榮”的規則下,土地不僅是個人玩家的,也是所有玩家共同享有的。當壹些玩家通過土地獲得利潤時,其他玩家也會獲得相應的利潤。遊戲的結局是讓最後壹個玩家手中的錢翻倍。
Maggie設計好之後,馬上找朋友壹起試玩遊戲。遊戲很受大家歡迎,他也把遊戲推向了校園,希望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遊戲,了解土地壟斷的弊端。
後來,Maggie找到當時著名的Parker Brothers公司,試圖繼續推廣她的遊戲,但遭到了Parker公司的拒絕。原因是:規則不同於其他棋盤遊戲。這個流傳的遊戲到底是什麽?
雖然Maggie的制作和推廣失敗了,但這款遊戲仍然很受民眾歡迎。其中壹個叫查爾斯·律界英豪的熱水器銷售員想出了壹個主意:他重新包裝並改進了遊戲,然後再賣給帕克。
這壹次,帕克立即接受了律界英豪的遊戲,並將其命名為“大富翁”,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大富翁。
律界英豪不僅拿到了7000美元的專利版權費,還成為了大富翁桌遊的創始人,也是第壹個靠賣桌遊成為百萬富翁的人。
在遊戲中,總有兩個“公用事業公司”:自來水公司和電力公司。其實這也是美國體制的壹個爭議點,這個爭議還沒有定論。特朗普認為,應該將公共設施私有化,交給市場,以增強公司的競爭力。
我對麥琪遊戲規則的理解,可以簡單地把“壟斷”看成個人經濟。“繁榮”是集體經濟。
無論是遊戲中還是現實中,在壟斷的規則下,貧富差距必然越來越大。但是在繁榮的規則下就不壹樣了,因為在繁榮的規則下,壹旦有人獲得了利益,他就會與他人分享(其實稅收就是壹種與他人分享利益的方式)。因為遊戲裏的人少了,分享的效果會很明顯,但是現實中,這些收益怎麽分享呢?
分享少了無助於貧富差距,分享多了反而變成集體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前是集體經濟。中國當時的經濟是什麽樣的?改革開放後的經濟是什麽樣子,大家有目共睹。
“壟斷”和“繁榮”永遠是壹對矛盾。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就留給經濟學家去考慮了。
我們繼續玩大富翁吧。雖然已經“失去”了壹套規則,但這依然不影響他三十年來在我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