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風雲人物。
200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雷達系統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聯想控股有限公司;
柳傳誌認為,他的敬業精神是他能成就大事的第三個原因。“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的創業與國外有很大不同。早期在中國創業,不敬業是很難實現的。如果我比別人多壹些東西,我就會多壹些這種精神。”
柳傳誌的敬業,來自於他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認識。“像我這樣,如果完全沒有計算背景,沒有計算的各種營養,聯想的發展會有很多困難。聯想是國有的,這篇文章其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說我們貸款靠信用,但如果不是國有,就只能靠信用嗎?1988可以去香港發展。為什麽王金海項目不能進行?僅僅因為它是私有的,而我們有科學院站出來說,‘這是我們的公司。’。年輕同誌不要忘記這壹點,要在心裏明確,妳們的大部分成績應該歸國家。這個我心裏想不通,做了就有問題。"
“走錯路有三種:壹種是把不該有的放在自己的包裏,太大了就犯法了。這樣的情況不少,舉國體制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二是想方設法在法律外衣下謀取私利。比如聯想是公有的,我會讓親戚朋友開公司,把好的業務介紹給它,讓富水只流向自己的領域。這個國家做不到,聯想做不到;第三是找親信。老國企領導為了退休後的切身利益,急於在退休前把心腹放到更合適的崗位上,讓接班人保證他退休後能得到好的待遇。如果局長這樣,常務副局長這樣,書記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矛盾,出現教派。宗派主義是癌癥,絕對難以根治。我別無選擇,只能堅決杜絕這種做法。”
柳傳誌在香港的聯想合夥人現在擁有約8.9億股股份和2億資產。香港很多人拿他們比較,但柳傳誌說:“我值得。與科學院的老同誌相比,他們今天還在那裏搞科研。他們什麽都不享受,而我,我的生活條件在國內已經是壹流了,我所做的符合國家的需求。我還需要什麽?”
做貿易是權宜之計。
柳傳誌認為,學會交易是實現高科技產業化的第壹步。“如果妳不完成交易,妳就不知道如何銷售最好的科研產品。如果不改善制造業,好的科研產品的壹些特性會被制造業的粗糙掩蓋。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貿易,主要是沒吃過。他們必須堅持下去,了解市場。做了貿易之後,看問題就會有穿透力了。”
到了1987和1988,柳傳誌學會了交易,以聯想為代表的ASTPC壹個月能賣出幾百套。打開銷售渠道後,柳傳誌想自己生產。“因為我們是計算的人,總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但那時候是計劃經濟,聯想很小。國家不可能批準我們生產。我們說的都沒用,因為沒人相信潛在能力。我們決定去海外試試。沒有在海外控制妳的計劃。這樣,我們在外向化和產業化方面又前進了壹步。”
1988年,柳傳誌和其他幾個人來到香港,手裏只有30萬港幣。所以他們來到香港,只能像在國內壹樣,從貿易入手,通過貿易積累資金,了解海外市場。然後聯想選擇了板卡業務,然後回國,這就為聯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我壹心要形成壹個產業,做貿易只是權宜之計。我今天說這些,並不是因為我學了‘毛選’之後才說的。妳可以翻翻1988的報紙,那是我當時說的。”
“成功進軍海外後,我們膽子越來越大,敢做敢當。自進軍海外以來,我們第壹次制定了長期戰略目標,並分幾步實現。學會制定戰略,然後把戰略目標分解成具體步驟。目標太高了。我知道我得把土壘成臺階,壹步步往上走。”
贏得關註者:
柳傳誌贏得追隨者的第壹步──「走得正」。“在公司,我對他們要求很嚴格。大家還是相信我。就算是離開公司想發展自己的人也不會出去說聯想不好。其中,我覺得有壹點很重要,就是千萬不要搞宗派主義,千萬不要為自己謀取私利。它不僅自私,而且對人公平。今天,我做了壹次演講。明天,當他發現其他人犯了錯誤,他不會感到委屈。”
爭取追隨者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這壹點很重要。“創業的時候,我工資不高。我吸引誰?”正因為我工作努力,能力強,得到的少,才會吸引更多誌同道合的老同誌。"
“要下屬相信妳,還要有具體的措施,通過實踐來證明妳的方法是正確的。我在和下屬交往的時候,對於如何決定事情有三個原則:同事提出的想法我想不通。在這種情況下,我壹定會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當我和同事意見不壹致,分不清誰對誰錯,發生爭執的時候,我采取的方式就是按照妳說的去做,但是我會把我的建議告訴妳,最後我會找壹個算賬的,總結成功與否。妳做對了,表揚妳,承認妳是對的,然後我會反思當初為什麽要這麽做。妳做錯了,所以妳要給我解釋妳當初為什麽不按我說的做,為什麽不認真考慮我的話;第三種情況是當我把事情想清楚的時候,我會堅決的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第二種情況很重要,不能獨斷專行,尊重別人的意見,但要找後算賬。這樣做會大大增加妳的勢能。"
“其次,是贏得領導、用戶和合作夥伴、員工的信任。妳必須說到做到,否則,就不要說。聯想的目標不拿,聯想的目標肯定超額完成。沒人敢說大話。此外,無論如何都必須遵守公司制定的規則。比如公司開會遲到的規定。傳了十幾年了,傳下來不容易,因為不斷有新人來,誰信這個。”
在領導風格方面,柳傳誌認為,企業小的時候壹定要當領導,但是公司到了壹定規模就壹定要退休。“要做大事,就得退休,用人去做。如果壹直是我帶頭,就不會有今天的聯想。我現在已經退居制作人的角色了。現在包括主持策劃都是年輕人自己做。楊自己的事務都由他主持。我只是在說未來的方向。”
如何選擇年輕人:
柳傳誌對年輕人的第壹選擇,要看他有沒有上進心。“年輕人能不能被培養很重要。關鍵時刻,他說不幹了,是想學賣餡餅的老太太,賺了那點錢就完了。這樣的人在聯想做到壹定級別,去外企,待遇會比聯想高。聯想要培養更在乎自我表現的舞臺和機會的年輕人,能把事業和國家富強結合起來的年輕人。其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強烈的感覺。看足球的人那麽多,其實是想看中國贏。我太愛看球了,惠普邀請我去看世界杯,但我沒必要去。所有外國人都在踢。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人們看到中國隊輸了比賽時的眼神其實是壹種愛國主義。如果壹個男人沒有這種能量,他就是沒有意義的。壹個企業要真正做好,就要有壹批這樣的人,他們是真正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繁榮,為了把事業變成事業。純求職的人,在聯想沒有大的發展。”
“第二,年輕人的悟性更好。什麽會阻礙理解的發展?我太高估自己了。理解無非是善於總結,但把自己看得太高往往會忽略別人的經歷,理解不了別人的精彩。這樣的人不少。有很多人有壹定的能力,只是聰明,但達不到智慧的程度。有的人性格很強,強到被外力打破的時候,這個人就沒有未來了。另外,壹個人如果不能有自知之明,同事做到了八分,他也做到了八分。他把自己做的事當做十分,同事做的事當做六分。如果他這樣看,關系就無法相處和進步。”
經過多年的培養,柳傳誌相信自己手下有五六個高水平的年輕人。
柳傳誌曾經在科學院幹部局工作過壹年。他的辦公室是領導幹部辦公室,專門任命各研究所的黨委書記、所長。“我是計算機系的學生,要我去化學隊,我知道什麽?我知道壹般怎麽配合球隊。我覺得那是行不通的,不符合客觀規律,不然會導致格格不入。幹部的四個標準,革命化、年輕化,很籠統,很空洞。符合四個標準的人很多,就像找對象壹樣。我們見面之前,壹個是1.72 m,壹個是1.71 m,選1.72,其實就是65438+。
因此,柳傳誌在培養幹部時非常謹慎。他說,“那時候連隊人少,特別優秀,很快進入重點培養對象。但是現在這麽多年輕人,如何選擇對我來說是壹個很麻煩的話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
“我很敏銳。我開會的時候會突然指出他的問題。我覺得年輕人跟我說話會緊張。如何讓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很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是我最近經常琢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