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梁思寧的選擇沒有遺憾。

梁思寧的選擇沒有遺憾。

建國初期,陳毅元帥曾對建築師梁思成說:“我手下有兩個特種兵,壹個是梁啟超的女兒,壹個是章太炎的兒子。”梁啟超的女兒就是本文的主角——梁思寧。

壹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學者梁啟超的女兒就住在濟南,甚至就在我們身邊。我幾乎不相信。這年頭,大大小小的媒體無孔不入,事情會炒得滿天飛。隱士能藏在哪裏?然而,在記者節那天,在山東大學計生辦主任張安秋的帶領下,我見到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女性——梁思寧女士,她住在學校南邊益壽路上的老幹部辦公室。張老師是她的二女兒。

推開門,壹個老人站在他面前。身材不高,有點瘦,典型的南方身材;灰色的頭發,灰色的衣服和褲子,老年知識女性很常見的裝束;臉頰微凹,眼窩很深,壹雙眼睛特別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深邃、犀利,很有內涵,仿佛就在妳的心裏。

梁思寧女士出生於1916。與同齡人相比,她走路輕盈,但聽力和記憶力下降。她是梁啟超最小的女兒。父親去世時,她才13歲。在談到對父親的印象時,她用手比劃了壹個握筆的手勢,描述道“每次去書房推門,都會看到父親站在壹張大寫字臺前,拿著筆,壹邊寫字壹邊咳嗽。”他總是伏案寫作,而且寫得很快,仿佛毫不費力。”“他喜歡每壹個孩子,但他總是很忙,很少帶孩子去玩。有時候他高興了,會把我們這些孩子叫到他身邊,領著我們去玩。他特別喜歡他的小兒子李思。我是最小的女兒,他也很撒嬌,有時候會抱抱我。”“我父親曾經讓他的壹個學生專門教我們,於是我們在家停了壹年學,跟老師學了壹年古文。”“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把所有能叫的孩子都叫到身邊,卻什麽也說不出來。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好像睡著了...”老人說著標準的北京話,聲音清脆,發音清晰。

談到父親對子女的教育,老人說,大壹點的孩子受父親的影響比較深。二哥(思成)、三哥(思勇)、四哥(思沖)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是父親直接教導的,我們這些孩子畢竟和父親在壹起的時間很短。“照顧孩子的是我媽。父親去世後,她支撐起了整個家庭。”梁啟超壹生有兩任妻子。第壹任妻子李會賢和第二任妻子王桂荃。李夫人生了司舜、四生、四壯,王夫人生了四用、四中、四大、四姨、四寧、李思。李夫人出生於貴族家庭,擅長詩歌、書法和歌詞。王太太出身貧寒,年輕時沒有機會讀書寫字。但她聰明好學。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往日本,後來,他的妻兒也來到了日本。王夫人在這裏很快學會了說壹口流利的東京話,開闊了眼界,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新思潮。後來,我學會了讀書看報,寫壹些簡單的信。她是李夫人的得力助手,支撐著整個大家庭的生活,她理解並支持梁啟超的事業。李會賢在1924去世後,將幾個孩子托付給了王桂荃。王桂荃視他們如己出,小心翼翼地撫養他們長大。孩子們對她很孝順,認為她是“梁家很重要的人”。

當老人慢慢地講述那些往事時,我仔細地看著她。她的臉輪廓分明,眼神深邃,既體現了母親端莊大方的遺風,也體現了父親洞察壹切的眼光。梁啟超的子女大多留學海外,在科學界和學術界頗有建樹。只有梁思寧走了壹條與兄弟們完全不同的路,成為這個古老家族中的“老革命”。不了解全部細節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壹個“家庭叛逆者”的故事。事實上,做出這壹選擇不僅對當時的梁思寧來說是獨壹無二的,對任何壹個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那是國家陷入危機的特殊時期。

1937抗日戰爭爆發時,梁思寧正在天津南開大學學習。日軍占領平津後,雖然華北很大,卻沒有安靜書桌的空間,梁思寧輟學。社會動蕩,找不到工作,也不敢出門訪友,出門就會看到日本兵欺負侮辱中國人。當時他們家位於意大利租界,不遠處有壹棟孤零零的樓房。沒人知道這是幹什麽用的。順風的時候坐在家裏,經常聽到那棟房子傳來尖叫聲,令人毛骨悚然。

“壹天晚上,我和我媽走在壹條巷子裏,突然感覺有人拉我的外套,用沙啞的聲音說:‘夫人小姐,求求妳們!’我低頭壹看,是壹個又黃又瘦的殘疾人。他說:‘我是壹名大學生,我的學校被炸了。我出來找工作,不小心接近了房子。突然出來幾個五大三粗的日本人,把我拉了進去。房間裏有各種刑具,各種刑具上的人被折磨著,尖叫著,呻吟著。兩個混混命令我跪在壹個燒紅的油桶上,立刻有壹股燃燒皮毛的嗆人的煙,又痛又擔心!眼看我的膝蓋就要被燒傷了,殘忍的劊子手把我扔出了門外。我醒來伸伸腿。哦,我的天啊!我的腿變成了直角三角形,我永遠站不起來!那所房子是測試新刑具的殺人場!我和媽媽義憤填膺,淚流滿面。我們同情他,給了他壹些錢,然後匆匆趕回家。"

這壹經歷深深地刺激了梁思寧,他明白了“被征服者”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前途讓她無比苦惱,她壹直想擺脫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弟弟還小,幾個哥哥姐姐都遠在國外。她經常給在上海的五姐思怡寫信,訴說自己的難處,尋找出路。

“妳想去的地方充滿了希望……”

梁思怡1933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班,三年後準備去協和醫學院學醫。然而,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思毅從1935後半段開始投身於學生運動。她積極進取。她曾任延安大學“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長,參加“壹二·九”運動,與當時領導延安大學生示威遊行的王並稱“燕京三傑”。1937年,思毅參加平金流亡學生訓練班,南下請願抗日。後來,她被派到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會勞動部門做女工。

1940三月底,思寧收到思怡從上海寄來的信。信中寫道,王回生孩子,過幾天就要回南方。“好機會來了。妳壹定要親自去面試,說不定能實現妳的夙願。”王在參加革命多年(後改名康英)。她給思寧講了很多革命道理,介紹了* * *生產黨的概況,告訴她新四軍是* * *生產黨領導的軍隊,是壹支真正的抗日軍隊。思寧老人深情地回憶說:“康英姐姐的談話激起了我的愛國思想,來自日本鬼子的壹記耳光(在與康英姐姐會合的路上,我在過卡子口時被日本兵打了壹頓)使我下定決心離開天津淪陷區這個人間地獄。我問康姐姐:我能加入新四軍嗎?她驚訝地看著我說,革命不是遊戲。最起碼的條件是妳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妳必須行軍很長時間,妳可能會在戰爭中死去。妳受得了嗎?我說:是的!妳能比被征服的人更苦嗎?”

回到家裏,思寧對母親謊稱要去上海上大學,不讓老人擔心。4月6日,1940,他們的母親把他們送到塘沽碼頭的船上。

思毅在上海外灘碼頭接了船,把他們安頓下來,和康英壹起仔細研究尋找新四軍的路線。決定從上海經寧波、鄞縣、嵊縣、金華,再到皖南,沿途有江湛區。與其他路線相比,這條路線短而簡單,但也可能有風險。

4月12日,思怡告別康瑩和思寧。思怡語重心長地囑咐:“六月六(思寧的小名),今天說再見,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時候才能再見面!”我和妹妹從幼兒園到初中都形影不離。多年來妳壹直依賴著我。從今天開始,妳要自己做。”“妳想去的地方充滿希望,也是所有愛國者向往的地方。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堅持下去,永不退縮。記住!進則生,退則亡。退後,妳有這個辦法!上海不是壹個可以久留的地方。我將來會離開上海。妳還願意回天津嗎?”三個人流著淚分手了。在康姐姐的帶領下,思寧壹路艱難,還被國民黨軟禁在金華七天。他們機智脫險後,被送到兩軍分界處,再經4個兵站轉運,最後到達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安徽省涇縣雲嶺。在這裏,兩人分手,康英回到皖北根據地,思寧來到江蘇溧陽水西村新四軍123支隊司令部,被分配到野戰軍工作,在陳毅、粟裕部隊。

生活在梁思寧面前已經翻開了新的壹頁。她壹直在心裏告訴自己,壹切都要從頭學起。她是革命軍人,不是老百姓。新四軍確實是壹所大學校,在這裏她不僅學到了許多以前不為人知的革命真理,也看到了許多勇敢無畏、經得起生死考驗的英雄。

1940年5月的壹個晚上,部隊在穿越壹條敵占區公路封鎖線時,遇到壹支日軍巡邏隊,遭到敵人襲擊。當AFS的士兵沖上前去時,斯寧目睹了許多戰友在他身旁被擊落。剛入伍20多天的她,經歷這樣的場景卻驚心動魄,身後卻沒有退路,只有義無反顧的往前沖!這個來自大城市的青年學生,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第壹次真正體會到了什麽是妳死我活的鬥爭,也真正理解了康英姐姐和思怡姐姐所說的話的含義:進則生,退則亡。

在新四軍,司寧主要從事宣傳工作。隊伍所到之處,很快深入到老百姓中,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對敵鬥爭的情況。然後,他們根據第壹手材料,立即編出短劇、現場新聞劇等文藝節目,宣傳抗日、反剝削、反壓迫、婦女解放,並在老百姓中演出。由於材料真實生動,取材於民間,他們的演出總是很受歡迎。

說起這壹生,老人特別激動,深邃的眼睛裏閃著青春的光彩。記者問她:“從北方的大城市到人跡罕至、潮濕多雨的南方農村,過著這樣動蕩的生活,妳適應嗎?”妳覺得苦嗎?"沒想到,老人馬上爽快地回答:"真痛苦!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了!”“同誌們整天在壹起工作生活,不用看日本人的臉色,也不用活在恐懼中。他們心情特別好。每打壹次勝仗,人民都會敲鑼打鼓送慰問品,已經不那麽高興了!”老人重復道。也許就像人們常說的,歲月會過濾記憶,痛苦和陰霾會隨水而消,留下的永遠是歡樂和陽光。戰爭期間,梁思寧迅速成長為壹名真正的革命戰士。1941,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制片人黨。如果說她的父親梁啟超代表了19年底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那麽,在國家和民族危機面前,她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線,堅定地追隨中國* * *產黨。她和她的父母壹樣,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代表了中國最革命最先進的力量。但由於“左”傾思潮的影響,父親梁啟超並沒有給她帶來什麽榮耀,卻始終是她命運的陰影。

隨著部隊的戰鬥,梁思寧後來來到了山東解放區。從65438年到0946年,她與張克同誌相遇並結合,後者也從壹名青年學生成長為壹名革命幹部。1948,丈夫找了三個漢奸,想向組織舉報,但他們先投訴後反咬,說張亮夫婦是漢奸,因為她是梁啟超的女兒。罪名居然是“梁啟超的女兒!”當然,三個真正的叛徒都沒有逃脫歷史的懲罰,梁思寧就是叛徒。雖然沒有證據,但他是梁啟超的女兒是真的!這壹不可改變的事實已經變成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1948年,梁思寧被開除黨籍,壹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我不冤!我怕自己瘋了,就勸自己堅強很久。老公也跟我說,以後總會有結果的。”最讓她受不了的是被視為異類的排斥。“幹最苦最累的活,我什麽都不說。我能忍受任何苦難。我認為我是黨員,黨員要求我做什麽我就得做什麽,即使我不是黨員,黨員要求我也要做什麽。但每次開會都被拒之門外,我受不了。”老人的眼睛濕潤了。

她的丈夫張克曾是“壹二·九”運動中的凱豐學生領袖,是壹位久經考驗的老黨員、老革命。他知道他的妻子對黨沒有二心,所以他壹再為她呼籲。正因如此,文革期間,他被“造反派”誣告為“翻案老手”,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說到這裏,老人露出壹絲苦澀的笑容。

從1948到1983,梁思寧從32歲到67歲,是他壹生中最美好的歲月,也是最有能力的年齡,因此蒙上了陰影。但是梁思寧並沒有感到沮喪。她盡最大努力照顧五個孩子,不讓丈夫分心。同時,她又以極大的意誌頂住了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她也見過很多人受不了委屈,去碰壁。“那不值得。人,不是壹點困難,不是壹輩子。”她盯著我,慢慢地說:“歷史會告訴妳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正是憑著這種對黨和人民堅定不移的信念,她熬過了不眠之夜,熬過了35年的寒暑,終於在年關將至之際迎來了康復的壹天!此時,壯漢的聲音哽咽了。

我想知道這位老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麽看法,於是我問她:“如果他沒有離開天津,會發生什麽?”老人馬上問我,“不走?做家庭主婦?結婚當老婆?找到叛徒我也不幹。根本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受不了日本人的氣!”可見,即使經歷了壹次又壹次的艱辛和挫折,老人對自己年輕時的選擇始終無怨無悔!

我是壹個普通家庭的孩子。

我壹直覺得,這麽有名的人的後代卻在我們身邊安靜地生活著,這是壹個謎,和老人深入交談後我們就知道原因了。“他們來采訪我的時候,都問梁啟超的女兒怎麽樣了,梁啟超的女兒怎麽樣了?名人的後代不應該給自己加上祖先的光環。個人歷史應該是自己寫的,而不是祖先寫的。我說,我就是壹個普通黨員,壹個家庭裏的普通孩子!”

老人長得像父親的眼睛,明亮威嚴,字斟句酌,打地鋪!

但我還是想說:到底是不是梁啟超的女兒?

  • 上一篇:垃圾處理器的十大排名
  • 下一篇:妳想租哪種綠植?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