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壹篇文章《劉備借荊州真相再探》。最近,我有了進壹步的思考。本文就“借荊州”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對“借荊州”有壹個較為全面的描述
第壹,史書的相關記載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09年)十二月,...權以虞為南郡之主,避難江陵;程普帶領江夏太守控制風沙;.....齊卒,權為荊州牧備,周瑜分往南岸備戰。準備在油口紮營,改名公安。"
《江表列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駐南岸備戰。北別在油江口安營紮寨,改名公安。劉表的官員壹看是北軍的,就造反了,來準備。萬壹於給的地不夠慰勞百姓,(後來)我借了荊州幾個縣。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十二月,...我準備周瑜給我的土地少,不足以容納大眾,就去北京見孫權,請求做荊州刺史。.....右以魯肅為分吳校尉,代於領兵,令程普令南郡太守。魯肅勸天子借劉備取荊州,以* * *,拒曹操,天子從之。.....後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駐祿口。”
魯肅《三國誌傳》記載:“後備軍欲見北京之權,問荊州巡撫,蘇勸借,* * *拒曹公。曹公在著書落筆之前,就聽到了準備土地產業的權利。.....令程普為南郡太守。蘇初住江陵,後下祿口。”
《三國誌·列傳》記載:“領江夏太守,控沙食四郡。.....周瑜死了,帶來了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江夏必還……”
《三國誌·列傳》記載:“先主表齊為荊州刺史,征討南方四郡。武陵太守金璇、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都投降了。江祿·徐磊帶領成千上萬的人收集記錄。齊病死,群臣推祖到荊州牧治治安。右邊有點害怕,妹妹很踏實。祖上進京,見勢而備紀。”
《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率軍至葉。祖師遂接下江南,以梁為軍長,令其為零陵、桂陽、長沙總督,調其稅以充軍。”
《三國誌·烏朱傳》記載:“十四年,虞與任廝守終生,殺了許多人。任偉成,走。權以禹為南郡太守。劉備表示有權騎將軍,率徐州牧。準備帶領荊州牧警。十五年,張瑜分鄱陽郡;長沙分漢昌郡,魯肅為提督,屯祿口。”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於是發生大疫,許多官員死亡,導致軍隊回歸。有荊州,有江南郡。”
第二,借用荊州的實際經驗
根據上述相關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子同治簡》、《魯肅傳》、《三國誌·程普傳》都有明確的解釋,而《先主傳》卻沒有。尤其是編年史《子同治簡》詳細記載了時間。由此,我們可以把“借荊州”的實際過程勾勒如下:
1,建安13 12,周瑜的軍隊在赤壁大敗曹操,向江西挺進,占領了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戰。
2.建安14年初,劉備跟隨周瑜參與江陵圍城。趁著江陵之戰,周瑜無暇顧及南方,請求孫權同意代為收復南方四郡。孫權同意了。於是劉備領兵南下,收復四郡疆土。並交由孫權管理。
3.建安14年底,曹仁棄江陵北退,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治江陵)代理太守,程普為江夏(治沙)代理太守。
4.與此同時或之後,劉備借口自己的部隊沒有立足之地,要求周瑜分壹些地盤。周瑜同意把南郡南岸的土地給劉備。劉備把軍營改造成了尤口的治安城。作為妳自己的辦公室。
5.同月,劉啟死,劉備自稱荊州牧。把公安當成自己的州牧辦公室。隨著劉備實力逐漸增強,孫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要鞏固雙方的友誼,還是要控制。
6.建安15年底,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借用)整個荊州。周瑜建議借此機會扣留劉備,以免後患(當然他更反對借荊州。估計這個時候周瑜正在孫權的辦公室匯報攻打蜀國的事情。
7.此後不久,就在周瑜病逝後,孫權命程普為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軍隊,掌管整個荊州地區。親近劉備的魯肅接掌,但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了。
8.此後不久,程普從江陵退守江夏,魯肅退守祿口,將荊州沿江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壹線)全部交(借)給劉備。
這就是借荊州的全過程。
這些地方是關系到孫權江東根據地生死存亡的關鍵地區,江東根據地是孫權的部隊經過壹年多的浴血奮戰(包括前面的赤壁之戰和江陵之戰,劉備正好利用這壹有利形勢,不流血幫助收復南方四郡)從曹操手中奪取的。這麽容易就借給劉備了,應該說孫權和魯肅真有意思,顧全大局。如果這樣的情況不算借,那麽世界上就沒有“借”這個詞了。
所以我完全不同意三國裏說荊州是漢朝皇帝的荊州,別人無權借給別人。因為那時候,還有誰聽漢獻帝的話?試想:如果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命令劉備或者孫權把荊州借給曹操,他們會聽嗎?所以細說三國,在這個問題上有明顯的偏見。當然,我這麽說,很多人不以為然。下面我來證明。
第三,雙方領導人對借荊州的看法。
其實劉備也承認借荊州,並找借口拖延:
——《三國誌·吳朱珠傳》記載:“劉備六歲定蜀。右備為益州,使諸葛瑾離荊州各縣。如果不行,他說:“我們對涼州的計劃是定涼州,但荊州和吾爾是最好的。”《子簡·卷六十七》采納了對吳的記載。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二十年,孫權隨先主得益州,使報欲荊州。先知曰:須得涼州,以荊州為相。”
劉備的這種做法,讓壹向親近劉的魯肅很生氣。他親自領兵在益陽與關羽對峙,獨自赴會,責怪關羽和劉備沒有意思:
“國家只是向卿家借地,卿家大軍遠敗,沒有理由想到。今得益州,無心還之,惟乞三郡而不從。”"蘇軾厲聲說道,他的言辭非常尖銳."(《三國誌·魯肅傳》)
蘇羽怪幾羽不回三郡。",...蘇嶽說:不然就從禹州出發,朝拜長大阪。禹州人不在壹個學校,窮得不得了,憂心忡忡,想逃得遠遠的。他們對此不抱希望。主悔豫州無立足之地,不愛土地士紳之權,賜其庇護,助其苦難;而禹州則扮演了壹個私人的角色。現在我是淅川人,想合並荊州之地,可是我老公不忍心,形勢是人物的主宰!羽無答。”(紫同治劍)
魯肅在這裏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孫權看到自己慘敗,沒有立足之地,就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剛。現在劉備得了益州,不還借來的荊州;我只要求先歸還三郡,沒有同意。
這裏的三郡顯然是被借荊州的壹部分,孫權是要求整個荊州(指被借的五郡)撤退未果,然後要先歸還三郡。
當然也有朋友認為劉備最多只是借了南郡,而不是荊州。但這與記錄不符:
(1)——《三國誌·吳·朱珠傳》記載:“劉備十八歲定蜀。右備為益州,使諸葛瑾離荊州各縣。如果不行,他說:“我們對涼州的計劃是定涼州,但荊州和吾爾是最好的。“請註意壹句話:荊州和武二最好。
但這裏有壹個問題:《先主傳》和《武傳》都明確記載(見前面引文)劉備答應孫權,壹旦攻取涼州,立即將荊州全境讓給孫權。劉備生病了嗎?如果只借了壹個南郡,為什麽把荊州所有的郡都給了孫權?劉備攻下涼州關孫權。他想把荊州給孫權做什麽?如果只是壹個郡,為什麽要用荊州和吳?難道說南郡應該還回來不合理嗎?所以要還的不僅僅是縣,還有州。
(2) ——魯肅《三國誌傳》記載:預備進京見權,問荊州巡撫,蘇素勸借權,* * *拒曹公。
如果劉備只是借了南郡,為什麽還要問荊州總督?不如問南郡太守,不要問孫權。
(3) ——《三國誌·魯肅傳》記載:曹公聞權備地業,始著書,寫於地上。
曹操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如果劉備已經有了四郡,又多了壹個南郡,為什麽驚訝的曹操還要落筆?很明顯,以前是劉備沒有地盤,這次突然借了幾個郡,會讓曹操嚇壹跳。因為曹操知道劉備的能力,壹旦有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以後就沒有能力消滅這個敵人了。
(4) ——《江表列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駐南岸備戰。北別在油江口安營紮寨,改名公安。劉表的官員壹看是北軍的,就造反了,來準備。萬壹於給的地不夠慰勞百姓,(後來)我借了荊州幾個縣。
這裏明確記載了劉備被租借:荊州數郡。
(5)略多壹點,權為益州,使諸葛瑾從荊州取郡縣。不準他說:“我們對涼州的計劃是定涼州,但荊州和五二最好。"全說:"這是假的,但我不想反,我要用空話介紹年份。”於是,任命了南郡三官,關羽想盡辦法除掉他們。孫權對劉備不還荊州的反應是武力奪取南方三郡。可見,在孫權的理解中,劉備不僅要還南方諸郡,還要還南方諸郡。
所以在劉備和孫權的領導眼裏,他們真的是借用了除江夏和長沙北部之外的所有荊州郡,都是曹操占領,孫權留下的,而不僅僅是南郡。
第四,劉備收復南方四郡的性質
1.劉備雖然攻占了南方四郡,但並不擁有。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09年)十二月,...與余同領南郡太守,據江陵;程普帶領江夏太守控制風沙;.....齊卒,權為荊州牧備,周瑜分往南岸備戰。準備在油口紮營,改名公安。"
——《江表列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駐南岸備戰。北別在油江口安營紮寨,改名公安。劉表的官員壹看是北軍的,就造反了,來準備。萬壹於給的地不夠慰勞百姓,(後來)我借了荊州幾個縣。
劉備攻占南方四郡壹年後,周瑜把南方四郡南岸的土地給了劉備。這個時候,如果劉備真的擁有四郡的遼闊疆域,那麽周瑜在南郡南岸這麽小的地方為劉備做什麽呢?
因為油口屬於南郡的地盤,劉備要想在這裏立足,就必須要求周瑜給它壹塊地來駐紮。於是問題出現了:
如果劉備已經占領了荊州南部的四郡,為什麽還要讓周瑜給他這麽壹小塊地盤駐紮?要知道,南郡的大部分地盤都在江北。江南公安區只是沿江的壹個狹長地帶。因此,如果劉備已經擁有四郡,周不可能把南郡南岸的土地給劉備,劉備也不可能在公安建城。——既然周瑜確實把這壹小塊土地給了劉備,那就證明劉備並不擁有四郡。
(2)如果說劉備已經占領了南方四郡,那麽這四郡中有很多大城鎮:比如曾經被荊州統治的漢壽、醴陵、益陽,都可以作為辦公場所,那麽劉備為什麽要在尤口臨時將軍營改造成城池辦公場所呢?——劉備不去這些城市,不是因為他喜歡建新城,也不是因為公安崗位重要,必須在這裏,而是因為其他地方不屬於他,他去不了。請註意,劉備借荊州後,很快就不動警察而搬進了醴陵城。
(3)如果劉備已經控制了南方四郡,卻沒有任命任何郡太守,而只是諸葛亮督管三郡,調稅記?從下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劉備的兩個主將關羽和張飛,從來沒有做過這四個郡的任何壹個郡的太守。在借荊州之前,關羽只是曹操占領的襄陽太守,而張飛根本沒有太守職位。我想問壹下,如果劉備真有四郡,想任命壹個太守,這兩個不是首選嗎?
①《關羽傳》:先主接掌江南諸郡,拜開國元勛,以余為襄陽知府、將軍,駐長江以北。
(2)《張飛傳》:先主決定飛江南,宜當提督,招將軍,封新亭,再轉南郡。
③《趙雲傳》:遷將軍衙門。祖上去蜀,雲何留荊州。(《雲傳奇》記載:“自平江南,以為偏將軍,引桂陽為太守,代趙範。”但《三國誌》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而且趙雲在內衛性質上壹直是壹個值得信任的將軍,所以在外當太守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除了《雲別傳》中提到的太守,趙雲壹生從未擔任過太守之類的地方官。所以《雲遊傳》的記載可能有誤)——劉備在借荊州之前沒有任命自己人做四郡太守,是因為他沒有這個權力。
所以,結論是,劉備雖然攻占了四郡,但他實際上並沒有擁有四郡,他仍然沒有任何領地。所以他才要求周瑜給他壹塊小地方屯兵,讓他在南方的江陵郡建城。
請註意:此時公安位於長江與右江交匯處,長江南岸,屬於南郡南岸,不屬於武陵縣夷陵縣。武陵縣北界確實離這很近,但還是7公裏左右(約17李翰)。參見《東漢三國中國歷史地圖集》。
2.孫權雖然沒有出兵攻占四郡,但他有處置權。
(1)孫權有權隨意分割處置長沙郡和軍隊投入戰鬥。
——《武》:十五年,分鄱陽郡;長沙分漢昌郡,魯肅為太守,屯路口。
——《黃蓋傳》:長沙益陽縣遭山賊襲擊,蓋被平。
如果說劉備已經擁有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個南方郡,但是建安十五年,孫權冒昧地把長沙的壹塊讓給魯肅,換來了漢昌郡。這個劉備能答應嗎?
(2)孫權有權任命武陵太守,指揮作戰和駐軍。
——周泰傳:後來周瑜和程普在赤壁拒曹公,在南郡攻曹仁。荊州平定,兵駐岑。(岑位於湖南澧縣,當時屬武陵縣。)所以,荊州戰役後,周太君駐紮武陵郡也是事實。
——《黃蓋傳》:在建安,周瑜拒絕曹公去赤壁,建火攻。此語見於《禹傳》。敬吳峰司令。武陵蠻夷造反亂,攻守城池,掩護引太守。當時縣城只有500名士兵,所以被敵人打敗了。因為他們開了城門,賊進了壹半,卻遭到攻擊,砍頭數百,其余的都逃跑回城了。如果妳懲罰了統帥,妳會得到追隨者的原諒。春夏之交以來,亂局徹底平了,清靜的巴、彜、酉、邑發源地全部改為彜節,郡縣被清。長沙宜陽縣被山賊攻陷後,蓋板被平。
這最後壹項記錄非常重要。我們知道,赤壁之戰後不久劉備就拿下了南方四郡,比周瑜拿下南方四郡要快得多。如果劉備真的擁有了四郡,孫權就不會再任命武陵太守,也不會讓黃蓋去劉備負責的地區隨意攻打山賊。
黃蓋是什麽時候死的?可以參考《三國誌·孫瑜傳》和《孫焦傳》。《孫焦傳》記載,他為保護大將軍陸而遷都,並代督夏寇。黃蓋和他的弟弟於死了,加入了他的軍隊。——可見黃蓋和孫瑜死的時間大致相同或者稍早壹點。而《孫玉傳》記載:三十九,建安二十年卒。——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到建安二十四年呂蒙收復荊州,武陵郡大部分時間都在劉備的控制之下。唯壹的可能是,赤壁之戰後,周瑜去世前兩年,劉備雖然幫助收復了四郡,但沒有實際管轄權,於是孫任命黃蓋為武陵太守。
有人說黃蓋可能是遙領,這是不對的。所謂異地領,指的是實際到達。黃蓋不僅趕到,還帶領郡兵進行平叛行動。它壹定是壹個真正的項圈。
(3)孫權有權任命貴陽知府。
——《全琮傳》:孫權為騎戰車將軍,以柔為長史,遷貴陽為太守。
——《張》:趙輔為長史權臣,任之如前。備右騎將軍,趙為軍師。
這份記錄證明,孫權在此期間還任命了貴陽知府:權柔。那麽權柔是什麽時候當上太守的呢?我們先來看看權柔在擔任太守之前的崗位,孫權的長史。這個職位雖然不是很大,但多由孫權最親近的心腹擔任:比如權柔的前任是張昭,諸葛瑾接任。所以,只要明確其接替前任和繼任者的時間,就可以大致確定權柔擔任太守的時間,因為權柔並沒有兼任太守。
——《諸葛瑾傳》:後為長史權臣,轉司馬。建安二十年,金受權使蜀與劉備相熟,與其兄梁家行會相見,以無利害關系。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在建安二十年的記載之前,諸葛瑾接掌長史之後,還擔任了壹定時期的司馬。所以諸葛瑾在建安二十年接任權柔長史壹職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權柔能擔任桂陽太守的時期大致可以確定為:建安14至建安19。問題是,這期間只有從建安14到桂陽郡15可能歸孫權管轄,而從建安15年底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到建安20年,桂陽不歸孫權管轄。
所以只能有壹個答案:權柔在建安14年底接掌常侍壹職,不久之後又被任命為貴陽知府,直到貴陽借給劉備的建安15年底。
以上證據證明,在赤壁之戰後的兩年時間裏,孫權擁有任命藩鎮、派兵打仗、隨意分贓的權力,至少在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是如此。另壹方面,劉備除了調稅的記錄外,沒有其他權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大致可以概括為:劉備雖然占有了南方四郡,但他是受孫權的委托為他收回的,劉備本人並不擁有或處置這四郡。這樣,《子同治簡》和《江表傳》的記載就更加準確。
這也是為什麽劉備在占領了南方四郡之後,還要求周瑜給他壹小塊地駐紮,作為荊州牧的辦公地。也是劉備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去見孫權,要求治理荊州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
/forum/viewthread.php?tid=1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