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劉世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泰國泰隆有限公司想在中國投資幾百萬美元、2萬錠的棉紡項目──這也將是中泰第壹個紡織合資項目,由泰國提供全部設備和原料,產品包銷。市領導對這個“雙頭”工程非常重視,要求積極努力。為了拿下這個項目,這個“拼命的三郎太”曾經連續兩個月來來回回,有時沒日沒夜,壹口氣跑了十幾趟。
經過兩個月的東奔西跑,這個項目終於落到了杜坡山腳下。壹位去“七棉”的同事驚訝地說:“按慣例,光是研究這個項目就要半年,蓋243個公章至少要半年。妳四五十天就把這個項目跑了,真是不可思議。”5月1988、12日在泰國曼谷簽署協議成立魯泰紡織有限公司;9月7日,“泰倫”公司總經理參觀工廠。5438年6月+10月,魯泰紡織有限公司誕生。
人的故事:55天創造的奇跡
劉世貞有著非凡的憂患精神。他的工作日程中從來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他壹年幾乎365天都在工作。有壹篇題為《絕望的三郎太在杜珀山腳下》的報道。4月1989在淄博日報報道過,是劉世珍。企業從日本引進先進的2112O錠子紡紗設備,當時國內部分機組正常安裝速度壹般在壹年左右。劉世貞召開了班子成員緊急會議,大家達成壹個* * *知識,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產。這樣,他們只用了55天就完成了安裝並成功試運行。魯泰向合資夥伴展示第壹批產品時,對方半信半疑,認為是從某處借來的樣品。當合資夥伴確認是魯泰生產的樣品時,驚訝不已,不斷點頭。他們當即表示,每年按照企業合同不會拿走任何分紅,全部用於魯泰公司擴大再生產。
在技術管理方面,劉士禎非常重視企業的自主創新。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堅持把科研放在核心位置。他壹直堅持“以人為本,科技為先”的管理理念。2000年成立技術中心,2009年擴建為“魯泰紡織服裝工程研究所”,科研團隊不斷壯大。逐步建立以外部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支撐,以戰略客戶和關鍵供應商為聯盟;以R&D、設計、營銷、生產、采購為主體的“雙四位壹體”創新模式,形成了“壹基地、兩站、兩室、三中心”的科研體系。截至2014年底,魯泰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3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7項。公司參與或主持制定了標準21。
在品牌建設上,劉士禎在企業創立之初就確立了“名牌戰略”。在名牌戰略的推動下,魯泰產品在國際棉紗市場上被泰國、新加坡、日本客商譽為“中國紡織業的茅臺酒”。2004年9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名牌及質量管理先進表彰大會”上,魯泰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的“魯泰格蕾芬”襯衫榮獲“2004年度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之後,公司色織布、高支高密純棉坯布、精梳紗產品相繼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純棉色織布80件、100件”產品獲得“出口商品免驗”資格。在人才培養上,劉世貞秉承“以人為本、嚴謹、科學、客戶至上、誠信、共贏”的價值觀,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文關懷。在優化完善評先培優、技術競賽、科技表彰、技術職務職稱評聘等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和成功之路的自我管理培訓與實踐,搭建員工成長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員工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在環保方面,劉世貞不惜重金。他認為,要想做好企業,就不能重復西方環保“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他必須全面融入國際社會,高起點,高瞻遠矚,重視社會責任。他認為,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發展不僅得不償失,還會以犧牲未來的發展潛力為代價。在他的帶領下,企業壹直倡導綠色低碳環保,每年加大科技投入,擴充R&D團隊,全力實現節能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加快綠色環保、資源循環、節能減排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實施低碳節能工程。在汙水處理方面,投資2億元建設了4座汙水站,日汙水處理能力8萬噸,既處理了企業自身的染整廢水,又承擔了當地的城市汙水處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