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壹緊迫問題,中國學者並未掉以輕心,多年來壹直潛心研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席科學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遠教授指出,從政府層面看,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和實踐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951-1981,實行物質產品平衡表制度:1982-1991,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1992-1。從65438到0995,已初步進入“綠色GDP”階段。現階段,國家制定的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環境價格、生態補償規則、企業成本核算、綠色稅額、WTO綠色仲裁等都應以綠色會計體系為基礎。在學者和專家的努力下,我國已經開始了“綠色會計”的編制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沙塵暴自西向東蔓延,但這些並沒有體現在GDP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通過出售石油、木材和其他資源來維持GDP增長。過了幾年,資源就賣光了。會發生什麽?這樣的GDP能反映社會的實際財富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嗎?
簡而言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GDP在經濟指標中同樣統計正產出和負產出。例如,教育和為老人和兒童服務的收入與制造武器和香煙的價值相同。從環境的角度看,它把自然資源視為免費的財富,隨意挖掘和利用,卻沒有考慮和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枯竭和汙染導致的資源質量下降。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它只記錄看得見、買得起的服務,而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家務勞動、婦女生育、誌願服務等非市場經濟行為被排除在外,部分或完全被忽略。
中國有五種環境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固體廢物汙染、農藥汙染和噪音汙染。其中,水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對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農作物的損失、畜牧業的損失、漁業的損失、工廠停工的損失和工業水處理成本的增加。大氣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對農作物的損害、酸雨對森林的損害、酸雨對建築材料和建築物的腐蝕損害以及城市家庭衛生和清潔成本的增加。固體廢物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占地。其中,風化和燃燒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和雨淋對水環境造成的危害已被列入前兩項。農藥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是有機氯化物對農作物的汙染。噪聲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對人的神經系統的損害和噪聲引起的心臟病猝死的損失。還有各種環境汙染造成的環境糾紛和損失。
用制度保障綠色發展7試點綠色GDP核算
根據2015,1實施的新環保法要求,地方政府要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評價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為滿足這些要求,今年3月底,環保部重啟綠色GDP研究項目,致力於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2015下半年,環保部將支持環境規劃院牽頭推進試點和研究工作,指導試點地區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對試點地區進行會計技術規範培訓。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上半年環保部牽頭的壹項重要改革。為配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環保部開展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推動將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納入司法鑒定管理體系,開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方法研究,指導地方開展典型案例評估,如甘肅武威榮華工貿騰格裏沙漠汙染事件環境損害評估。據介紹,下半年,環保部將繼續推進環境損害鑒定管理系統與司法鑒定管理系統的銜接,探索成立國家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家委員會,繼續推進土壤、地下水環境損害評估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模型工具開發。
此外,2015上半年,環保部配合“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改革,在國家統計局提出的《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方案(討論稿)》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討論稿)》的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質量與變化表》方案的修訂建議。
根據《“十二五”國家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下半年環保部將進壹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進環境問題市場化解決。結合《環境保護綜合清單》,研究將更多高汙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在研究部分商品的消費稅減免政策時,環境保護是重要前提;出臺《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建設,並與國家信用信息平臺對接;逐步建立投保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的企業信息更新和發布制度。年底將繼續公布全國投保企業名單,引導公眾關註企業環境風險及其應對措施。在國務院的統壹規劃和組織下,我國從2000年開始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這也屬於生態補償的壹種形式。
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與世界經濟接軌,“綠色會計”是接軌的保證之壹。中國開始編制“綠色會計”已有兩年時間。宏觀理論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微觀制度的實施還需要壹個過程。隨著國家和政府的重視,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作為綠色核算報告提交,我國將以“實際GDP”與世界經濟接軌。
中國正在努力應對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後果,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據說已經有10個省份嘗試了“綠色GDP”的測算和上報。“綠色GDP”是中國最新五年計劃的中心,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經濟增長是其首要任務。據估計,中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9倍。中國政府希望在五年內將能源強度降低20%,即使對計劃經濟來說也不容易。那麽,中國如何才能實現目標呢?
首先,鑒於中國在蒙特利爾會議上的聲明,中國應考慮履行《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盡管中國作為附件壹之外的國家,沒有這種義務。這樣中國會承認自己作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的責任,這可能比人民幣升值更重要,這些措施也是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熟悉政策討論的中國專家表示,中國已經預測了未來50年的能源選擇,並根據《京都議定書》控制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在蒙特利爾宣布削減溫室氣體並承認其空氣汙染的嚴重性。
其次,中國可以建立壹個內部排放交易機制,按照中國自己的規則運作。該機制在珠三角和香港試點後,其規模可能在10年內發展成為全球最大。
第三,中國的汽車發動機壹定要飛躍,先用混合動力,再用氫燃料。中國的汽車增長預測是驚人的,這可能使中國成為唯壹壹個能夠使這些技術在經濟上可行的國家。例如,可以采用壹種方案,允許公共汽車和政府車隊采用這些技術,或者向購買這些汽車的車主提供稅收優惠,或者兩種方法可以同時采用。
第四,中國應該通過已經融入中國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各種技術將所有這些聯系起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表明,技術可以減少中國的碳排放,同時將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限制在消費的30%。這僅比“照常營業”的情況多花費3%到5%;如果“壹切照舊”,中國將承擔巨大的排放負擔,8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將依賴進口。關註替代能源,特別是清潔煤(包括煤氣化),加上碳捕獲和儲存,將有助於減少排放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中國也可以向能效最高的國家日本學習。中國的工業巨頭可以與日本企業攜手尋找新的創新市場。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壹汽和日本的豐田已經開始在吉林生產豐田的普銳斯混合動力車。最近,中國的石油生產商中海油試圖確保長期供應失敗,這有點令人絕望。為了保持經濟增長,中國這條巨龍正在尋找越來越多的能源,而能源效率有助於遏制這種局面的社會和地緣政治後果。中國政府讓能源價格更接近市場價值的努力也會有所幫助。能源利用效率越高,我們需要的能源就越少,對未來的擔憂也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