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江湖中,又來了壹個重金的“壯士”。
近日,美的集團發布關於收購北京和康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康新能”)控股權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顯示,公司擬通過子公司“美的暖通”以協議方式收購和康新能的控股權,收購價格為7.4億元。本次交易後,美的暖通將控制和康新能23.73%的表決權,成為公司控股股東,美的集團成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
美在高調入駐中的意義是什麽?和康的新能源在哪裏?
對此,呂飛汽車飽受詬病:看似“默默無聞”的和康新能,其實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菜鳥”。
和康新能作為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主要是和康動力、和康智能、和暢的公司,涉足新能源汽車整車控制器、充電樁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網絡建設運營。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關鍵零部件方面,和康新能相關產品已與壹汽、江淮等多家國內主流整車廠形成配套關系。
美的集團在公告中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跨界“心思”:和康新能的業務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團業務的多樣性,也為其拓展新業務、新模式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基礎。
壹時間,外界猜測美的欲在此次收購中“造車”。
做家電,不香嗎?為什麽又多了壹個“不怕死”?
“目前房地產萎縮,美的主營業務空調受影響最大。像格力這樣,擁有相關技術,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是壹條可行的道路,這已經是行業方向。”有業內人士表示。
但是,在造車領域,“可行”並不意味著“想走就走”。
4年前,格力“董小姐”擬以13億元的對價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為珠海銀隆造車項目融資97億元,結果掉進了新能源的“窟窿”;曾經宣稱2023年面世的蘋果“泰坦計劃”,如今變得撲朔迷離;戴森的汽車《夢醒時分》耗資約20億英鎊。
壹次次的失敗,巨額的虧損數字,都證明了壹件事——跨界造車,想走就走。
其實對於造車來說,美嗎?《不陌生》,它也有壹段不那麽美好的經歷,始於17年前。
呂飛汽車的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3年,美的就進入客車制造領域,先後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舟汽車有限公司、湖南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並計劃在R&D投資35億元生產,壹度實現了萬輛客車的制造能力。
當時美的客車也喊出了“3-5年內進入行業前列”的口號。然而,扇耳光總是來得很快。2008年,美的汽車陷入停產危機,宣布暫停客車制造項目。
“汽車只是壹種美的嘗試。投資規模很小。現在是主動控制風險,主動停產。”告別美麗大巴的話語裏充滿了不舍。
2009年,美的兩大客車生產基地也被湖南省長沙市政府和比亞迪接管,造車夢想按下暫停鍵。
現在,美的集團似乎有意重啟這個“按鈕”。
然而,“二宮”之美不再夢想整車,而是作為“供應商”深度涉足新能源汽車行業。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廣東安川美的工業機器人有限公司和廣東美的安川服務機器人有限公司
安川電機是新能源汽車的高端玩家,奇瑞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電機供應就是和這家公司合作的。
2065438+2006年,美的集團出資292億元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94.55%股權。據悉,現在很多奧迪車型的制造都有庫卡的影子。
現在再次聯手和康新能,也是為了進入汽車供應鏈體系,成為汽車制造設備供應商。
“美的集團本身擁有強大的變頻技術能力,加上近年來通過合作收購獲得的伺服電機技術,將使和康新能源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之壹,在電控領域的競爭力迅速提升。”
有人認為,相比整車制造,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風險可控,家電企業也能在“新四化”浪潮中分壹杯羹。這是壹筆好交易。
未來,美的可能再次失利,可能止步於供應商,也可能繼續“造車夢”,但無論結果如何,敢於跨界都充滿了無限可能。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