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當荷蘭統治的時候,從百老匯的角落可以看到華爾街就建在這裏。
越過防禦墻。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墻建街,故名。這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政證券商、信托公司、美聯儲銀行、各種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洛克菲勒、摩根等美國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礦業、制造業等大公司的綜合管理辦公室。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和證券交易中心,普遍視華爾街為壟斷。壟斷資本從此主導美國政治和經濟。華爾街已經成為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它的東北角矗立著古代財政部的分館(現在的展覽廳),它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方建造的。走在百老匯和華爾街的交界處,我擡頭看到了著名的三壹教堂。早在華爾街還是壹堵破墻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壹帶的標誌性建築了。目前,三壹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兩邊是高聳的辦公樓,只有周圍的壹小塊區域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在教堂前穿過百老匯就是正式進入華爾街了。早在20年前,很多金融機構已經離開了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到了交通便利、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華爾街到處都是老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像蜘蛛網壹樣難以辨認,實在不符合金融機構拓展業務的需要。“911”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邊的格局,壹些機構幹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安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美聯儲銀行,沒有銀行或基金的總部設在華爾街。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華爾街很小,但真正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毫無疑問,現在當我們談到1920的時候,壹顆炸彈在華爾街的摩根大通總部前爆炸了。
華爾街指的是真正的華爾街,早已遠遠超出了這條小街和紐約最繁華的市區,包括紐約金融服務區,發展成為遍布全美的金融服務網絡。在世界經濟壹體化的今天,華爾街已經跨越國界,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因此,真正的華爾街不僅包括每天在華爾街忙碌的幾十萬人,還包括佛羅裏達州的基金經理、加州“矽谷”的風險投資家或美國投資銀行在倫敦的交易員。事實上,作為美國金融服務的總稱,華爾街實際上已經代表了壹個自成壹體的金融帝國。經典政治學將世界強國定義為“其利益必須被其他國家考慮的國家。”所以今天的俄羅斯經濟雖然很落後,但依然是世界強國。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本身也成為了世界強國,雖然它不是壹個主權國家。根據美聯儲2004年的數據,美國資本市場(也稱證券市場,通常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004年美國股市市值達到17.2萬億美元,是美國GDP(12萬億美元)的143%。美國債券市場市值達到36.9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的308%。2000年早些時候,這兩個數字甚至更高。2001 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的紐約金融區世貿中心遭到恐怖襲擊,紐約證券交易所停止交易。這壹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滯,可見華爾街作為金融帝國的影響力。華爾街的總長度只有500多米(1英裏= 1 609.344米)。歷史追溯到1653到19世紀末華爾街的童年。起初,紐約是荷蘭的殖民地,那裏居住著荷蘭移民。當時,它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新阿姆斯特丹市議會成立的那壹年,即1653,壹般被認為是華爾街童年的開始。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國入侵,修築了壹道土墻,從東河壹直延伸到哈得遜河,沿著墻形成了壹條街道,因此得名華爾街。後來,這堵墻被拆除了,但“華爾街”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在紐約早期的快速發展和股市崩盤後,人們聚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
紐約金融業的崛起與荷蘭的商業精神有很大關系。雖然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但真正的資本主義是在17世紀中期的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荷蘭形成了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證券交易所、信貸、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經濟的騰飛,讓這個歐洲小國壹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時,他們把資本主義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城市從荷蘭人手中轉到英國人手中,並被命名為紐約(簡稱紐約),作為對當時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兼繼承人約克公爵的獻禮。但是紐約市民保持了熱愛商業和賺錢的荷蘭文化。今天,在紐約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能體會到紐約的金錢至上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化程度越高,城市越傾向於推崇金錢。
現狀
說股份有限公司是“華爾街公司”,並不是說它的辦公地點在華爾街,更有可能是它主要從事金融服務,它的總部可能設在世界上任何壹個地方。今天,華爾街的勞動力主要是在大中型企業工作的法律和金融專家。附近的商圈大多是符合這些專家口味的區域公司和連鎖店,為他們提供生活必需品。大多數在金融區工作的人每天從鄰近的長島、康涅狄格州、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和北哈德遜村通勤到這裏工作。華爾街文化壹般是華爾街和威廉的街角。
大眾覺得太死板了。幾十年來,華爾街公司創造了這些刻板印象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也導致了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團體的出現。近年來,對華爾街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結構性問題上,拒絕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華爾街的公司反對政府監管。與此同時,紐約市以其復雜的官僚機構而聞名,這使得中產階級企業家很難進入華爾街及其鄰近地區的市場。自美國美聯儲董事會銀行體系建立以來,位於金融區的美聯儲銀行壹直是美國貨幣政策的實施地,但制定政策的權利是在華盛頓特區的美聯儲銀行中央管理委員會..紐約是美國唯壹擁有自己的美聯儲銀行的行政區,部分原因是當時紐約人口眾多。(在1960' s之前,紐約的人口在美國排名第壹,現在排名第三,僅次於加利福尼亞和得克薩斯。紐約州美聯儲銀行行長是美聯儲管理委員會的唯壹常駐代表,傳統上擔任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地下25米處有壹個儲存黃金的地窖,是世界上最大的,其儲存量甚至大於諾克斯堡。
復興和衰退
1920 9月16日,華爾街23號摩根大通總部前發生炸彈爆炸,造成38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曼哈頓金融區是美國最大的商業區之壹,僅次於紐約中城。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的企業文化是競相建造摩天大樓,當時的對手只有芝加哥。即使在今天,金融區的天際線也確實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與位於北面幾公裏處的中城不同,盡管建築高度略低。位於華爾街23號的聯邦國家紀念館。
摩根大通總部建於1914。這個地址在美國金融界占據了幾十年的壹席之地,但它正在被改造成壹套公寓。1920年9月6日中午,摩根大通銀行門前發生炸彈爆炸,造成38人死亡,400人受傷。炸彈爆炸前不久,壹封警告信被送到了塞浦瑞斯街和百老匯十字路口的郵箱裏,信中寫道:“記住,我們不會再忍受下去了。釋放政治犯,否則妳們都會死。美國無政府主義戰士。”釋放政治犯,否則妳們都會被處死。美國無政府主義戰士。經過20年的調查,當局仍然沒有找到嫌疑犯。1940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將檔案閑置,盡管仍有許多理論試圖解釋華爾街爆炸案,並猜測嫌疑人的身份。華爾街崩盤後,人群聚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華爾街股市1929崩盤,導致大蕭條。大蕭條時期,大多數位於金融區的項目被迫延期。世界貿易中心是20世紀後四分之三實施的少數幾個主要項目之壹,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地成功。事實上,世貿中心是政府投資的計劃。為了刺激下城的經濟發展,紐約和新澤西的港務局決定建造它。國際交易所需的壹切工具都已經包含在這兩棟超高層的綜合大樓裏。然而,在建成後的最初階段,建築中的大部分空間都被忽略了。然而,壹些大型和有影響力的制造商確實進入了世貿中心,這進壹步吸引了其他有影響力的企業購買中心的辦公室。有人認為世貿中心已經取代華爾街,成為金融區的核心。在911恐怖襲擊中,世貿中心被毀,導致1970年代出現了建造復合建築的趨勢,留下了斷層。9·11恐怖襲擊的結果是,企業紛紛離開華爾街,在新澤西的臨時辦公地點變成了長期辦公地點,甚至將業務分散到了芝加哥、波士頓等其他城市。無論妳從什麽角度看無聊格林公園的銅牛雕像。
華爾街本身和金融區確實高樓林立。世貿中心的損失導致了金融區幾十年未見的大規模發展,部分原因是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希望刺激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丹尼爾·裏貝斯金德紀念基金計劃中的新世貿中心建築群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其中壹棟建築已經被替換。項目的中心是自由塔,高度為541.32米(1.776英尺)。新的住宅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也得益於稅收優惠,舊的辦公樓被翻新成了住宅樓。金融區還計劃建設更多新的交通系統,包括壹個新的通勤站和壹個位於富爾頓街的交通中心。
文化影響
自然
相對於商業街,華爾街通常指商業影響力大於中小企業和中產階級的公司,有時也特別用來代表分析師、股東以及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通人對商業街的印象通常無非是地域企業和銀行。另壹方面,華爾街壹般被認為是私人的、利己的“美國企業”的代名詞。有時華爾街被用來區分投資銀行和世界500強企業和小企業在影響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
意見
老式的摩天大樓通常都有精致的外觀,但這種精致的美學在現代企業建築中已經幾十年沒有出現過了。建於1970年代的世貿中心是當今註重實用性的摩天大樓的代表。它的外觀單調而簡單,世貿中心雙塔經常被批評為看起來像兩個高高的盒子。華爾街最能代表金融和經濟實力。對美國人來說,華爾街有時等同於精英主義、強權政治和殘酷的資本主義,但與此同時,華爾街也激起了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自豪感。在美國人眼裏,華爾街是壹個國家和經濟體系的象征,它是在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中成長起來的,而不是殖民主義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