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調查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調查

四個多月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內部調查報告終於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油井所有者瑞士越洋鉆探公司和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裏伯頓公司。至於他自己的責任,報告的總結只有簡單的壹句話:沒有正確解讀油井安全檢測結果,未能“防患於未然”。

被潑臟水的越洋鉆探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指責英國石油公司在油井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做出了壹系列節約成本的決策,增加了事故風險。

另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證據,失效的防噴器,自2010年4月4日出水後,壹直沒有進行檢測分析。

另據報道,美國海洋能源公司位於墨西哥灣的壹個鉆井平臺昨天發生火災,這是該公司壹周內在墨西哥灣的第二個鉆井平臺。火已經被撲滅了。新華網消息14、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William Dominic)近日指出,美國過早開啟深海石油勘探和英國石油公司(BP)的繁忙日程是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井底設置並測試水泥密封,然後降低鉆桿的內部壓力。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結晶狀態。深海鉆井平臺作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甲烷晶體。這個甲烷氣泡從鉆桿底部的高壓上升到低壓,突破了幾道安全屏障。

2065 438+00 4月20日,鉆井平臺工人觀察到鉆桿突然井噴,隨後有氣體和原油上來。氣體沖到壹個有易燃材料的房間,在那裏發生了第壹次爆炸。然後發生了壹系列爆炸,引燃了不斷上漲的原油。當時,壹股“氣雲”升起,遮住了“深水地平線”。鉆臺上的大發動機立即爆炸,到處都是火。深水地平線號沈沒後,大量石油泄漏,威脅周邊生態環境。該鉆井平臺配備的“防噴器”也成為調查重點。壹個“防噴器”有雙層巴士那麽大,重達290噸。“防噴器”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壹道屏障,安裝在井口,在漏油後關閉油管。然而,“深水地平線”的“防噴器”並沒有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了自動備份系統。這個系統應該在工人未能激活“防噴器”時激活它,但當時它沒有工作。事件發生後,英國石油公司試圖在水下機器人的幫助下啟動“防噴器”,但失敗了。美聯社報道,自聯邦政府監管機構放松設備測試以來,幾個鉆井平臺的“防噴器”幾年來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奧巴馬政府沒有對漏油事件做出恰當的回應。首先,政府應對危機相對遲緩,社會各界的壓力逐漸集中在政府身上。事故發生之初,政府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對英國石油公司進行了批評,並表示應負全責。

其次,從初步調查結果來看,政府監管不力也是壹大原因。2008年的壹份報告顯示,負責租賃鉆井平臺的礦產管理局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對相關安全警告置若罔聞,接受被監管公司的禮物,甚至與石油公司員工發生性關系。早些時候的活動報告顯示,當局允許受監管的石油公司自己用鉛筆填寫檢查報告。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伯恩鮑姆辭職前,負責海上油氣開采項目的副局長奧因斯被撤職。

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壹方面,奧巴馬政府推進能源戰略將暫時受阻。不久前,奧巴馬剛剛宣布解禁近海石油鉆探,同時還鼓勵海底鉆探和核能開發。然而,漏油事件表明,這些計劃也有很大的風險,壹些項目將不得不擱置。另壹方面,石油泄漏不僅危及沿海國家的環境,也給幾個國家的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奧巴馬的個人支持率會受到影響。如果事故的影響不能很快消除,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必然會節節敗退。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爆炸起火導致漏油壹個多月。BP最終通過“截管封頂”控制了大部分漏油,但能否像軟木塞壹樣滴水不漏值得觀察。

美國政府和英國石油公司嘗試過火攻、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排水、人發幹草吸附、虹吸、滅頂、“小金鐘罩”等方法,都收效甚微或毫無結果。有關方面在網上征求了全球網民近7800條建議。最奇怪的方法包括“核爆法”和制作長度為兩英裏的蜂窩水泥板的方法。在最終成功之前,人們只能壹次次耐心等待測試結果。壹直在墨西哥灣咳嗽的海豚不得不遊離家園,其他海洋動物和鳥類只能聽天由命。

“深水地平線”號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原油泄漏,這是歷史上第壹次500米以上深海原油泄漏。與海上航行的大型油輪漏油相比,危害更大,更隱蔽。

首先,由於海面和深海海底的壓力和溫度差異很大,大量原油噴湧上浮,呈現出逐漸彌散的“羽毛”狀:即從海底的溢油口(像羽毛的根部)噴出,在上升過程中會變成羽毛狀,直到到達海面,像傘壹樣覆蓋海面,在海底上是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當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會隨著深海洋流漂流,不僅會漂出墨西哥灣,還會漂到世界其他海洋,但海面上什麽也看不到。

其次,由於生活在不同層次海水中的海洋生物生存環境不同,它們既是獨立的,又是食物鏈,某壹層次的海洋生物死亡,會使許多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難以生存。深海漏油事件可能直接摧毀墨西哥灣不同層次的生物和魚類,無數海洋生物將被扼殺。

另外,很多我們察覺不到的損害和影響,可能會在若幹年後才出來,就像人類對溫室氣體認識的過程壹樣。65438-0989阿拉斯加油輪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態損害尚未完全恢復就是壹個例子。

美國擁有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面對海上漏油這樣壹個巨大的全球性公共問題,卻顯得那麽的無力、無奈和無助。

這起事故無疑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但也引發了壹系列問題:第壹,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稱此次漏油事件是“史無前例的災難”,是國家大事,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誰惹的禍,誰說了算。事件的專業性讓其他人甚至相關國家的政府都無能為力。第二,石油公司從陸地鉆油井到海洋,延伸到深海的過程,說明了石油資源的短缺和開采的復雜性。越來越多的溢油事故和越來越嚴重的後果凸顯了“石油最後的瘋狂”,還是說明未來的海上石油生產越來越像壹個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遊戲?第三,這次事故客觀上為新舊能源的爭論提供了喘息的機會,給美國新能源和海上石油生產爭論的雙方打了壹劑清醒的預防針。因此,這也可能是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略的轉折點。4.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是否意味著目前還缺乏壹個強有力的、有效的專業應急組織和應急機制來預防和制止此類災害的發生?

墨西哥灣泄漏的不僅僅是原油。

將持續刷新的“全美之最”。

當英國石油公司租賃和運營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於4月20日爆炸時,沒有人能預測災難的規模。上周,美國政府估計每日漏油量在50萬至近80萬加侖之間,總漏油量在654.38+09.7萬至4300萬加侖之間,為美國歷史最高。

堵漏措施的失敗將使漏油至少持續到8月份。白宮能源顧問布勞內爾說,“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1979年,世界和平時期最大的壹次石油泄漏發生在墨西哥。該國代號為LXTOC1的油井向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泄漏了1億加侖原油。花了10個月鉆了兩口減壓井,災難才最終被阻止。

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何時會停止,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仍然是個未知數。英國石油公司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不知道整個油田儲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術手段

BP準備實施下壹步封堵方案。它計劃使用機器人潛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的輸油管道,然後在管道上方安裝封堵閥。這壹計劃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實施。但也有專家警告,如果切斷管道但沒有正確安裝封堵閥,每天的漏油量可能會增加20%。

防止原油泄漏的根本方法仍然是為同壹個儲油結構打兩口減壓井。2065 438+00 5月2日開始鉆第壹口減壓井的工作,但這項措施要到8月份才能生效。據專家介紹,鉆壹次減壓井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妳能成功三四次,妳就是幸運的。救援井的成功要求新井眼必須準確穿過漏油井。如果不成功,就只能塞住新洞再試壹次。隨著鉆探深入海底,工程進度也會壹天比壹天慢,因為壓力越來越大,井管到位所需的距離也越來越長。如果減壓井也發生故障,將很難預測原油泄漏的時間。最後只能等到井口坍塌或者整個儲油結構的壓力自然降低到不再需要註油的地步。

因為油井在颶風路線上,如果颶風來襲,救援井工程肯定會中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三次颶風,1965的Beisty,1969的Camille和2005年的Katrina,都經過漏油地點。

2.生態憂慮

隨著原油汙染的不斷惡化,更多出海清理油汙的工人和沿海居民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壹些專家認為,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漏油事故發生的地點不能再差了。在南面,它是瀕臨滅絕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抹香鯨產卵和繁衍的地方。東面和西面是佛羅裏達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珊瑚礁和漁場,北面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沼澤。

在受災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過65,438+025英裏的海岸線受到浮油的襲擊,汙染正在壹點壹點地破壞沿海生態。颶風季節的到來將進壹步加劇原油汙染。2010颶風季將是自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以來最活躍的季節。美國的“颶風季”始於6月1,止於6月11。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測,2010年將有14至23個熱帶風暴,其中7個可能升級為嚴重颶風。壹些專家擔心,熱帶氣旋可能會將墨西哥灣泄漏的原油包裹起來,成為“黑色風暴”,登陸後可能會將原油擴散到更廣泛的區域。

墨西哥灣沿岸的沼澤通常可以緩沖颶風,減少對內陸地區的影響。“黑色風暴”最糟糕的影響是對沿海沼澤的長期破壞,這將使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許多地區失去“屏障”,在遭受風暴襲擊時變得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的濕地面積近幾十年來大幅減少,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原油入侵的進壹步加劇將嚴重威脅濕地的生存能力。

3.政治颶風

前所未有的環境汙染和隨之而來的旅遊業和漁業危機,加劇了美國國會議員和沿海居民對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巴馬政府的不滿。奧巴馬曾批評漏油事件是“人禍”,並試圖反擊對政府應對速度和力度的批評。但他的困境是,雖然他聲稱美國政府在負責善後工作,但似乎只有英國石油公司能阻止漏油。

在奧巴馬第二次視察漏油災難後,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在汙染控制方面增加兩倍的投資。然而,隨著原油汙染的加劇,英國石油公司的事故責任日益突出;關於奧巴馬政府“領導責任”的爭論,也讓人隱約聞到壹股政治“颶風”的味道。

  • 上一篇:快速加入模式的缺點出現了。未來直銷體系會取代加盟成為主流嗎?
  • 下一篇:努比亞母公司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