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知道美國在中國投資7萬家企業壹點都不誇張。1971美國破壞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壹件大事,必然會遭到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的強烈反彈。為了盡量減少這種反彈,美國在此之前做了兩件大事。1969英鎊、法國法郎、德國馬克、日元也被納入SDR籃子。1971開啟了中美破冰之旅,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熱點新聞。這個大熱點新聞完全可以掩蓋美元脫離金本位的小熱點新聞。
尼克松和基辛格當時緩和中美關系還有壹個遠見:培養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儲備國。因為美元脫離金本位後必然會被多印,但以蘇聯為首的西方世界和東方東方集團必然會抵制美元,而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又無力儲備更多的美元。只有中國最有潛力儲備美元。
然而出乎美國意料的是,雖然1972年中美正式破冰,但由於臺灣省問題遲遲沒有建交,日本人占了先機。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的馬路上跑的幾乎都是日本車,家家戶戶用的幾乎都是日本家電。英法西德的資本自然很眼紅,也紛紛搶灘中國的投資貿易市場。
同時,由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濫發了太多的美元,沒有找到出路,全部都是美國的順差,導致美國通貨膨脹創歷史新高,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在這種背景下,1979年,美國不得不在臺灣省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以換取中美建交。但日、英、法、西德已經領先,美資很難在中國有大作為,尤其是領先。
從65438年到0985年,美國誘導四國簽訂廣場協議,允許日元升值50%,英鎊法郎馬克升值30%,從而使美元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中獲得了獨特而巨大的優勢。正好趕上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各地爭相爭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不升值的美元自然成了首選。於是美資企業和美國工業村如雨後春筍般從中國各地冒出來,這有什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