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未來十年的外部環境。
所謂世界大事,其實幾千年來國與國之間只有三件事:戰爭、和平、發展。戰爭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不平衡會帶來新的戰爭。
戰爭的發生是因為國家之間的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需要重新平衡,形成新的國家之間的力量平衡。新的平衡完成後,和平就會產生。和平的國際秩序導致經濟發展。有些國家發展得比較好,有些國家發展得比較差。新興國家將挑戰舊霸權,重新定義世界利益格局。
地緣政治,和獅子王,侯爵王競爭,本質上是壹樣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國興衰換成新老獅王的競爭,妳會發現道理是壹樣的。它們都遵循著壹個古老而不變的法則:弱肉強食。人類畢竟也是動物,擺脫不了動物界的普遍規律。
直到核威懾,壹種新的恐怖平衡法則,取代了傳統的叢林法則。人類戰爭的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核大國之間,再也不可能像往常壹樣等上幾十年、幾百年,壹套諸侯王爭霸。因為核威懾的恐怖平衡法則就是沒有人會贏,沒有人會輸,只有兩者同歸於盡。所以作為再平衡的手段,核大國之間沒有輸贏,作為手段的戰爭除了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相互毀滅之外,沒有任何意義。軍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壹直認為是這樣的。
中國是壹個核大國。在新的恐怖平衡法則下,核大國之間不會輕易爆發戰爭。而不是壹個核大國,試圖用武力挑戰中國無異於向石頭扔雞蛋。所以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俄美之間也不會,中俄之間也不會。如果世界三大軍事強國不互相全面開戰,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根本不會打響。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來,但不代表壹切風平浪靜。當全面戰爭不可行時,技術災難是敵對國家之間遏制和再平衡的壹種新的常規手段。比如代理人戰爭,比如輸出恐怖主義,比如各種互相厭惡。災難與反災難、遏制與反遏制仍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的長期主題。這是中國未來10年將要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系的延伸。
2.海權的衰落和陸權的崛起。
在美洲大陸,沒有對手。兩邊都是海洋,即使有強敵,也很難入侵美國。而美國可以控制兩個大洋,壹個是北約,壹個是亞太,通過超級海軍控制整個世界。過去的幾十年,所謂二戰秩序,是美國主導的海權時代。
海權的象征是航母戰鬥群。該航母在方圓的作戰範圍可達1000海裏,像壹個移動的黑洞壹樣在海洋上巡航。常規武器很難接近它,更不用說攻擊摧毀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敵只有兩個。壹個是用航母打航母,壹個是陸地。因為航母不能在陸地上航行,艦載機在對抗敵對大國的岸基空軍時沒有優勢。
所以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地緣劣勢。壹個壹體化的歐、亞、非大陸,無論從面積、深度、人口、資源、經濟總量、市場規模,都已經形成了對美洲大陸的壓倒性優勢,並將把它變成壹個孤島。歐亞非壹體化的大陸象征著登陸力量的崛起。陸權的崛起,將曾經繁榮的海權擠入歷史的紙堆裏。如果提拔盧全興,海權被廢是必然的。
隨著兩場反恐戰爭、2008年金融海嘯、伊斯蘭文明以及俄羅斯對美國的反擠壓,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利比亞和敘利亞戰爭期間,美國作為地球的實際統治者,連面都沒露壹下。石油、美元、航母是美國行使全球統治的三大法寶。
中東局勢越來越復雜,對美國來說幾乎失控。如果妳不能控制中東,妳就不能控制石油。而美元,因為之前的量化寬松,大大透支了美國的主權信用。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的份額從歷史峰值的70%以上逐漸下降到50%。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麽單純依靠航母是無法實施全球統治的。航母對威懾小國有用,對大國沒用。霸權在衰落,作為霸權之劍的海權也在衰落。這是正在形成的趨勢。
另壹方面,新潮流正在興起,新秩序正在悄然來臨。俗話說,地球這個大舞臺,從來不允許出現權力和秩序的真空。如果壹方後退壹步,另壹方必然會前進壹步。隨著美國海權的衰落,壹個新的陸地大國正在尋求整合和連接歐、亞、非三大洲。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更符合歐亞非人民的利益。人背勢不可擋。
3.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可控。
中國經濟每年都被壹些人詛咒崩潰。被口頭詛咒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崩潰,反而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壹直很好奇這些人是出於什麽心態,總是詛咒和渴望自己的國家經濟崩潰。仿佛國家經濟崩潰了,他們還能過上好日子。
比如壹個在船上的人,老是說沈船,沈船,好像船沈了,淹死的只是別人,而不是他。墻倒了,只殺別人,不殺他。友邦的船,但是沒有多余的船票賣給浪漫的外國人。友邦是精明的生意人,不會帶只會抱怨詛咒卻買不起票的人。
壹個人有什麽樣的價值觀,是每個人的事。以上兩段不是關於價值觀的政治正確或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壹個根本前提是,不要有心理傾向,要客觀超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到經濟現象的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怨恨、情緒和詛咒對經濟分析來說是零價值的。甚至可能是負值,因為基於心理學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都是錯誤的,所以基於錯誤的判斷,就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導致損失。
在中國經濟的每個階段,都會出現新的問題和風險。歷史上、世界上沒有先例,沒有模板和歷史經驗可供借鑒。很多現象甚至無法用現有的主流經濟模型來解釋。這導致壹些照本宣科的學者認為,錯的不是模型,而是中國經濟;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就像拍照找馬,發現現實中的馬和圖片中的馬不壹樣,就宣布現實中的馬不是馬。跟著地圖走也是經濟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不能解釋現實,顯然是模型錯了,理論錯了。在經濟分析領域,教條主義也沒有前途。
中國經濟現階段,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問題是上壹個周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的增長點沒有找到並發揮引擎支柱的作用。解決上壹個經濟周期的問題,需要泄洪排水,自然導致流動性枯竭,所以增長失速。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要調結構,就要疏通阻礙新經濟的舊生產關系,然後就要深化改革。如何從上壹個周期平穩過渡到下壹個景氣周期,無論是V型過渡、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都是當前的問題。這是壹個問題,也是壹個風險。
如果是V型過渡,那就是大破大立,出臺壹些激進的政策,把之前的舊模式全部砸碎,然後在劇烈的陣痛之後重生。在短時間內,您可以過渡到新模式。我認為,這不符合穩定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因為這個選項是風險失控的選項。既然要穩健,那麽就必須把風險控制放在第壹位。因此,未來中國經濟不會出現V型轉變。睡壹覺,第二天天壹亮就好了。這樣的事情不太可能。
如果是U型,那就是中周期調整。7%左右的低增速會持續幾年。風險會得到更穩定的控制。新常態不是指新模式、新經濟,而是指兩個景氣周期之間的調整期過渡期。如何解決遺留問題,找到新的增長引擎,只能通過改革來實現。
如果是L型,說明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遇到了比較復雜的問題。那麽調整期會更長。在改革的政策措施上,也會更加密集。深入的話,會更深。無論是U型轉變還是L型轉變,中國經濟崩潰的可能性都不大。因為激進且高風險的V-transition選項,已被排除。
最大的洪水已經安全過境。因此,未來不會再發生洪水,中國經濟崩潰的風險可以認為已經排除。只有從內部排除了外部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和經濟崩潰風險,確立了崇高的新戰略決心和使命,滿足了這三個前提條件,才有資格談後面的經濟轉型和新經濟戰略。
所以我建議樓主關註壹下“壹帶壹路”,妳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裏有壹條短信給妳:
2017,17年6月5日,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指導,中國企業報集團、中國企業十大新聞評選委員會、中國企業園國際合作聯盟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暨2016中國企業十大新聞揭曉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企業集團、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文化轉移中心、中國企業園國際合作聯盟、北京水木平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萬達財富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國-阿拉伯國家青年創業園管理委員會等,組織了壹個以創造新時代文明為核心,以金融服務社會,創造中華新文明為己任的團隊。中阿和平玫瑰小鎮、中阿科技產業聯盟、中阿科技產業基金等高端服務平臺的建立,將為早日提升中阿在世界上的文明地位,實現“高層對話、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共建共享、“壹帶壹路”的綜合目標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