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廷派往東南亞考察的察道委員王榮和、於向皇帝報告了在暹羅(今泰國)的所見所聞。在他們的會面中,有壹句話:“查希亞姆國王百年前是潮州鄭氏,在位十余年。”中國潮州人,曾任暹羅國王,是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王朝的創建者,即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者”之壹的鄭昭(昭意為暹羅國王)。他的中國名字是鄭新。
壹封信
鄭新的祖籍在中國廣東澄海縣的華富裏村,他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壹個貧窮的農民,被鄉紳視為壞兒子(浪子)。清朝雍正初年,鄭達在農村難以立足,只好以壹艘私下從事中暹販賣貿易的木帆船渡海到暹羅謀生。起初,他在暹羅首都大城府的下層社會打拼。後來他靠賭博贏了錢,獲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展,於是改名為雍正,被國王授予“昆派”稱號。他娶了壹個叫羅陽的暹羅女孩,並在1734年4月,Hiuke與鄭新結婚。不久,雍正去世,鄭新被財政部長昭披·耶克裏收養為養子。在泰國的華人中間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有壹天,趙披耶克裏路過鄭新的搖籃,看見壹條身上有七幅織錦的大蟒蛇。他認為這個孩子壹定是外星人,所以他收養了他。這個傳說充滿了中國神話。事實上,昭披耶克裏當時沒有孩子,雍正就住在他的領地裏。雍正死後,他看到鄭新很可愛,就認他為養子。鄭新和其他貴族子弟壹樣,在被昭披耶克裏收養後,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精通泰語、漢語、越南語和梵語。十三歲時,他被任命為保鏢。二十歲時,他進了寺廟當和尚。三年後,回歸世俗。不久,他被發配到府衙,不久被封為“皮埃爾”,升任大城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稱他為皮埃達辛。
驅逐侵略者
1765年底,強大的鄰國緬甸兵分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就到了首都大城的邊緣。暹羅國王匆忙組織了壹場決戰,但立即被擊敗。緬甸軍隊包圍了首都。鄭新聽到這個消息,帶領他的部門去救秦王。他頑強戰鬥,幾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大臣們多次汙蔑他擅自下令開炮攻擊敵人。暹羅國王也不信任他。1767 65438+10月,暹羅王集中兵力,分六路發動大規模進攻,希望壹舉打破敵人的包圍圈,但被擊潰。鄭新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總司令鎖在城外,進退兩難。鄭新於是拼命殺出重圍,率領剩下的500名泰國和中國士兵,日夜兼程,迅速向南退去。在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普三號村的壹次遭遇戰中,他利用有利地形擊潰了壹支兩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在烏雲壓頂的困難時期,馬什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鬥誌,皮爾·馬什的名字很快就傳遍了暹羅。沿途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員也帶領下屬叛變。鄭新的軍隊迅速壯大。當他在二月份到達南部城市羅勇時,他有壹萬多支槍和壹支戰象隊。於是鄭新宣布自己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地方力量進行對緬作戰。
羅勇市的統治者皮耶羅勇表面上歡迎鄭新的到來,但暗地裏卻派兵吃鄭新的軍隊。鄭新得到消息後,首先逮捕了皮耶羅勇,並控制了羅勇城。東南沿海的尖竹樓,是人口密集的富人區,沒有被戰爭破壞。鄭新想與皮埃尖竹屋聯合起來,以人力和物力來補充他的軍隊。他給皮埃爾·尖竹寫了壹封信,但皮埃爾·尖竹不置可否,只送來四頭牛和大米。這時,鄭新截獲了緬甸軍隊發給披耶尖竹的投降書。他下令,信還是要送到尖竹,他在尖竹附近駐軍,等待皮耶尖竹做出決定。就在等待的時候,傳來消息,大城府於4月7日被緬軍攻占,國王波隆·莫羅三世在逃亡途中餓死。鄭新決定不再等了。他攻占了建楚文成附近的幾個村莊,並派兵攻克了附近的春武裏。最後,四個佛教使節被從尖朱溫派出來,鄭新被邀請到尖朱溫。然而,這是壹個幌子,尖朱溫的軍事力量已經埋伏在半路上,準備在鄭新過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幸運的是,鄭新的偵察兵得到了這個消息,所以他們改變了行軍路線,抄近路到了尖諸溫的城門。鄭新三次拒絕了皮耶尖朱溫的入城邀請,理由是皮耶尖朱溫是三等城市,長官要出城迎接壹等城市的統治者皮耶達信。皮埃爾指出,朱溫也拒絕了鄭新撤回駐軍的要求,壹場大戰不可避免。也許鄭新已經聽說了中國巨鹿之戰的故事。像巨鹿之戰前的項羽,下令把行軍鍋全部砸碎。他告訴士兵們:“妳們今晚必須拿下尖泉,在城裏吃飯,否則就會餓死!”騎著戰象,率先沖向建楚文成。激戰中,大象受傷,象奴擔心其安危,將大象趕回。鄭新勃然大怒,舉起刀子要殺死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將大象刺回。大象痛苦地跑著,立刻撞開了城門。鄭兵趁機沖進去,攻占了建楚城。
錢卓文被捕後,達來市立即宣布效忠鄭新。這樣,暹羅的東南沿海地區全部統壹在鄭新的旗幟下,有了抗緬興國的堅實基礎。經過壹番準備,從1767到10,鄭新率領壹支由100艘戰船組成的軍隊,開始去北伐。當時的形勢對鄭新領導的正義戰爭非常有利: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經激起暹羅人民的憤怒,鄭新的軍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當時緬甸與中國交惡,入侵暹羅的主力已經調回國內,以應付清軍的進攻,大城附近的重鎮只剩下壹支部隊。因此,鄭新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165438+10月6日,他們成功攻占暹羅強奸乃通的通布裏城,直指大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姬驚慌失措,趕緊派副將葉蒙領兵前去攔截。然而,葉蒙被鄭新的強大和高昂的軍隊嚇住了,沒有戰鬥就逃跑了。淑熙是無助的,不得不自己對抗它。結果也是螳螂車。經過壹段時間的戰鬥,他看到自己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新成功收復大城府,僅在阿城陷落前六個月。
收復大城府後,鄭新采取了壹些措施來贏得民心。他收留並安撫舊王朝幸存的皇族,派人尋找並挖掘已故國王的遺體,為其舉行隆重的火葬儀式,盡力安置舊王朝的官員,並向民眾發放財富。鑒於大城府城已被緬軍焚毀,只剩下壹堆廢墟,而且首都周邊十有八九被人煙稀少的緬甸緬軍俘虜,鄭新決定將首都遷至吞武裏市。由於其首都被吳立吞並,歷史上被稱為吳立王朝,所以鄭新也被稱為“帕特召公吞下吳立”。
統壹暹羅
大城府的高光預示著驅逐緬甸的戰爭已經勝利,國家重新獲得獨立。然而,在吳立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強鄰緬甸仍虎視眈眈,暹羅卻四分五裂,與人競爭。雖然吳立王朝擁有豐富的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如吞吳立和大城,但也有統治納孔蘇旺和彭世洛的“關侯”和統治扶南和北部帕夫的“方長老”。南面有控制馬來半島劉琨市周邊地區的“穆希卡國王”;東北有“堅守皮壁”的皮邁城統治者。此外,還有很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各據壹方,獨霸壹城,使國家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同時對吳立王朝構成了威脅。因此,在驅逐侵略者後,鄭新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統壹戰爭。
趙丕業彭士洛(已去世)是當時最強大的分裂勢力,對吳立的威脅最大。鄭新首先征服了他。1768年,鄭新率領壹支以水軍為主力的軍隊發起進攻。不過,趙丕業彭士洛對此早有預料。當鄭新的船隊在雨季跋涉到河邊河口時,早已占據有利地形的彭士洛的軍隊突然發起猛攻。形勢非常不利。在激烈的戰鬥中,鄭新的腿再次受傷,不得不下令撤軍。第壹次探險失敗了。鄭新並沒有氣餒。雨季剛過,他的傷好了,就發動了消滅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此時,擊退鄭新後成為暹羅國王的趙派彭世洛病逝,繼位的寶塔忙於應付長老們的壓力。鄭新很高興看到他們兩個互相競爭,所以他把矛頭指向皮邁城。皮麥的統治者鐵皮比帶著前王的妃子圭多羅,打著他的旗號,準備以天子為諸侯,引進老撾作為外援,奪取天下。當他得到鄭新的軍隊分兩路進攻的消息後,他命令攝政王蘇裏耶·王沙和攝政王的小兒子瓦·王洛·沙提羅率領壹支軍隊去分割敵人。
但是哇王洛·沙蒂羅夫在對抗之後被擊敗了;瑞金特遇到了鄭新的主力部隊,他在戰前被俘。得到皮邁提比兩條路都丟了的消息,趕緊帶著家人盡快逃往萬象。在路上,我也被鄭新的追兵抓住並殺死了。皮邁的分裂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士洛被方長老的軍隊俘虜,付泰雅格國王被殺。
1769年4月,鄭新開始了對暹羅南部劉琨的遠征。先遣趙丕耶克裏(姓穆)為大都督,童鸞、、丕弼差為副都督,自陸路行軍五千。由於將軍們意見不壹,首戰失利。丕遣赴死,趙丕之子被俘,軍退至猜。馬文派人扮演,說趙扮演克裏不懷好意。鄭新分析後認為這是毫無根據的。他召回馬文,派趙丕業宋家洛率軍增援,並率領水軍從海上進攻。65438年10月6日,船隊克服了風暴,最終抵達劉琨港。劉琨國王帕巴拉沒想到鄭新的軍隊會突然出現,急忙投入戰鬥,並把這座城市讓給了北大年。鄭新命令北大年交出劉金標·昆。但鑒於地處半島僻靜,難以管理,且王氏家族在當地有壹定威望,便封王的壹個侄子為“趙丕爺”為行政長官,選了王的壹個女兒為妾以示牽制,並帶著王氏家族吞下吳立撫養他們。劉琨屬於吳立王朝。
四大分裂勢力只剩下方長老。方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封建領主。自從大城府王朝崩潰後,他自己做了國王,到處封官。他有壹支穿著紅色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是出了名的和尚,卻是吃喝肉食,嫁娶留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用這支軍隊打敗了彭士洛。彭士洛、皮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逃到屯吳立,在鄭新避難。方長老又把地盤擴大到了。首當其沖的烏塔尼和切納,爭先恐後地吞並了吳立。鄭新決心清除這最後壹個大障礙。他派皮埃特和剛剛被授予皮埃特頭銜的馬文各帶壹支軍隊,獨自率領水軍溯河而上。經過壹番戰鬥,他占領了彭士洛城。在軍隊到達馬文和皮查後,他們集中力量攻克了空蕩蕩的王沙城。然後他直接進軍北方。方長老屢戰屢敗,眼看大勢已去,逃到清邁投靠緬軍。大封建主被消滅後,所有的小割據勢力都改了名字,宣布效忠吳立王朝。
1770 165438+10月14日至16日,吳立皇帝鄭新在彭世洛城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盛大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和統壹。
印度支那半島的霸主
通過努力,暹羅的國力開始增強,大城府王朝後期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始扭轉。在鄭新統治時期,暹羅和緬甸之間有過九次大規模的較量。雖然這些戰爭大部分仍然是由緬甸的入侵引發的,但暹羅的士兵和平民已經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擊退侵略者,維護他們的民族獨立和尊嚴。1774年,鄭新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部重鎮清邁,讓這個分離了數百年的小國重回暹羅的懷抱。這場競賽以吞並吳立王朝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勝利激勵鄭新去追求更多的榮譽。1771年,鄭新率領水師在安南(越)以南的和縣消滅了莫士林政權。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國王烏迪·安東,另立新君,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附庸國。1776年,鄭新出兵消滅老撾獨立小國占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張暹羅領土。1778,萬象內部糾紛。鄭新趁機扶持壹派,派軍隊水陸夾擊萬象,圍城兩個月,逼其在開城投降。萬象和附近的瑯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附庸。暹羅在與緬甸、安南爭奪印度支那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逐漸占據上風。在大城府王朝全盛時期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之冠,重新戴到了鄭新的頭上。
鄭新和中國
出於政治原因,或許還有血緣關系,鄭新成為了暹羅的王後,並渴望與她北方強大的鄰居——清朝建立友好關系。他派了壹個特使到中國贏得勝利,說,”...自受緬匪侵,雖在地報復性,無邵族,群臣推趙為首領,依法獻方物。”1768年,鄭新委托中粵海運商人陳梅生向清政府遞交了壹封信,希望中國與暹羅繼續友好往來,並要求清朝像過去壹樣封他為暹羅國王。乾隆皇帝當場把鄭新的文書扔了回去,以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名義下令處罰軍機,並回了壹份措辭嚴厲的奏章。
雖然鄭新收到回信後非常失望,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與中國重修舊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下令將壹批緬甸俘虜送往北京。這壹次,乾隆皇帝不再那麽拘謹了。他指示李侍堯:“妳不必支付任何費用,這太貴了。妳應該按照總督的意願獎賞那匹緞馬。”鄭新看到情況好轉,主動打通了壹次又壹次。他送還從緬甸人手中解救出來的中國被俘士兵,數次將中國商人遣送回國,壹次次供奉緬甸俘虜。最後,乾隆皇帝對鄭新的看法改變了。他指示李侍堯,如果暹羅有其他要求,沒有必要拒絕。
按照皇帝的意思,清朝的官方文件從1772開始稱呼鄭新為“正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不屑地稱他為“暹羅”或“皮雅馨”或“甘恩琪”。這相當於正式承認鄭新為暹羅國王。
兩國關系迅速恢復。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軍火物資不得出國的規定,同意向暹羅出售50噸硫磺和500口鐵鍋。第二年,它被賣給了壹百噸硫磺。事後,乾隆指示兩廣總督楊,“如再有需要,仍應準其買回。”1777年7月,鄭新派三位使節由海路抵達廣東,他們帶來了要求建立正式關系的文件,這些文件得到了清朝的批準。1781年7月,包括利托·提那匹羅王子和詩人摩訶·努坡在內的暹羅代表團乘坐十壹艘滿載象牙和其他貢品的大船抵達廣東。在廣東官員的護送下,代表團於次年正月抵達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盛大宴請。7月,訪問團帶著大量建築材料返回中國。可惜王朝這時已經不存在了,於是這批原本打算用來建造鄭王宮的材料成了曼谷新王朝宮殿的地基。
明末清初,許多閩粵商人不顧本國政府的禁令,私自駕船往返中國和暹羅進行易貨貿易。漸漸地,他們中的壹些人留在了暹羅,壹些像鄭新父親壹樣的破產農民也隨船前往暹羅謀生。這些早期華僑與暹羅人民和睦相處,為暹羅的發展和防務做出了突出貢獻。鄭新麾下有許多中國軍隊,湧現出壹些著名的中國將軍,如宋嘉洛的指揮官陳廉。他們為吳立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在鄭新登基後,許多中國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領和地方官員,而其他人則成為政府的稅收承包商。他們在處理政治、軍事和貿易方面獲得了各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區,華人的地位尤為顯著。這為中國商人與暹羅的貿易和中國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再加上鄭新免除華僑人頭稅的優惠政策,在吞並吳立王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壹波窮人大量移居暹羅。特別是鄭新祖籍廣東潮州府,移民比例最大,被稱為“皇族華人”。在吳立的另壹邊曼谷,壹個華人社區形成並發展成為壹個繁榮的商業區。中國移民的到來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暹羅勞動力短缺的困難,加快了暹羅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跟隨吞並吳立王朝的曼谷王朝,仍然繼承了鄭新對華僑的優惠政策,中國與暹羅的民間貿易持續不斷,中國移民源源不斷地流向暹羅。
巨星隕落
這場危機首先來自鄭新在佛教方面的失誤。暹羅是壹個佛教國家,國內大部分人都信奉佛教。鄭新本人是佛教徒,他在統治初期為暹羅佛教的復興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後期,鄭新為了嚴格控制佛教勢力,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犯了壹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北方和尚的整風。方長老的政權被摧毀後,在模仿長老的領導下對僧侶進行了壹次大清洗。鄭新的個性變得極其暴躁、偏激和多疑,他的下屬經常受到指責和折磨。而且他還鼓動百姓互相告狀,不分青紅皂白抓了很多中上層被告,讓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另壹個危機來自政治體系的錯誤。鄭新幾乎原封不動地復制了大城府王朝的壹套政治制度,尤其是薩克迪納制度,極大地束縛了社會的生產力,加速了政權的腐敗。為爭奪地區霸權而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不僅使人民得不到休息,動搖了國家的根基,而且不得不越來越依賴於軍事貴族,這就助長了以童貫(穆死後由趙丕燁繼位)為首的軍事貴族的擴張,削弱了中央集權。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創建的王被殺。安南國王阮福映趁機插手,想把柬埔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782年,鄭新調集了20萬大軍,由趙皮耶克裏(通欒)率領,前往討伐。正當軍隊到達前線時,後方發生了暴動和叛亂。
在柬埔寨羅威與安南軍對峙的昭披耶·查克裏很快收到了鄭新被推翻的政變消息。他緊急命令正在看守呵叻的侄子皮耶蘇裏帶兵吞並吳立,控制局勢。同時囚禁了隨軍負責後勤的昭水太子,並迅速與安南司令阮友瑞達成停戰協議,返回吳立。皮埃爾·蘇裏亞首先到達這裏,擊敗了皇帝的侄子格倫昆·阿努拉松坎;抓住皮耶桑,並迫使鄭新回到粗俗和關閉他。7日,鄭新因暴動被處死,昭披耶克裏在大臣們的支持下登基,史稱“拉瑪壹世”。“拉瑪壹世”將都城從敦吳立遷到對岸的曼谷,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蘭芳會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羅芳伯鄉試後,前往婆羅洲(今西加裏曼丹島)。在東呂萬,羅芳博首先建立了蘭芳協會,壹個保護華人社區的組織。其實是壹個幫派,主要對手是天地會。經過多次爭鬥,天地滅亡,多麗絲發展壯大。
當時,東呂萬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鬥爭和強大鄰國的外部入侵。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者與東印度公司壹起,對昆典地區發動了多次武裝侵略。羅芳博和他的夥伴與當地人民壹起,幫助當地的蘇丹領袖平息了土著人民的叛亂,獲得了領袖獎,並將東呂萬置於羅芳博的管轄之下。這個地方有65438+多萬人口,南北幾十公裏的金礦田,吸引了幾萬華人和幾十萬土著,自然建立了壹個龐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公司成立後,羅芳波將當地支離破碎的華人團體、商會、村落逐壹清理,將所有對手壹網打盡。此時的多麗絲公司已經擺脫了之前的幫派性質,正式以軍隊的身份出現。
1776年,羅芳博將“公司”改為“* * *共和國”,成立自治政府。這壹年被定為蘭芳元年。當時推薦羅芳伯為王,羅芳伯不同意與王相稱。之後,代表們討論建立蘭芳大宗師制度,稱羅芳伯為唐朝的首席或唐朝的客人。但他在派遣使節進京朝貢時,仍然使用“蘭芳公司”的名稱。
羅芳博曾任19總經理,於1795年在西加裏曼丹去世,享年58歲。羅芳伯去世後,姜叔伯繼任。
在蘭110年的歷史中,前後有12位國家元首。國家元首的更叠是介於民主選舉和退位之間的壹種形式。羅祥麟的《* * *及國考關於羅坊伯在西婆羅洲的建業》作出了這樣的結論:“乾隆年間,廣東嘉應有羅坊伯,居於南洋婆羅洲西坤甸,開墾土地,鼓勵民眾開礦,幫助土著蘇丹平定災難。有壹段時間,許多僑民回到了那裏。遠征東方,征服西方,戰無不勝。蘇丹知道自己兵力寡不敵眾,通過分地來統治。方伯為其建立都城,建立官制,修復軍備,開設商場,促進礦冶,安撫百姓,元朝建蘭芳。建國時叫蘭芳大將軍制。他被提升為唐朝的郡守,建立了壹個有地、有民、有組織、主權完整的國家。“基本上,這是最終決定。多麗絲是* * *和國家。這種說法被廣泛接受。在互聯網上,如果妳搜索“消失的國家”,蘭芳就是其中之壹。
* * *和民族特色
張永和和張開元采納了羅祥林的理論。根據羅芳波的傳記,多麗絲確實具有* * *和國家的某些特征:
有首都(在東呂萬的Toeng-wan-loet)、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分為三級:省、縣和鄉。各級官員都是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事務的裁決也是由大家決定的。這篇文章是人們判斷多麗絲是不是壹個國家,是不是壹個和諧國家的關鍵。
政治體制分為五個部分:司法、軍事、財政、經濟和教育。
軍備方面,設立軍械廠鑄造武器,除了在軍事戰略要地駐紮少量常備軍外,其他地方沒有駐軍。平時大家各就各位,抽調適齡青年練習射擊。壹旦有事,就征召他們組建軍隊(很像今天的預備役)。
財政方面,設置稅務督察,實施征稅充實國庫;征收商人的貨物稅,以出口為原則創收。
經濟上,積極拓展市場。
在教育方面,建立了漢語言學校,聘請儒生授課,重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司法方面,以天地會的方案為基礎(蘭芳公司在與天地會進行了艱苦的軍事鬥爭後吞並了天地會,所以天地會更系統完整的方案也被蘭芳吸收了),然後將其修改為壹部通用且易於使用的法律。
張永和和張開元說,蘭芳也制定了自己的國旗,規定所有的漢服都是民族服裝。
但縱觀東呂萬叢林中的“羅公方白之墓”,墓柱下石刻的“羅公史”應是他的合棺論,其中明確寫道:
“羅公方白,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獅山堡人。.....丁琪媛東呂萬創建蘭芳公司的基礎。”“丁琪媛”這個詞微妙地改變了事物的本質。妳可以說是首都,也可以說是總部所在地。
唯壹壹個不自稱國王的中國國王
據《羅芳伯傳》記載,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簽訂契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他割讓的土地,東算萬勞力,西算卡普斯河,南算四合院,上後與雙溝月之間的線,北算老老、山口、邦家之間的線,縱橫數百裏……”這是壹個幅員遼闊、人口100萬的國家。
事實上,像羅芳博這樣來自中國的移民,在當時的社會上被稱為“中國棄子”,完全沒有社會地位。那是乾隆年間,中國盛世,皇權無處不在。羅芳博,他們不敢說自己孤獨,生怕犯了謀反罪。他們遠離故土也沒關系,但這就是麻煩所在。中國人骨子裏始終是認同祖國的,無論走多遠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羅燦方博也是如此。相反,他們壹直希望被清廷接納為地方政府,這樣他們就可以孝敬祖先,以祖國為靠山,抵抗入侵的歐洲人。事實上,雖然清廷從未正式承認蘭,但羅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符合的禮儀,這讓早就對蘭垂涎三尺的荷蘭人心生畏懼,再也不敢奢望什麽了。直到1886年清廷衰落,荷蘭才大規模進攻蘭芳,消滅了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全民使用的蘭國方,卻被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打敗了。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差。這件事告訴我們,壹個國家實行什麽制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
中國人在海外建國並不少見。羅芳博不是唯壹,但他是唯壹不為王的。戴燕王國是廣東吳元勝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壹個王國。皇位是世襲的,從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中期壹直存在,歷經四代國王,長達70余年。19世紀中葉成為荷蘭殖民地,滅亡。
戴燕王國的第壹位國王是吳元勝,祖籍廣東嘉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因計劃發動起義,於清朝乾隆中後期逃往東南亞婆羅洲島。18世紀中葉,他在那裏創辦了壹家頗有影響的聚盛公司,並成為壹名領袖。後來,他的下屬羅芳伯在威望上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吳元勝成為領導,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勝成了羅芳伯的下屬。1777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蘭芳共和國,羅芳伯的部下吳元勝駐紮在昆甸河以北的戴塔約王國。那時,戴燕國王很殘忍,人們都恨他。1783年,吳元勝殺死了國王戴燕。吳元勝殺死國王後,人們非常感激和欽佩他,因此他被擁戴為戴燕國王。
後來,吳元勝死後,他的兒子年幼,他的妻子攻擊他是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起航南洋時(1783-1797),戴燕女王還在位。從那以後,的皇位被吳繼承了四代,直到公元19世紀中葉,成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謝在《海錄》中記載了王國的情況:戴燕在昆甸之南,從昆甸南河逆流而上,大約七八天就到了雙文都,也就是了。還有幾天,就到首都了。乾隆之前廣東人刺殺範先生,國人以此為主。盛遠去世了,他的兒子還年輕,他的妻子攻擊了他的職位,這個職位至今仍然存在。張是廣東潮州人,在安博納島(納土納島)建立了張王國,自立為王。公元19世紀,張去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崩潰。
吳揚,福建人,在馬來半島建立了吳國。
廣東澄海華府村的鄭新,在暹羅王朝滅亡後招兵買馬,擊退緬軍,平定各地割據勢力,統壹國家,成為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
還有兩個連名字都找不到,只剩下姓氏。壹個是祖籍福建的博羅國王;壹個是爪哇順塔王,廣東潮州人。也有地方勢力向清廷呼籲,希望清廷允許整合南陽作為外藩向清廷進貢,但清廷不予理會。
以上中國國家都死於19世紀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