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或者類似我們中國國企的企業,有嗎?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
分析:
在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存在幾乎和資本主義的歷史壹樣長,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有企業的出現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30年左右。由於戰爭需要,美國將壹些私營企業收歸國有,並投資建設了壹些國有企業。此後,英、法等國也將壹些私營工礦企業收歸國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日本等國的國有軍火企業也大幅度增長。
國有企業大發展時期始於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後,壹直持續到80年代。以法國為例,法國在此期間經歷了三次國有化浪潮。1936年,執政的社會黨為了緩和民眾與大型壟斷組織的矛盾,將鐵路、航空和部分軍火企業收歸國有,成立了法國國有鐵路公司,控制了兩大飛機廠,並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將部分軍工企業收歸國有。第二波國有化發生在1945,二戰剛結束,很多企業受到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打擊,無力恢復。為了快速完成經濟重建,法國* * *在1945到1946之間頒布了壹系列國有化法律,先後把雷諾汽車公司、法國電力公司、法國煤炭天然氣公司。從1981到1982,法國掀起了第三次國有化浪潮,主要是因為在經歷了壹段經濟高速增長期後,法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市場供求矛盾突出,國內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拖慢了經濟增長。為啟動生產,緩解社會矛盾,法國於1982年2月頒布國有化法,決定采取大規模國有化措施。要求2000人以上的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化,銀行全部國有化。在這場國有化運動之後,超過4300家企業直接或間接由國家控制。國有工業企業營業額占工業企業總營業額的比重從22%提高到40%;出口占34。%;投資從15%增加到30%。這是法國國企歷史上的巔峰時期。此後,雖然法國經歷了1986和1993兩波私有化改革,但法國始終控制著能源、交通、電信等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非競爭性公共服務行業。2002年7月,法國新公司再次列出電力、燃氣、航空等國有企業的私有化計劃。但由於無法兼顧國家、投資者和員工的利益,改革進展緩慢,社會矛盾顯現,最終效果有待觀察。此外,法國在航天、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和軍事部門仍保持壹定數量的公營企業。除了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大量中東歐國家也在80年代中後期實施了大規模私有化,其中英國國有企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70年代末的10%下降到2006年的2%,5438+0。
雖然國有企業總數減少了,但在西方國家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到2001年末,德國國有企業的數量仍占中國企業總數的十分之壹,其產值所占比重也大致相當。北歐國家的國有企業被稱為福利國家,長期以來壹直活躍在經濟領域。瑞典國有企業遍布全國,行業分布也很廣,從林業到劇院管理,從電信到醫藥生產。瑞典發布的報告顯示,國有企業員工約20萬人,2001年,國有企業為瑞典帶來了約654.38+0.8億元的凈利潤。
經過幾次國有化和私有化,國有企業並沒有從西方世界消失,仍然分布在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工業部門。這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證明現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國有企業存在的合理性。
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為代表,是美國最大的國有企業。最高領導層有三名董事,由美國總統提名,國會批準,總統任命,任期九年。三位董事分別代表職代會和聯合會,全面負責整個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具有高度的自主權。其融資主要是發債,* * *每年撥款654.38+0.3億美元,只能用於既定的社會事業。
意大利: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國有企業分為國有自治公司(如國有鐵路公司、國有公路公司、郵電部門等。)、市政企業(如供水公司、醫院等。)、國有化企業(國家電力公司)和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間接國有”企業,其余國有企業是“直接國有”企業。直接國企活動的領域壹般是壹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部門,如鐵路、郵電、公共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