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企業的目的是為企業控制人獲取利潤。
企業是人、錢、物的組合。除了壹個人,大部分企業都是兩個人以上組成的。企業作為壹個由人組成的組織,本身是沒有生命和獨立意識的。所以企業本身不會有目的,企業的目的只能是企業中人的目的。
企業裏的人包括投資人和員工。投資者分為控股股東和少數股東。員工分為高管和普通員工。企業的目的不是企業中每個人的目的,而是企業控制者的目的。企業的控制者是指能夠決定企業管理中最核心、最關鍵事務的人,即控制企業命運的人。企業中的控制人有很多種,可能是控股股東、股東聯盟,也可能是高級管理人員。
企業控制人的目的不是單壹的,而是多元化的。大部分控制者的目的是賺錢,也有部分控制者的目的是實現個人非金錢目標。這些目的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但仍有共同點——為控制者謀取利益。賺錢是求效益,實現人生夢想也是求效益,只是壹種精神上的效益。對於財務自由的人來說,精神追求才是他的最高興趣!所以賺錢不是所有企業的目的,為控制者謀取利益才是所有企業的目的!
德魯克說:“為了理解企業是什麽,我們必須從企業的目的入手。”企業的目的必須在企業本身之外。其實企業的目的壹定是在社會,因為工商企業是社會的壹個機關。企業的目的只有壹個恰當的定義:創造客戶。“德魯克認為,因為有社會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壹些人成立了企業。
德魯克離開了企業本身,完全從外部去理解企業的目的,這是錯誤的。創造客戶的動力是什麽?如果妳只是看到了社會的需求,挺身而出去滿足這些需求,這是企業家嗎?是聖人,是俠客,甚至是神,是觀音菩薩,才會對世界有這樣的“大慈悲”。世上有幾個凡人能做到?上面已經得出結論,企業的目的是為控制者謀取利益。我們的日常經驗也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創業只是為了謀生和賺錢,並沒有什麽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崇高理念。當然,也有極少數企業家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幫助世界和人民而創業的。這些人普遍解決了生存問題,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在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絕不能把這少數企業家的目的當成絕大多數人的目的。
最有意思的是,客戶對德魯克先生的情懷並不買賬,留給創業者“不務正業,背信棄義”的負面評價。這種評價雖然不夠全面公正,適用範圍過度擴大,但至少說明很多企業主為了貪圖眼前利益,不僅沒有服務好客戶,反而害了客戶。這些企業主哪裏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卻為了壹己私利不惜犧牲客戶的利益!我國歷史學家司馬遷對企業的宗旨真是精辟。“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他沒有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奉獻;天下熙熙攘攘,壹切為了服務!”
德魯克的“創造顧客”思想在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幾乎沒有市場,但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應該是主旋律。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壹切生產資料都是公有的,企業的控制者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公正代表。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需求。原因很簡單。自己掙錢是荒唐的,為自己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共產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宗旨,永遠不可能註入市場經濟的大腦。
脫離企業內部去探討企業的目的,是壹種形而上的思維。研究壹個企業的目的,首先是研究企業的內部矛盾,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從內部來看,建立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客戶,而是為了滿足控制者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就是說,企業控制者設立和控制企業的動機和目的是自利而不是利他。即使某些控制者真的有很大的情懷和夢想,為了造福社會,實現個人夢想而設立或控制企業,那麽,首先這種人是極少數,其次,企業只是實現其訴求,滿足其精神利益的工具。這不會改變企業的目的是為控制者謀取利益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