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從起飛開始,見證並參與了其14年發展的全過程。2006年3月31日,記者采訪了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王恒先生。
記者:請簡單介紹壹下金鷹國際的發展情況。當初金鷹國際選擇在南京發展。這座城市主要是什麽樣子的?14年,金鷹國際成長為大型多元化外資企業集團。就妳的經歷來說,妳認為外資企業的發展最需要當地政府給予什麽樣的支持,企業應該如何與當地政府協調?
王恒:金鷹國際已經在南京呆了14年了。當時選擇江蘇南京的主要原因是江蘇是中國歷史上的富庶省份,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和長三角的重要城市,發展空間很大。同時,恰好南京有壹個重點項目要建國際大都市的標誌性建築,這個機會對我們當時的海外房地產從業者來說是壹個很好的機會。抓住並利用好這個機會,這不僅符合南京的需要,有利於中國的發展,而且可以實現個人的抱負。
我覺得如果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和諧,企業就能了解和掌握當地的政治和人文方向和趨勢,在發展的過程中就能少走彎路,快速看到預期目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記得1993宏觀調控期間,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形勢非常嚴峻。當時江蘇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不僅給了我們企業很多鼓勵,在實際工作中也是不遺余力,比如招商引資。政府不僅幫助企業宣傳,為投資牽線搭橋,在解決資金方面也有明確的做法。政府的支持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社會進化和經濟改革的發展,我認為現代企業和政府應該更加重視:企業應該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政府應該給企業壹個更加開放和合法的平臺。這是企業與政府更合理的關系;企業要註重社會效益和影響,多納稅,政府在法制建設和市場開放方面為政府服務,是比較好的工作方法。
記者:從65438到2004年,金鷹集團的產業包括房地產、商業連鎖、商貿流通、汽車等,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這些行業在集團的發展中起到了什麽作用,又是如何相互促進,實現共贏的?
王恒:金鷹集團是從房地產起家的,也是從建造地標金鷹國際商城起家的,所以房地產是我們的主營業務。我們壹直在積極推動房地產行業,房地產旗下的分公司,如物業管理、裝修公司等,已經成長為具有國家壹級資質的優秀企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支撐點也越來越多。不僅僅是蓋房子或者賣房子,而是在長期競爭、長期運營管理、品牌服務中成長。如今,金鷹購物中心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上市的大部分,壹部分整理後將並入商業連鎖。
回顧過去十年的努力,我們最引以為豪的是“客戶忠誠度”,也就是回頭客,這是我們的企業特色。根據我們POS和ERP系統的統計,我們VIP卡(也就是老客戶)的消費已經達到了總消費的57%,也就是說十筆交易中有將近六筆是老客戶花的,而壹般的商業企業做到了30%左右。
我認為貿易和汽車服務是朝陽產業。如何利用公司的服務特色和品牌效應切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壹個值得關註的方向。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有壹個* * *性質,就是都是服務型的,創造價值,重點發展第三產業。那麽,我們的第三產業如何在江蘇乃至全國的發展中融入現行的國家政策?在我看來,目前我們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品牌,有了創造的能力,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可以長期經營,不斷發展。因此,我們非常關註如何提升價值和服務,以及如何將我們的企業形象和品牌與實際服務聯系起來。我們有壹個口號:做得比承諾更好。這充分發揮了我們在所涉足的第三產業中提升價值、提升服務的理念。
記者: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金鷹曾經考慮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什麽後來在這方面好像放棄了或者收縮了?
王恒:我們非常註重考慮我們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對競爭的威脅。在高科技發展方面,我們以前主要有兩個發展方面,壹個是醫藥,壹個是軟件。軟件開發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影響力和業績都很優秀;醫藥方面,考慮到自身能力和專業實際情況,金鷹醫藥最好並入新百醫藥。金鷹醫藥原來是搞研發的,新百是搞制造的。我們覺得如果制造業的規劃和厚度已經成型,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納入金鷹。金鷹藥業並入新百藥業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這樣有利於金鷹藥業的整體性,同時可以在R&D、制造、銷售上形成整合,整合的作用遠大於金鷹藥業單獨在科技公司的作用。
我們將繼續關註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尋找機會,發揮自身優勢的時候,要做壹個完整的評估,而不是為了搞科技而搞科技。
記者:為什麽金鷹這次選擇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在上海或深圳?香港上市為金鷹的資本運作贏得了壹場勝利。如何看待國內之前的資本運作?
王恒:2005年,香港被評為國際資本運作最自由的城市,超過了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和日本的東京。壹個市場的形成是多年積累的結果。香港是自由港,專業人才充足,在投行、法律、稅收等方面有基礎優勢。香港的資本運作環境相對公開公平。這種市場運作模式給了金鷹貿易集團最大的空間。這次在香港上市,不僅是很多本地投資者,全世界關註香港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都非常關註,非常支持金鷹。
香港的市場很大,能融多少錢進去。相比較而言,國內資本運作,尤其是上市公司,還沒有完全走出分配體系,在地域、額度、政策等方面還存在壹定的限制。對於我們這種以業績考慮價值的企業來說,香港可能更適合。
記者:金鷹國際發展到今天,在企業管理和人才引進方面壹定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請大家說說。另外,壹個缺乏創新的企業,很難談成長,談成長,更談不上發展。金鷹集團圍繞創新這個平臺做了哪些文章?
王恒:到今天為止,金鷹集團最大的投入是在“團隊合作”上,最大的優勢也是在“團隊合作”上。我們集團現在有27家公司,都進入了集體玩和團隊玩的階段。無論在企業管理還是人才引進上,我們都主張在開放的平臺上,以不斷進步成長的團隊工作模式進行,讓企業和人才都得到發展。具體來說,壹個公司的老板不需要多面手,但必須是壹個能融合各種職業,讓別人發揮的人。他壹定是壹個好的團隊領導。所以我們現在說的創新,已經從十年前的科技創新,比如ERP系統的管理創新,IT平臺的創新,網站的介入,變成了另壹種創新,就是讓管理者在組織結構上實現創新。管理者不能以單壹的嚴格管理或集權的方式發揮作用。他們應該在扁平化管理和團隊的作用方面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從引進培訓人員和公平評價人才方面入手。我覺得我們最近三年創新最有效的成果就是“團隊工作”的形成。
記者:金鷹國際壹直致力於公益建設。請介紹壹下這方面的情況。據了解,今年的金鷹四清活動仍將以“慈善為普羅大眾”為主題。妳認為企業在賺錢的同時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和企業品牌的競爭力有什麽聯系?
王恒:我認為融入社會,投身公益事業建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最能讓外界、群眾或社會接受的宣傳,其實是公益宣傳,而不是“老王賣瓜”廣告;從內部來說,如果在企業文化中加入慈悲、歡樂、愛等元素,壹定會讓員工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向心力。這種開展公益活動的過程也會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我們每年的很多公益活動,基本都是工會和員工自發的,而不是企業領導要求的,比如冬令救濟、助殘等,都是自發的。公益事業要有百益而無壹害。
從1992年我們用不辦慶典的積蓄成立建鄴區殘疾人活動中心開始,就壹直在關註弱勢群體。我們企業的定位形象是高端,服務於相對富裕的階層。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我們需要壹種平衡。因此,從壹開始,我們就註意雇用更多的殘疾員工,照顧他們的家庭,在資助盲人學校等特殊教育方面多做善事,以表達我們對弱勢群體的尊重和關愛。
另外,我壹直在想壹個問題。美國的比爾·蓋茨可以設立30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而中國的基金會壹年只提供60多億元。這種巨大的反差應該讓我們每個人都好好思考壹下。我覺得改變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慈善,鼓勵成立民間慈善基金。通過這個基金的設立,慈善資金可以直接用於社會,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記者:能告訴我們金鷹國際下壹步的發展戰略是什麽嗎?金鷹國際未來的目標在哪裏,面對競爭的國際化,它將如何迎接挑戰?
王恒:在商業企業全球化的過程中,每壹個市場都會開放。我們現在經營的區域主要是江蘇,下壹步肯定是全國。所以,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是我們的第壹步。
所以,如何準確看待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些行業堅持,在哪些行業退出,是我們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
金鷹熟悉國際形勢。在我們的房地產行業、流通行業、商貿行業,我們都非常關註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行業變成全國領先,成為同行中最有競爭力的。我認為同齡人之間的競爭在社會進化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歡迎外國競爭者的參與。只有競爭才能進步,只有競爭才能讓消費者得到真正的實惠。保護不能長久,只能保護落後。
如果把眼光放遠壹點,我堅信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企業都會走出國門。屆時,諸如“中國企業控制全球最著名的百貨公司”將不再是特例或新聞。因此,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鞏固中國市場和提高競爭力的階段。下壹步,對於我們的接班人來說,還是應該有全球化的思維和戰略。他們要考慮如何在技術上、戰略上、世界上突破,實現什麽樣的格局。
記者:您認為金鷹目前在國內業務領域處於什麽水平和地位?
王恒:我認為目前中國的市場並不落後,或者說和國外有什麽差距,而是從業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務理念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國內外同行都在討論的問題。中國各行各業的需求市場非常廣闊,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是公認的事實,這種趨勢不可阻擋。在市場發展如此良好的前提下,每個員工都應該制定出最適合市場和自身發展的做法。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後臺,從POS系統到客服CRM。我們做了壹套完整的ERP系統,會在我們的鏈條上發揮很大的優勢。它會告訴我我們的供應商是誰,每個人的工資是多少,以及如何分析數據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的ERP系統在技術上可能不如沃爾瑪,但在客戶服務和網站對客戶的溝通上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這些系統在特定地區和特定市場是否最有效還沒有定論。溫總理指出,大量流通消費要下鄉。我覺得蘇果的模式很好,不需要做太多,但是有效的把物流放到各個地點,起到了應有的效果。我覺得中國的商業不需要100%模仿先進性,很多國外知名百貨公司都在慢慢沒落。
記者:中國的企業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真正實現“實業報國”的理想?與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的企業最缺什麽?請告訴我們妳的看法。
王恒:當我們談到“可持續發展”時,我們只是想看看公司的結構、戰略和定位是否在“可持續”上做文章。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創業者,有時候會做短期決策。我們近年來反思的結果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考慮企業結構是否可持續。在結構上,我們需要考慮哪些部分,哪些核心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後考慮的,哪些是打基礎、獲得盈利來支撐可持續性的。
其次要考慮團隊角色是否可持續。團隊合作對企業來說最重要。我們要考慮能否建立團隊,由誰來繼承和繼續運營,有沒有辦法擺脫個人或家族管理,這可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如果有壹個透明、開放和非自我限制的機制或概念,可持續發展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比如我個人背景是房地產和商業,但是我願意往高科技發展,我的能力和專註度不壹定能達到這個目標。如果是團隊工作,我們可以在明確了高新技術產業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之後,在人員配備和組織架構上做出相應的決策。如果個人意誌太強,他只會涉足自己熟悉的領域,他會忽略其他環節。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融資上市,相對於資本,最需要解決的是可持續發展。我認為有幾點:
首先,它必須是透明的。如果妳對員工和投資人不透明,就沒有支撐點;第二,必須是開放的。開放是創新的壹部分。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任何創新或改進都比不上組織結構上的開放。開放性是中國企業的瓶頸。開放度不夠是國內企業難以與國外競爭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有很多保護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強有力的領導和個人決策可能與外企持平,但再過幾年,問題會越來越復雜。
記者:近年來,商業流通領域出現了壹個現象:老牌國企正逐漸淡出市場,被民企取代。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恒:對於任何壹個企業來說,如果缺乏創新,特別是機制上的創新,基本上不可能獲得有效的競爭力。當妳成為別人的目標,妳沒有進步,就會被超越。企業的動力和競爭機制在哪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老企業不得不做出改變。
(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