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妳可以選擇不與風險投資合作,但對於壹個初創企業來說,風險投資的支持和幫助可以給妳帶來更大的生存機會。
所以,壹旦妳決定與風險投資合作,就意味著妳將進入壹個復雜微妙的動態博弈。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企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妳的生死線會不斷變化,風險投資對妳的介入和影響會越來越深,涉及的相關方也會越來越多元化。
妳需要時刻知道自己在哪裏,VC在哪裏;什麽時候需要進攻,防守,強硬,妥協?妳必須不斷調整妳和風險投資人的關系,調整妳的匹配方式和合作方式,這樣才能發揮風險投資人的作用,避免踩坑。
這不僅決定了企業的價值能否最大化,也關系到妳的生死。
在動態博弈中,妳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選擇合適的玩家。
和風險投資家合作的邏輯是壹樣的。風險投資的類型完全不同。妳是否找到合適的風險投資,直接決定了妳在這個遊戲中有多少勝算。
在找風投的問題上,妳要過的第壹道坎是找本土風投還是海外風投。妳知道,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國內創投圈有壹個有趣的故事:壹個國外的風險投資家,也就是普通合夥人(GP),召集我們國家的壹些有限合夥人,也就是有限合夥人(LP),開會向他們募集資金。
國外GP說,如果我成立了基金,妳們LP的工作人員就不能幹涉我的日常管理,過問我投資的項目;我每年只發布壹份報告給妳,讓妳了解我目前的運營情況。
聽到這句話,坐在最下面的中國LP走了壹半。
然後國外GP接著說,如果妳投資我的基金,鎖定期是10年,也就是說10年之後,妳就可以獲得回報了。
聽了這句話,剩下的半個中國LP也跑了。
為什麽中國的這些LP都跑了?
因為這個國外風險投資人提出的遊戲規則,在我們國內環境下基本上是無法接受的。
這個故事揭示了壹個道理。我們本土的風險投資和海外的風險投資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第壹個區別是投資時間相對較短的國內投資者不願意投資自己不能深度參與的項目。他們喜歡賺快錢,不想等更久才能拿到報酬。
按照國際慣例,比如在美國,創業投資基金從成立到清算的周期壹般是“10 2”,也就是說有10年可以投資,如果需要,最長可以延長到12年。
在中國,壹個創投基金的存續期基本是“5 2”,也就是說有5年的投資時間,最長可以延長到7年。通過對比,妳可以看到我們國內VC的持續時間比國際VC短很多。
而且國內VC的久期也隨著二級市場的估值而變化。2015,二級市場非常火爆,大家都看好。我看到國內很多風險投資人的期限可能會縮短到只有“1 ^ 2”。
“1 2”代表什麽?VC投資剛壹年,我就要開始考慮退出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中國和美國的VC時長會有這麽大的差異?這背後的原因是中美LP的構成不同。
美國基金的LP主要來自保險基金和退休基金。
保險資金和退休資金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投資時間很長。他們的邏輯是按代活,就是我們這壹代留著上壹代,下壹代留著我們的,所以他們可以給VC提供這個所謂的“長錢”。
美國LP的另壹個主要類別是大學捐贈基金。
要知道,美國最好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而私立大學最重要的財政收入,除了學費,就是捐款。壹些大學近四分之壹的捐款投入到VC分配的基金中。
比如耶魯大學的基金會,1985開始做風險投資。30年來,其年均投資回報率超過14%,比巴菲特還厲害。投資期限很長,壹般超過65,438+00年。
所以美國只有10%的LP是個人投資者,90%是長期機構投資者。
相比之下,我們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中國50%以上的有限合夥人是個人投資者。想象壹下,妳讓壹個個人投資者投資3000萬或者5000萬在壹個基金裏,然後壹次性鎖定10年甚至12年。這個很難,導致國內VC的持續時間比較短。
所以相對來說,國內的風險投資人更傾向於投資後期的項目,也就是相對成熟的項目;國外的風險投資家,因為他們有“10 2”的存續期,所以可以投資那些非常早期的項目,讓妳不斷摸索和試錯。
所以,如果妳是初創企業,妳要充分衡量妳的項目成熟度。如果妳的項目很早期,那麽國內的風險投資人不壹定願意投妳。建議妳關註國外的風險投資。
本土VC和國外VC的第二個重要區別是,本土有限合夥人會積極參與公司的管理。
在美國,LP和GP的分工非常明確。有句話叫“付錢的人不幹活,幹活的人不付錢”。也就是說,LP出錢,他不能幹涉基金的運作;GP工作,所以他最多只能投1%,剩下的由LP出。
但是在中國,就不壹樣了。很多LP都是個人投資者,會積極介入GP的運作。LP是投資方。他們不僅有財力,還得介入項目篩選、投資乃至投後管理。
另壹方面,我們的GP不僅要選項目、看項目,還要應對LP的介入,這是國內創投非常特殊的地方——LP的GP。
比如中國很多LP會要求加入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有的LP甚至要求壹票否決,這在美國是不允許的。
比如溫州第壹家民間PE機構東海創投,成立了最高決策委員會,叫聯合委員會,這個聯合委員會的主席就是壹個LP。
這個基金剛成立的時候,還挺漂亮的。然而僅僅壹年後,東海創投就退出了創投行業。為什麽?就是因為LP過多的幹涉了基金的運作,壹直懷疑GP提供的項目沒有說服力,沒有吸引力。至於GP,也覺得LP幹擾太大,所以基金很快就消失了。
相對來說,我們國內的VC更喜歡投資那種。說的好聽點,叫“消費升級”,其實就是壹個吃喝玩樂的行業。
這是有數據支持的——2065 438+07年6月到2018年6月,服務業是我們國家投資最多的行業,有2700多起。什麽樣的服務行業?
其實就是送貨、美甲、修飾、美容等創業項目。背後是文化、娛樂、傳媒行業,也有近2000個創業項目。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本土VC的投資偏好是怎樣的。
這意味著,作為企業的創始人,妳也要正確判斷自己的產品品類和行業性質。
妳要搞清楚,妳要去戰鬥的戰場是更硬核的前沿技術創新,還是相對軟性的商業模式創新?
這也決定了妳選擇風險投資的路徑。
找到合適的風險投資,至少意味著妳有了壹個好的起點,遊戲才能繼續下去。
策略
好了,當妳了解了VC的特點,妳再決定是找本土VC還是找外資VC。最後妳拿到壹張VC的$ Term單,妳會發現這張投資單裏面有很多條款。那麽,妳怎麽和VC談判呢?
在與風險投資合作的過程中,策略包括兩個部分,壹個是妳簽署框架協議時的談判策略,壹個是管理策略——協議簽署後,妳和風險投資就開始“活”了。妳們是如何壹起處理和處理各種管理問題的?
我之前說過,在這個框架協議裏,最重要的是兩個權利,壹個是財權,壹個是行政權。
壹般來說,框架協議中的很多條款都是格式條款。比如VC壹般要求優先股股東的權利,也就是說它可以不負責妳企業的日常經營,但是在重大決策的時候必須有話語權。
還有,VC壹般會分階段註資。比如壹個項目需要10萬元,它絕不會壹開始就全部給妳。它會先給妳10萬,這叫A輪投資,給妳定壹個階段性目標。在妳實現之後,它會給妳第二輪、第三輪的後續投資。
還有,VC會在協議中設置“反稀釋條款”。當妳吸收下壹輪投資時,投資人有優先權保證自己的股份不會被稀釋。
類似這樣的條款,其實是VC對自己的保護。這些條款基本都是標準條款。作為壹名企業家,在這些條款上幾乎沒有商量的余地。
銷售權
當妳和壹個外國VC簽約時,妳經常會不小心放棄銷售權。銷售權是什麽意思?上面說的是,當妳的VC決定出售妳的業務時,只要妳簽了出售權,即使妳不同意,他也有權利出售妳的業務。
第二個要註意的條款是對賭協議,在國外叫股份回購協議。什麽是對賭協議?意思是創業者和VC談不到公司估值的時候,比如我給我的公司估值壹個億,但是VC給我的公司估值只有五千萬,差距很大。既然估值談不攏,我們賭壹把,好嗎?
怎麽賭?
然後我們會對企業的業績或者企業某壹階段的發展目標進行約定。如果我實現了這個約定的目標,VC會繼續投資我;如果我沒意識到,那我就回購妳的股份。
這相當於VC給自己安排了退路和退出機制。
相關問答:風險投資是什麽意思?風險投資壹般指風險投資,主要是壹種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並獲得公司股份的融資方式。風險投資之所以被稱為風險投資,是因為風險投資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給投資及其回報帶來很大的風險。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VC)是風險投資的簡稱,是指由專業金融家投資於新興的、快速發展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的壹種股權資本。從投資行為來看,風險投資是將資本投入到具有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發領域,旨在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產業化,以獲取高額資本收益的投資過程。從運作模式來看,它是指在專業人才的管理下,由投資中介機構將風險投資於具有特殊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也是協調風險投資家、技術專家和投資者之間關系,享受收益、承擔風險的投資模式。風險投資在中國的興起,源於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的出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地吸引了在國外學習的中國學生回國發展業務。壹個高科技項目,壹個小型創業團隊,壹筆小額啟動資金。這是絕大多數海歸剛創業時的情況。不要說百度、搜狐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就是UT斯達康這樣的通信公司。創業之初,他們只是三兩個人,七八把槍。只是由於風險投資基金的不斷融資,這些公司才最終從壹大批同類公司中脫穎而出。創業投資海歸創業投資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規模與日俱增。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超過40家,總市值超過300億美元。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大多數高管都有海外留學背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正在推動新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發展,創造了企業在中國發展和海外融資的新模式。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已經突破了互聯網和高科技公司的範疇。許多行業和領域的公司正在登陸納斯達克。對此,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徐光勛指出,“這些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他們帶來的中國理念也被國際市場所接受,這對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壹件好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大部分高管都有海外留學背景。”其中有亞信科技創始人、百度董事長兼CEO田溯寧,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Kongzhong.com總裁楊寧,北極光的鄧峰,WebEx創始人朱民,和如家創始人沈南鵬,Ctrip.com董事長梁建章,北京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徐小平,展訊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吳平等眾多成功帶領企業登陸華爾街的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