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睿
編輯郝
智能汽車從“眼睛”開始。
人腦中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靠眼睛獲得的,甚至有人直言沒有眼睛就沒有人類文明。但對於誕生百年的汽車來說,雷達就是他們的眼睛。
2020年,雖然汽車行業受到疫情影響,但是汽車雷達方面的融資還是相當熱鬧的。據億歐汽車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外已有8家企業獲得融資,其中大部分為早期創新型企業。當全球汽車市場受到沖擊和影響時,壹些新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目前,中國汽車雷達市場正在進入野蠻生長期。在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新主機
1935年,世界上第壹個實用雷達“本地鏈”問世。
隨後,二戰的爆發加速了雷達從地面和艦船向飛機的遷移。1941年,蘇聯首次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1944年,馬可尼成功設計並生產了地毯式雷達幹擾系統,大量裝備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群。
在完成從艦艇到飛機的遷移後,汽車成為了雷達的下壹個“宿主”。
為了降低交通事故率,德國科技部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汽車雷達應用R&D項目。1974年,德國廣播電視公司Telephon研制出第壹臺車載35GHz距離預警雷達(DWR),這是首次嘗試打開該雷達的車載應用。35GHz技術的研發實現了汽車雷達在汽車前格柵的集成。
80年代末,豐田等日系車企率先將雷達引入高端車型,歐美車企緊隨其後。
1992期間,美國有超過4000輛汽車安裝了伊頓-沃拉德公司量產的碰撞預警系統(CWS),在累計9億公裏的行駛裏程中,每公裏事故數下降了50%。在1995中,休斯微波公司推出了24GHz車輛側檢測和警告系統,以幫助駕駛員評估變更車道的可能性。
早期,汽車雷達還是豪華車的專屬。
奔馳推出了與眾不同的控制系統,但應用數量很少,從S級向其他級別擴展的速度也很慢。奔馳後續的增強型距離控制系統(DISTRONIC?PLUS)的應用進行了改進,包含制動輔助系統和預防性安全制動系統兩個功能,並具有L1駕駛輔助功能的雛形。
如今,汽車已經成為雷達的重要“宿主”,在提高安全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有的雷達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汽車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的發展。
“三駕馬車”
為了讓汽車有更亮的“眼睛”,雷達行業開始了新的探索。
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逐漸形成汽車雷達中的“三駕馬車”,推動了汽車駕駛輔助功能的發展。
超聲波雷達又稱倒車雷達,是倒車時的安全輔助裝置。可以通過蜂鳴器、聲音或顯示器提醒駕駛員車後障礙物,消除倒車時駕駛員的視野死角,保證倒車安全。
毫米波雷達是ADAS高級駕駛輔助功能的核心,主要分為24GHz和77GHz。24GHz雷達探測距離為中近程,用於實現BSD、LCA等功能,77GHz遠程雷達用於實現ACC、AEB等功能。
激光雷達是全自動駕駛的基石。激光雷達使用激光脈沖達到厘米級的探測精度,以非常高的速度收集距離數據並生成“點雲”,這是自動駕駛汽車雷達的未來方向。
“三駕馬車”在原理、功能、應用等多個維度各有優勢,共同構成了不同比例的“汽車之眼”,背靠巨大的市場空間。
全球車企對自動駕駛的追捧,共同開辟了汽車雷達廣闊市場的藍海。根據報告?然後呢。據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汽車雷達市場規模約為3100萬美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193100萬美元。
自動駕駛有三個關鍵系統: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
通過三個系統的協同運作,可以實現自動駕駛。其中,感知層是車輛感知環境的關鍵,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由車載雷達和攝像頭組成。自動駕駛級別越高,對感知層的硬件要求就越高,汽車雷達的組裝量也“水漲船高”。
比如業內對L2自動駕駛雷達配置的主流看法是:8部超聲波雷達配5部毫米波雷達(1遠程+4近程)。超聲波雷達價格比較低,8個超聲波雷達對應幾百元。毫米波雷達的單價在千元級別,5個毫米波雷達對應幾千元。
如果壹輛車配備了L2自動駕駛功能,光是雷達硬件成本就能達到幾千元,更何況是配備了昂貴激光雷達的高級自動駕駛車輛。
巨人被籠罩著
中國汽車雷達市場正在進入野蠻生長期。
根據左思的研究數據,2018年,中國乘用車毫米波雷達出貨量約為358萬部,同比增長54%。雷達出貨量激增的背後是中國新車ADAS滲透率的提升。汽車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11年底,中國在售車輛ADAS配置滲透率超過25%。
然而,中國龐大的汽車雷達市場被國際Tier1牢牢控制。
根據動物園的生產和研究數據,2065,438+09,65,438+0年6月,威寧格、大陸、海拉、安普福和法雷奧占據了中國乘用車近程毫米波雷達市場的96.4%,博世、大陸、電裝和安普福占據了中國乘用車遠程毫米波雷達市場的95.7%。
面對巨頭的壓力,中國自主雷達廠商生存艱難。
業內人士表示,自主廠商在超聲波雷達領域不存在技術瓶頸,與國際Tier1的主要差距在於傳感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毫米波雷達技術含量較高,自主廠商在24GHz雷達領域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全面進入77GHz的市場拐點已經到來。但由於發展門檻、知識產權、材料技術等原因,自主廠商推廣77GHz毫米波雷達難度很大,車企也很難放棄國際Tier1穩定可靠的元器件,轉投自主廠商的“懷抱”。
壹位業內人士向億歐透露,“國內毫米波雷達初創企業各有特色,但很少具備全棧能力,能夠實現從R&D到生產再到落地的全覆蓋”。
在激光雷達方面,位於加州矽谷的威力登在測距精度、抗幹擾、時間同步和穩定性方面仍然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威力登已通過現代Mobius、Veoneer等汽車Tier1企業進入汽車企業前裝市場。
汽車智能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國內外汽車雷達廠商勢必攜手爭奪同壹個市場,中國自主廠商將正面作戰。
馬路是中國制造的?
中國和汽車雷達制造商並非沒有機會。
"汽車雷達是壹個敏感部件,國產化是大勢所趨."壹位業內人士告訴億歐汽車,就像其他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壹樣,中國最終會有自己的雷達廠商,與國際Tier1競爭。
雖然在中國市場,主流車企和專用無人車公司大多采用威力登產品,但沃賽科技等國內廠商已經進入部分自動駕駛公司的供應體系。以百度Apollo為例,它大量使用了威力登產品。“目前50%的激光雷達來自沃賽科技。”壹位百度技術高管透露。
近年來,國內汽車雷達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壹位業內人士向億歐透露,國內僅毫米波雷達領域的初創企業就有二三十家左右;在激光雷達領域,中國也湧現出了何塞科技、速騰聚創等玩家。
超聲波雷達技術比較成熟,成本也比較低,自主廠商在這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據悉,新三板上市公司奧迪超聲波雷達的全球市場份額壹度達到9%。目前公司主要提供APA超聲波傳感器,UPA超聲波傳感器,倒車雷達傳感器。
在國產汽車雷達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也在政策層面給予了重要支持。
2065438+2007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發布的《汽車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突破汽車傳感器等先進汽車電子產業鏈短板;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供應商;重點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重點支持傳感器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智能網聯汽車的推廣也為自主廠商提供了成長空間。
2020年3月,工信部等部委在《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指出,2030年,DA及以上智能駕駛系統將成為新車標配,車聯網率接近100%,HA/FA自動駕駛新車組裝率達到10%。
對於獨立雷達制造商來說,十年的窗口期將是壹場史詩般的鬥爭。
汽車零部件關系到生命安全,需要滿足車輛法規的高要求。相對於國際Tier1,國內初創團隊在探索車標產品的道路上還需要努力。
億歐汽車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汽車零部件國產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汽車雷達在存量市場仍有增長空間。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留給自主雷達廠商的窗口越來越小,變得越來越重要。
目前,能否“上車”將成為自主雷達廠商最大的門檻。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