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請就戊戌變法這壹歷史事件發言,內容不限。

請就戊戌變法這壹歷史事件發言,內容不限。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變法,是清朝光緒年間(1898)在中國發生的壹場政治改革運動。這壹次維新主張光緒皇帝親自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和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簡單來說:

1.光緒皇帝和幾個士子的激進變革,得罪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整個上層社會,科舉的廢除阻擋了壹部分知識分子的升遷。另壹方面,日本正在穩步改革

2.戊戌變法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是外國人破壞的,日本的改革是外國人支持的。

以上兩個原因,第壹個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來仔細說說我的理由:

至於有些人說失敗是由於“主觀上,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有軟弱和妥協。客觀地說,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受阻。”這是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日本和清朝的主客觀因素也有這個問題。日本封建反動勢力的抵抗甚至比中國還要強大。比如日本維新後,九州封建勢力對新政權發動武裝進攻。

1895甲午戰爭失敗後,由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武德的改革運動是被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中國進步的克星。但事實並非如此。老佛爺如何能對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無動於衷?據費行健《慈禧太後傳》記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就對光緒皇帝說:“變法是壹種野心。同治初年,曾國藩應邀留學,子女被送去造船、造機器,以求富強。”“能富強就自己幹,我內部不搞。”光緒皇帝壹直害怕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在真情流露,情緒低落的時候,在幾個文人的簇擁下,大膽行動,希望在壹周內完成千年的任務。欲速則不達,卻適得其反,得罪了壹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倡導的激進變革,對整個社會結構造成了強烈的震動,使現有社會中許多有利益的社會團體和政治勢力感到了威脅。戊戌變法期間,有110多條詔令,令人目不暇接。當地官員怨聲載道。光緒皇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科舉制度的廢八股改革,也引起了壹大群士人的普遍恐慌。

幾個文人的所作所為會導致清朝的覆滅,慈禧太後不得不出來穩定政局,吞下“血腥政變”的惡果。在對待戊戌變法的問題上,慈禧太後功過參半。如果慈禧太後當時真的要像武則天壹樣有野心,為什麽慈禧太後後來沒有當上皇帝?由於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醜得不能再醜了。

慈禧太後支持改革,她親自領導的這項新政證明了這壹點。“由於國內外積弊很深,我們不得不根據時代做出努力進行整頓。還有流氓,偷法,在攪亂。該行業已受到嚴厲懲罰,以遏制交叉流動。凡是政治上關系國計民生的,新老都要實行第二次,絕不能因噎廢食。”但在這樣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並不具備壹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識和素養。她沒有主動吸收新知識,所以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比如認為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和馬拉(但這不能完全是她的錯,那個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這樣)。她的無知影響了她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由於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限制,她對形勢的嚴峻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統籌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調整政策。新政實施後,仍然犯了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的輕率錯誤。日本的改革用了20年才完成,慈禧太後用了8年。因為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權力分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護路運動。這裏強調壹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腐敗,而是因為自身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差不多。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來看。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年的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殖民征服的高潮還沒有開始。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對象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中國。此外,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改革派本身更註重外交鬥爭的策略,極力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 *和戊戌變法到了19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基本瓜分了世界。中國成為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壹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從未希望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運動十分不利。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世界的資源有限。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評價他們的侵略是好是壞並不重要。西方大力支持日本改革,對清末戊戌變法采取破壞行動,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只沈睡的獅子永遠不要醒來。因此,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壓制是從東西方的第壹次碰撞開始的,西方壓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繼續。西方對中國的打壓,與中國姓馮、姓子、姓社無關。而日本國土面積小,無論怎麽發展都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威脅,這也是為什麽明治維新以來西方壹直得到西方的支持,有壹個強大的日本控制著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

1840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接連不斷的外患內憂使清政府和壹批知識分子逐漸醒悟到需要變革以壯大自己。鹹豐、同治年間,清政府開始進行洋務運動,希望“師夷長技以自強”,提高生產技術。各地引進外國新技術,辦礦辦廠,修建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員;軍事上,還建立了遠東最大的北洋海軍。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單靠經濟洋務運動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落後。然後出現了壹種聲音,要求政治改革,要求從更基礎的層面改革,包括政治體制。

科舉考生聯名上書皇帝

改革運動始於1895北京的壹次公交車請願。當時人們聚集在北京的十八省參加科舉考試,得到了中國在《馬關條約》中割去臺灣省和遼東,向日本賠款兩萬兩千的消息。壹時間,人群激動起來。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上皇百萬字書》,提出拒絕和平、遷都變法的主張,得到千余人聯署。五月二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數千市民,聚集在都察院前,要求代奏。因外省舉人乘禦車進京,故該事件又被稱為公車上書。公交車上的寫作雖然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的實質性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市民問政的氛圍,進而催生了各種討論組。其中以康、梁發起的頑固派勢力最大,壹度得到皇帝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官的支持。

改革開始了

1897年底,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誌帝國傳教士遇害。德國乘機占領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占領旅順大連,法國占領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占領山東威海,要求擴張九龍新界。烈顯意圖瓜分剛剛被日本打敗的中華民國,在朝鮮再次敲響警鐘。

雖然光緒皇帝在1887年十七歲名義上是親政府的,但實權還是在慈禧太後手裏。面對肢解的危險,1898年(戊戌變法那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改革國事。11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聖旨》,表明了改變制度的決心,這也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調他為張靜行走,擔任變法的智囊。後來,譚嗣同、楊銳、徐琳、劉光第等人被用來輔助變法。

新政的內容主要包括:消除冗員,廢除八股,開辦學校,訓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其最終目標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了康有為本人關於日本變法和俄國彼得變法的著作,以及提摩西·理查德翻譯的《太西新史》等關於各國改革的書籍。變法的時候我就想推薦,以至於特別把模式當做明治維新的改革。

1898年政變

從壹開始,新政就遭到了原部長們的抵制。尤其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領袖。16年9月,光緒皇帝召見指揮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試後升任侍郎。另壹方面,直隸總督榮祿出征英俄,力勸袁速回天津。據袁世凱日記記載,譚嗣同後來在18年9月的夜晚,到袁世凱的住處拜訪,透露皇帝希望袁世凱能起兵勤政,以殺榮祿,包圍慈禧太後居住的頤和園。兩天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向榮祿報告了譚嗣同的計劃。19年9月,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她來朝,宣布戒嚴,停火車。也就是說,光緒皇帝被下獄,新政被廢除,維新派被搜刮。那是壹場1898年的政變,僅僅結束了103天的改革。維新派中,康有為離京早,梁啟超逃往日本大使館。被逮捕的還有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和康,他們被稱為“戊戌六君子”。9月28日在食品市場有6人被斬首。許誌靜被判無期徒刑;張發配新疆。所有的新政策,除了史靜大學堂,都被廢除了。

政治改革的影響

近年來,壹些歷史學家認為,改革運動從壹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希望。除了光緒皇帝缺乏推行改革的權力和威望外,維新派(尤其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略了解,也註定了失敗。

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四年)至今已有百年。壹百年前,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會。當時清朝封建統治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逐漸加深。正是在這空前嚴峻的民族危機時刻,發生了壹場呼喚愛國和力量的改革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壹場偉大的愛國救亡運動。19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轉變為帝國主義階段,對中國的侵略也從主要是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東方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參與了列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遠東地區的殖民掠奪。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和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而告終。消息傳到北京,眾怒。2008年5月2日,康有為等人聯合外省1300余人在北京考試,聯名上書。康有為等人在書中首先指出:停止媾和,拒絕出國,保護領土,延長國家壽命。堅決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絕簽訂和約、遷都抗戰、加強變法三點建議。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俄國還租借了旅順和大連。列強用武力威脅或攫取瓜分中國的危機迫在眉睫。為此,康有為從上海趕到北京,第五次上書光緒皇帝,痛陳中國被瓜分的危險處境,提出“采法、俄、日定國”、“只聚大集團求變法”、“讓疆臣改策”的策略。與此同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在京、津、滬、粵、湘等地組織社團,興辦學校,創辦報刊,著書立說,宣傳變法主張。壹場改革求生的愛國運動在中國大地上風生水起。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據不完全統計,從1895年到1897年,維新派在中國創辦了33個學會,17所學校,9份報紙,2個書店,到1898年增加到300多個(所),廣泛宣傳維新思想。改革派的活動激起了封建頑固派的仇恨和恐慌。他們抨擊維新派的變法維新,是破壞祖法,背離法律。對此,改革派和頑固派展開了大辯論。爭論的焦點是:第壹,“要不要改革?”維新派以進化論批判頑固派“天不變,道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康有為利用中國傳統儒家經典中的“變之意”作為他改革論點的基礎。在他看來,“變化的意義”反映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的發展規律,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強,舊事物舊;新的是新鮮的,舊的是腐爛的;新的是活的,舊的是板的;新的通達,舊的停滯,事情合理。”梁啟超說:“變也變,同也變。改變的人,改變的權利,可以保護國家,保護物種,保護教育。反之,“變而不變者,變之權必讓人,縛之而沖”(註:梁啟超《改革總論》。)。嚴復指出:“世界上的道理是最清楚的,形勢是必然的。比如中國今天不改法,就死定了。”連光緒皇帝都意識到“不改革不足以生存”。第二,“要不要實行君主立憲制?”改良派用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批判了“君權神授”的封建專制思想。指出國家是“人民的公產,諸侯只是整個國家的公仆”,人民是“天下之神”(註:戊戌變法卷三。),進而闡明了改變君主專制的合理性,為改良派推行民權、開放議會、實現君主立憲提供了理論依據。康有為還在《大同書》中提出了個人自由、平等、獨立、個人權力、個性解放等民主理論,並賦予其維新運動的偉大理想。第三,“要不要改變封建教育制度?維新派從資產階級教育的觀點出發,批判科舉制度“禁錮人心”。指出八股實際上是壹種牢籠之術,把士人的思想控制得死死的,造成了千軍萬馬和諧的局面。認為要培養人的智慧,首先應該廢除八股招賢納士,興辦各種學校,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光緒皇帝說:“西方人都是有用之學,而我中國都是無用之學。”(註:康南海編年史。於是,他下了壹道聖旨:“從下壹科開始,考鄉會和生子生子,用四書者,皆試議。”(註:詔令保存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經過壹場大辯論,維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猶如把壹塊巨石扔進壹潭死水,讓知識分子大開眼界,活躍起來,形成了近代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變法是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猛烈沖擊,開啟了近代中國的政治改革。19年底,古老的中國在封建社會裏蹣跚了兩千多年。到了清朝末年,封建制度已經奄奄壹息。維新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進步知識分子的要求,提出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變革,改造封建制度,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改革派主張:在政治上效仿外國君主立憲制,成立議會。康有為在《致光緒皇帝第四書》中提出“要設壹宅,溝通感情”。鑒於頑固派勢力強大,改為“宮中開制局”的主張。無論是建立議會還是制度局,康有為都認為“在沒有確定三權的情況下,今天制定新法是不可行的”(註:《日本政治變革考》卷壹。)。經濟上,改良派主張富國、養民、發展資本主義。康有為在第二本中提出了“富國”、“養民”、“教民”的具體措施。其中“富國”的方法包括“鈔法、鐵路、機器、船、采礦、鑄銀、郵政”;“養民”的方法有種田、勸工、惠商、照顧農民;“教民”的方法主要是興辦學校,教化民眾。以達到“國不患貧,民不要”(註:《康有為政論集》)。)的目的。

戊戌變法體現了維新派的思想。比如光緒皇帝下令振興商業、農耕、工業,獎勵工業革新,開礦築路,組織郵政,廢漕運,削厘金,以保護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時還廢除八股招賢納士,廢除淫祠改為書院,興學辦報,以開風氣,培養新人才。戊戌變法在黑暗的中國封建社會點燃了改革、愛國、民主的火炬,號召壹代又壹代有誌之士投身於救國救民的真理。

作者:鮑

中國的憲法移植運動起源於戊戌變法,文化抵抗從此揭開了“民族主義”的大旗,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五、六月間提交的《日本維新制度考》中,闡述了他的變法主張:買船裝械,可謂變,不可謂不變;設立郵局,開礦,可謂壹種變革,而非政治變革;改變選舉的官方制度可以被描述為政治變革,但不是政治改革;日本改了憲法,所有的改革也是如此。在康看來,只有制定憲法,治理民選之家,才能考慮政治改革,這才能“俘獲臣子之心”。人民不會疏遠朝廷,而是會盡力使政府以合法的方式行事,使國家長治久安。

康有為認為,變法的最終結果是激烈的,但變革的過程必須是緩慢而平和的。中國必須經過壹個君主立憲的過渡時期,才能實現全民所知的“和平世界”。康在《日本改革考論》中提出“應朝之改革,而觀日之,無不可”。康也明白“興天下”的君主立憲和“據亂世”的君主專制是有根本區別的,所以他必須做壹些解釋和準備:因為憲法,為了全國人民,為了人民的福利,全國的官員都是文官,但古今之事不同,官員也往往不同,這就和中國過去的專制政權不同。

顯然,憲政有壹種與專制截然不同的精神和文化。此時,康有為遇到了壹個難題:中國沒有憲政的實踐,但有憲政的精神嗎?如果有,為什麽不能產生憲政?如果不是,是不是意味著文化也完全西化了?康壹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主張,就要冒很大的風險,推翻千年的固定知識,重新詮釋儒學;如果什麽都不提倡,就會傷害民族自尊心,等於宣布“文化自殺”,從根本上動搖儒家思想作為清政府的根基。這不僅是皇帝的不同意,也是官方的不同意,必將引起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反感,最終可能導致康本人的天下* * *懲罰。兩害相權取其輕,他選擇了第壹種方式:西方國家實現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合壹的民主政府,但這種理論在中國已經存在。中國在實行民主方面落後於西方,不是因為孔子的理論有缺陷,而是因為他的許多弟子誤解了他。這是康《新學偽經考證》(1891)和《孔子變法考證》(1896)要說明的問題。

康有為不僅認為儒家有憲政論(如考孔子變法說堯舜民主人道),而且在操作層面上深入到“階段論”。他在《論語註疏》中寫道:“春秋之義,亂世之理,平世之理”,每壹代都有自己相應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適合亂世,君主立憲適合平世,而* * *和制度適合平世。當人類從較低的社會層次發展到較高的社會層次時,政府的形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孔子在《論語》中說“天下有道,禮樂從帝而征服。”傳統的理解是醫生管不了政府,人民不討論政治。康批評說,這個普通的“不”字是誤栽的,誤栽的人並不知道孔子的真諦,所以必須刪掉。康在評論孟子“民為貴”時,有雲:此孟子建立民主制度,太平法也...正義屬於民主,如英國和法律總統...接近大同世界。經過這樣的解釋,儒家已經有了君主立憲和民主憲政的思想,並且清楚地表明了兩者的變化和漸進過程。康有為主張設制局定憲,自稱孔子為素王。孔子也主張變法,這為他的憲政改革奠定了經典基礎。這樣,通過對儒學本土資源的重新挖掘,憲政理論可以自給自足,移植西方憲政而不同時引入西學。難怪梁啟超稱康有為為“儒學的馬丁路德”。

康有為提出改革儒學,以儒學為國教,也有直接抵制基督教文化的動機。康認為“葉教事魂界,其圓滿不及佛,其準備不及孔子”。他認為雖然儒釋道和基督教講的道理基本相同,但基督教是最不盡如人意的。他認為儒家思想優於世界上任何其他理論,在理論上適合全人類,是當前形勢下唯壹適合中國的宗教。為了保存帝國,中國的法律、行政和經濟制度必須按照西方模式改變;但如果我們放棄儒家思想,試圖西化整個道德生活,那將是文化自殺。因此,康在《孔子變法》壹書中所采取的立場,可以說是壹種“文化民族主義”。

綜上所述,康有為認為戊戌變法的直接目標是開議會,制定憲法,搞君主立憲制,以儒家思想為解釋後的指導思想,而不是以引進基督教西學為依據。雖然康有為對儒家經典的“重釋”引起了不少非議,但光緒皇帝的想法除了沒有明確承諾建國,任命康有為為整個改革的“總設計師”之外,大部分都被接受了。因此,可以說康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變法時期“憲政移植,文化抵抗”的風格。我認為,康有為和戊戌變法對二十世紀中國憲政的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康有為的壹切努力,在我看來,都是為中國的憲法移植尋求壹個能被國人認可的法律依據。這個基礎根植於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但不能從根本上逆世界潮流而動。於是,出現了對儒家經典的重新解讀,但康的用心良苦加劇了文化認同的危機,使他的“合法性基礎”始終處於邊緣:傳統權力集團和士大夫階層痛斥康“外表無趣,內心無趣”;革命派和西學派對康並不買賬,認為他是壹個極端保守的頑固分子。對此,費正清指出:“康為了彌補漏洞,往往不得不違背公認的解釋,而引申經文,為儒家思想註入平等、自由、* *和憲法正義。他的方法是真誠地將中國的道德遺產現代化以保護它,並使清廷的思想基礎及時挽救它的危險。如果康遵循家法,他不過是又壹個可敬的公羊家,與他所作所為完全不同。”雖然不客氣,但後繼者發現康認為無法繞過的問題,幾乎走上了同壹條路:憲政移植,文化反抗。前者是西化和現代化,後者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最終,中國移植了憲政之體,拒絕了憲政之魂。

其次,康有為主張漸進式改革,認為中國的君主立憲制是實現真正民主憲政的必要過渡階段,急功近利的革命只能導致歷史的循環。“自戊戌變法以來,他主張君主立憲制;從1911年開始,他就主張“虛君* * *和”。康認為,虛君可以置身於政治競爭之外,是國家統壹和穩定的象征,既符合傳統民情,又為憲政建設提供了壹個和平的環境。當時孫中山先生提出了革命的憲政和“民治”。兩者的區別不在於目標,而在於和平與暴力的手段。但越往後看,孫中山先生的做法就越清晰:他不得不承認,民治憲政只能是漸進的,不能“壹蹴而就”,於是就有了“憲政三段論”,在20年的政治訓練期內,人民根本沒有權利。皇帝被趕走了,卻迎來了無數的“皇帝”。軍閥混戰,國家不太平,人民貧困,更談不上人權、民主、憲政。可惜的是,本世紀憲政的遭遇被段方和康有為指出,戊戌變法的思想本來可以直接避免這種情況(如果辛亥革命後實行君主立憲,完全沒有阻力)。接班人的實際操作者是暗中穿越康的陳倉,但他為表面形式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再次,康有為“漸進主義”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民智未被開發”,這是康最初倡導君主立憲、開明專制的緣起。康認為,中國人民經歷了幾千年的專制統治,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欲望獲得政治權力。因此,在他們有資格使用政治權力之前就給他們政治權力是愚蠢的。最保險的辦法是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為重大變化做準備。康認為,適合“太平時代”的民主尚未到來,貿然進入會適得其反:傳播民權平等自由之風是必然的,是符合正義和民心的...將來,它將在世界各地實施...等待是必要的,但也是可能的...他吃了革命的藥,中國就要亡了。民國成立後的情況證實了康對變法不成熟的諸多憂慮。他說,“所謂的民權活動家,不過是在暴徒的幫助下,不計後果,不計後果而已。所謂平起平坐,紀綱壹掃而空,禮儀被棄。所謂自由,沈湎於敗,掃恥,滅義,欲窮。”

孫中山先生原本主張激進革命,民國成立後宣稱人人平等、自由、享有天賦人權。但他很快發現,正如康有為所說,中國人民其實還是需要引導,才能走上民主憲政。於是,他提出了“政治訓練”論——憲法保姆論,把希望寄托在“先知”的精英身上。同時,胡適、蔡元培、丁文江等大學者也呼籲“好政府”。就這樣,某某主義與儒家文化的巧妙結合,讓中國人民實現了千百年來在道德和智慧上毋庸置疑的“好政府”。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以“民智不開”為基礎,主張君主立憲的開明專制,以皇權教育人民,實現憲法權利排在第二位,康的思想自然受到批判。但那些譴責康後來上臺,走他老路的人,只省略了壹個“皇帝”。這種“巧合”是必然的:憲政是從西方搬來的,但頭腦還是中國的。其源頭是儒家的人性哲學:壹等“聖人性”本善,不需要教化;“中國人的本性”和“戰鬥的本性”需要教育和改造,才能轉化為假貨,才能完善。聖賢、君主、官員自然“接受天意,以成公民之本性為己任”。呼喚救世主,呼喚好政府,不就是“內聖外王”、“養氣平天下”的政治產物嗎?

中國之所以不能自己建立憲政,移植不成功,可以從康有為的“變法”命題中看出:以“民智未開”來主張中央集權的訓導和教育,看似合理,實則是壹個危害很深的偽命題。第壹,“民智不開放”並不構成政府幹預的正當理由,因為政府本身也有類似的問題。本質上,政府不是超越個人的實體,不是全知全能的。它也是由特定的個人組成的,而這些個人往往是“為官之智未開”的。至少在中國憲法之前,不會有壹批憲法素養很好的官員來示範和教育民眾,因為官民只是在壹個憲法的環境裏。其次,“人民不做自己的事”絕不是“政府代其行事”的充分條件。在憲法生活中,公民有權利,他們可以行使或棄權,但未經授權,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泡沫。通過開明專制實行人民憲政構成了手段和目的的悖論。第三,民眾沒有實施憲法的積極性和能力,或者壹旦開啟憲政,就會導致民眾感情混亂、自由濫用、放縱等現象,這往往不是“民智未開”,而是憲政制度本身尚未產生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是實施憲法初期的必然現象,而政府壹旦熱衷於幹預,就有可能回到專制國家。最後,先管教後教化的政策,必然會把權力用到極致,把人民當成可以隨意揉搓的實驗品。其必然結局是“政客打著人民的旗號與人民為敵,官員以公益的名義中飽私囊”。“權力容易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二十世紀的經驗為這壹真理提供了太多的例子。

  • 上一篇:強力雙面膠價格由廠家推薦。
  • 下一篇:請問巴陵石化和嶽陽石化是同壹家公司嗎?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