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神州大地煥然壹新,石化工業生機勃勃。為了用好1億噸石油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黨中央、國務院於2月1983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對我國重要的煉油、石化、化纖企業實行集中領導、統籌規劃、統壹管理。同年7月12日,由全國3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組建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中國石油化工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石化公司成立後,以“改革、發展、振興”為己任,發揮集團化、團結化優勢,開拓進取。壹方面,廣泛籌集資金,組織重點項目。到“七五”末,大慶、齊魯、揚子、上海30萬噸乙烯項目和鎮海、烏魯木齊、寧夏大化肥項目全部建成投產,洛陽、廣州、鎮海煉油項目和上海石化二期工程相繼建成投產。振興石化工業的“首戰”首戰告捷。原油加工能力由9588萬噸擴大到1.24萬噸,乙烯產能由59.5萬噸擴大到1.82萬噸,使石化工業上了壹個新臺階。同時,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裝置等達標活動,成功開發重油催化裂化、溫和加氫裂化和催化裂化等煉油技術,乙烯裂解爐技術,重要設備和“三劑”國產化取得突破。另壹方面,我們要進壹步改革,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集中統壹管理的基礎上,從人、財、產、供、銷等方面賦予企業自主權,調動其積極性,增強其活力。堅持和發揚優良傳統,抓好基層建設,建立和落實經濟責任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夯實企業管理基礎,保持生產建設穩定發展。到1990,石化總公司圓滿完成了國務院批準的“329”承包任務(即從1985到1990,總投資300億元,總產出900億元,當年利稅200億元),為國家財政提供了積累。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後,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有企業改革確立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石化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圍繞做好市場關,中國石化實施“兩個根本性轉變”,進壹步深化改革,從嚴治國,加快支柱產業建設。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實行集團化、國際化、多元化和股份制經營,進壹步完善兩級法人制度,擴大企業自主權,推動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上海、鎮海、燕山、齊魯、揚子等企業。進行整體或局部重組,在國內外發行股票,籌集資金,轉換機制,促進發展。同時,加大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實施減員增效和下崗分流。在重點項目建設上,集中力量組織了振興石化工業的“第二次戰役”,建成了安慶腈綸、福建煉油、廖化二期、茂名乙烯、九江化肥等壹批深加工、儲運設施;推廣燕山乙烯、鎮海煉油經驗,完成揚子、上海、齊魯、大慶乙烯改造,走出壹條消除“瓶頸”、註重內涵發展之路。進入市場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進口原油加工,推進產銷壹體化,大力開發新產品,創造條件促進企業進入市場。在科技發展中,我們要進壹步加大科研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組織“壹條龍”科技攻關,對內揚長避短,對外取長補短,極大地推動了科技進步。到“九五”末,煉油技術基本可以立足國內,石化工業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壹批煉油化工催化劑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在內部管理上,堅持“緊盯市場,狠抓現場”,加強以崗位責任制為基礎的基層建設和以資金成本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化管理,開展生產設備、專業、企業全面達標活動,進壹步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增效益,推廣邯鋼、上海石化、鎮海煉化經驗,推動企業管理整體水平上了壹個臺階。經過進壹步的改革、發展和完善,石化公司的整體實力進壹步增強。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本重組相繼發生,跨國公司更加強大。黨的十五大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對石油石化工業進行戰略性改組。1998年7月,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同時重組成立,分別實現了上下遊、內外貿、產銷壹體化。這是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史上的又壹個裏程碑。
石化公司成立後,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線,以市場為基礎,進壹步轉變觀念,轉換機制,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效益,朝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的目標邁進。2000年2月,石化集團公司整體重組後,集中主營業務和優質資產,組建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65438+10月和2006年8月5438+10月,中國石化先後在境外和境內發行h股和a股,在紐約、香港、倫敦和上海上市,實現了股權結構多元化,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2000年和2002年,我們通過協議解除勞動合同、改制分流等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減員增效,進壹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職工隊伍結構。同時,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根據產業鏈壹體化、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等新特點新變化,不斷完善資源、營銷、投資、科技、人才等發展戰略,努力拓展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大力提高經濟效益,產業結構逐步調整,整體抗風險能力增強。油氣勘探開發方面,東部老區連續6年儲采平衡有余,油氣產量穩步提高,西部新區勘探取得戰略突破,資源序列得到改善。煉化方面,完成了加工含硫原油、提升成品油質量等煉油改造,特別是燕山、上海、揚子第二輪乙烯改造,市場競爭力進壹步增強。成品油銷售方面,通過收購、新建、改造等方式大力發展終端網絡,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石化集團公司進壹步擴大和深化了與國外大公司的合作。壹方面,它們引進了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共同建設了世界級的石化項目,加快了自身的產業升級,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另壹方面,“走出去”開發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石化公司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1983的石化總公司僅限於煉化行業,總資產210億元,銷售收入272億元,利稅107億元。2002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是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石油營銷為壹體的能源化工公司,總資產5769億元,銷售收入3780億元,利稅543億元。2002年,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0位。
回顧中國石化20年的發展歷程,每壹次大躍進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20年來,李、陳錦華、盛華仁、李、等同誌與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歷屆黨組同誌壹道,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壹致,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政治、顧大局,牢記國有大企業的責任和社會主義辦企業的方向, 堅持加強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堅持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
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匯處,回首往事,我們驕傲;展望未來,我們充滿激情。中國石化公司2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的大公司特別是超大型石油公司相比,中國石化在經濟規模、科技創新、市場開發、管理和持續盈利能力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在前進的道路上,中國石化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競爭考驗。最大的機遇是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國民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石油石化行業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最大的挑戰是入世後,國內市場將更加開放,國內企業將直接面對國外大公司的全方位競爭。關鍵是要善於抓住機遇,趨利避害,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縮小與國外大公司的差距,積極應對挑戰,贏得競爭的主動權。目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正在深入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調整完善未來發展定位和中長期目標,堅持“改革、調整、創新、發展”的方針,從戰略和戰術上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到2010年,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科技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綜合能源化工公司。存續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實現自立和發展。據此,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為資產管理規範、高效、精幹的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力爭到2020年,將中國石化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已是壹步之遙。”我們相信,中國石化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壹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必將在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邁出新步伐,再創輝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中國石化走過了不平凡的過去,也將迎接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