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壹位“頭號實業家”,他就是江蘇南通人張謇。1894,張謇“天下第壹”,成為今年科恩狀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僅僅壹年後,他就放棄了仕途,下海經商。經過艱難的集資和融資,1899年夏天,張謇的盛達棉紡廠終於開張了。到1900年2月,盛達紗廠已盈利26000兩白銀。
和當時很多文人壹樣,張謇也曾有過美好的科舉夢,希望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然而,中國社會的長期衰弱和貧困使他對朝廷越來越失望。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船,戰敗,而日本卻壹船未沈,大獲全勝。但是從慈禧到關白,沒有人支持它。張謇此時的心已經奄奄壹息。“30年的科舉夢就此終結。”
張謇下海經商,不是為了給自己掙多少錢,而是為了實現自己“實業救國”的理想。早在1886左右,他就認為:“中國要振興實業,責任必須由文人來承擔。他在為張之洞起草的《陳立果自強勤政》壹文中,明確提出“富民強國以工為本”。張謇將自己的棉紡廠命名為“盛達”,來源於《易經》“天地之大,生而有之”。這也能體現他“實業救國”的理想。講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壹股政府官員下海經商的熱潮,但有幾個像張謇那樣腦子裏裝著全世界做生意的呢?所以我對清朝的文人張謇,清朝的政治家張謇,有著深深的敬意!
作為學者,張謇的最高成就是成為狀元郎。作為壹個實業家,張健的最高成就是,我認為,他精心打造了壹條今天還不落伍的產業鏈。
在盛達棉紡廠正常生產後,為了降低棉花收購成本,張謇創辦了通海墾殖公司,開始自己種植棉花。
接著,他開辦了廣盛油廠、復興面粉廠、紫盛(鐵)冶金廠、傅生蠶桑染織公司、澤盛水利公司、達達內河航運公司、盛達航運公司等。
這些企業在工業上都與棉紡廠有關:
這樣的壹站式產業鏈搭建,可以稱得上完整精致,完全是大規模工業制造的概念。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主張實業救國的張謇,在不惑之年辭官下海,實業在1914左右達到頂峰。從1914到1921的八年間,盛達兩家工廠的利潤累計超過10萬兩白銀。
張謇出生於農民家庭,靠刻苦學習成名,靠經商致富。致富的張健不忘初心。從1903開始,他將自己行業的大量利潤投入到家鄉南通的建設中。
清代著名維新派梁啟超稱贊南通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日本人內山完造是魯迅先生的朋友,他稱贊南通是“理想的文化城市”。
不幸的是,在歐洲列強的沖擊下,中國脆弱的民族工業陷入了嚴重的危機。1925年,張健破產。此時,他已經70多歲了。
1926年7月17日,“第壹實業家”張謇去世。
今天,現代中國變得越來越繁榮。如果張健先生知道這件事,他會很高興的。
有興趣詳細了解張謇生平事跡的朋友,可以看《張謇傳》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