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資管表現顯示韌性。
目前券商資管還是以私募為主。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券商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設立的私募資產管理產品總規模為1902.68億元,同比下降21%。截至9月末,券商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存量規模為7.32萬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4.76%。雖然券商私募資產管理規模持續下降,但結構優化效果顯著。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已經超過基於通道業務的單壹資產管理計劃規模。
業績方面,在前三季度證券行業整體業績承壓的情況下,41家上市券商實現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3361億元,同比微降3.92%,是券商主營業務中除投行業務外收入最小的壹條線。對於收入下降的原因,國泰君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新齊表示,前三季度由於市場回調,資產管理費率回調,最終導致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與此同時,上市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繼續分化。前三季度,41家上市券商中,25家上市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同比增長,22家公司收入增幅超10%。但也有16家上市券商凈收入同比下降。頭部券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國信證券、華泰證券、CICC、申萬宏源、中信建投的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同比均有所增長,而另外兩家頭部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同比降幅均超過30%。
未來證券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仍將面臨規模增長的壓力。業內人士分析,壹是資產端仍有部分長期股權資產難以處置,需要逐步減少;第二,負債端的主動管理業務能否完全彌補收縮的通道業務,未來仍值得關註。
或因缺乏公募基金牌照,大規模產品轉型面臨挑戰
不少券商已將公募作為資產管理的重點方向,公募基金(含大集合)規模已超過1.1萬億元。
然而,券商在向公募基金業務滲透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Wind數據顯示,截至基金轉型生效日,截至6月3日165438,已有49家券商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完成228只大規模產品的公開轉型;其中,2019至2021,分別有9只產品、45只產品和98只產品,今年有76只產品。
2018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應用證券公司大額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提出,具有公開募集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應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相關大額產品變更登記為公開募集具有匹配風險收益特征的基金。未取得公開募集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應當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本大型集合產品的合同變更申請,合同期限原則上不超過3年。如果標準化大型集合產品在三年合同期滿後仍未轉為公募基金,將適時采取規模控制等措施。
參與公募轉型的49家券商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中,約有465,438+0家尚未獲得公募基金牌照。今年8月以來,首批完成公募轉型的9只券商大額產品中,有7只產品存續滿3年,2只產品將於今年11結束前到期。* * *涉及五家證券公司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其中,鄭東資管、國泰君安資管獲得公募基金牌照,兩家公司4只產品轉型為公募基金;中信證券、光大資管、廣發資管5只產品已經到期或即將到期3年。
針對到期產品,券商也紛紛發布公告,延長公募產品的期限,期限延長至65438+2023年2月31。以首家完成公募轉型的中信證券6個月滾動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為例。在該產品3年到期之際,中信證券針對該產品發布公告稱,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至2023年2月31日止,存續期限不超過3年。
目前證券行業獲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僅有14家。中證協2021專項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有效回復問卷的券商中,有49家已經獲得、正在申請或計劃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23家將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缺失或公募業務相關問題視為新規過渡期後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操作指引》還指出,鼓勵未取得公開募集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將其持有和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換為大類集合產品經理、變更註冊為公開募集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類資產管理業務的規範。
可喜的是,今年以來,政策持續助力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擴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調整優化公募基金許可制度,適度放寬公募數量限制,壹參壹控壹牌正式落地。上述公募產品存續期延長至65438+2023年2月31,也為券商申請公募基金牌照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