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之前,長江的主要客戶大多來自印尼和新加坡,包括川虎、佳亞控股、太平洋承運商(PCL)等。因此,任元林經常來新出差,經常在明珠廣場或唐城呆上半個月,足跡遍布南洋理工大學、梅裏奇水庫、新馬長灘。
他最喜歡的當地食物是肉骨茶。“在小販中心吃肉骨茶,花三新加坡元買壹盤海南雞飯,比大飯店的魚翅鮑魚好吃多了,還有冰鎮豆漿……”
自稱“沒打過高爾夫,沒什麽愛好”的任元林式平民,每天中午和員工在食堂吃飯。"唯壹的區別是他們在晚上有更多的娛樂活動."
這可能與他在國內國企從基層做起的背景有關。任元林祖籍江蘇鎮江,在江陰土生土長。就像許多同齡的中國人壹樣,他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並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這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
他說:“我來自壹個非常糟糕的家庭。中國階級鬥爭時期,父親是資本家,開了壹家雨傘廠。我奶奶是小地主,文革的時候比較壓抑。”1972年,他高中畢業後被中國中央政府分配到壹家造船廠當學徒,而他當時的最高理想是做壹名木匠。他說:“獨裁時期,木工可以靠手藝謀生。如果中國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我可能到現在還是個木匠。”
上帝不想讓他這樣,他被分配去當焊工,工作很辛苦。三年後在工廠的安排下學了兩年船舶設計。過了幾年,我主動報考了江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學經濟學。
對於任元林來說,深造是出於壹種自覺:“那時候我工作很優秀,但是沒有社會地位。我壹直覺得不是我選的工廠,也不是我選的工作。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去上學,通過讀書來改變,這個機會就發生了。我後來當了技術員和車間經理,積累了很多經驗。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經驗不夠,就去學了經濟學,學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東西。”
任元林的商業頭腦很早就顯現出來了。上學的時候,他擔起了修傘、幫忙貼補家用的重擔。在船廠實習期間,他還通過買賣中國發行的政府債券——國庫券賺外快。
他說:“在江陰街上,面值100元的國庫券可以賣到85元,在上海可以賣到87元。當時月薪只有30元。我積累了1000元的國庫券,拿到上海賣,轉手賺了200元的差價。賺這麽點小錢很容易。原始資本就是這樣賺來的。”1997年,在12年任副局長的任元林終於“扶正”,升任局長。第二年,他馬上遇到了壹個難題:亞洲金融風暴,這個地區的造船業面臨著幾乎為零的訂單。
眼看工廠無法生存,他大刀闊斧改革,向中國市政府申請改制——將船廠私有化,邀請管理層和1000多名員工成為股東,自己投入“全部獎金和工資”,又拿出40多萬人民幣補足2200萬人民幣資本金。2002年從中國政府回購30%的股份,2004年邀請外部投資者投資8000萬人民幣,成為中國第壹家民營造船控股公司。
與此同時,長江還投資擴大產能,建設5萬噸造船生產線,將發展重心從東南亞轉向歐洲市場,並承接了壹批東歐國家(如波蘭)因努力進入歐盟而導致造船業下滑而失去的訂單。
自2002年以來,長江壹直在快速增長。短短幾年時間,從私有化之初的年銷售額6543.8億元、利潤6543.8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年銷售額6543.8億元、利潤6543.8億元。
2007年4月上市前,長江總股本為654.38元+654.38+00萬元,任元林持股20%,是長江的救星。他自己也得意地說:“要不是我當廠長,這個廠肯定要垮了!”2008年的經濟衰退嚴重影響了造船業的前景。STX、中國老大中遠等韓國公司都面臨著部分客戶破產或取消訂單的情況。
在這次危機中,任元林看到了商機,現在正是長江上位,提升排名的大好機會。
他說:“長江是50多年的老廠了。1987和1997這兩次危機給我們帶來了機會。1987年的危機讓我們從國內市場向東南亞擴張,1997年的危機讓我們進壹步向歐洲擴張。”
他的策略是收購。事實上,長江的買別人意願由來已久。任元林說,2004-05年有壹個很好的收購中國江陽造船廠的計劃,可惜沒有找到合作方,收購失敗。
現在,他計劃用集團的56億現金在中國、江蘇、浙江、六合陣營進行收購,不排除通過上市籌集更多資金。他肯定會買壹些新的兩三年從房地產轉型到造船的船廠,但是收購不會馬上進行。
他說:“這場危機對制造商的影響應該會在半年到壹年內達到峰值。當他們出現危機,被銀行拍賣的時候,就是買入的時候。這場風暴將在短期內淘汰壞的,留下好的。行業內有整合,但還沒有真正發生。6個月到1年後會發生積分。我們知道,我們也在等待壹些人出現問題。”從長遠來看,他認為中國的造船業前景很好。
他說:“中國擁有造船的所有必要元素。越南和印度永遠比不上中國,日本會被中國超越,但是韓國的技術領先我們20年,所以很難超越韓國。而中國有四個造船要素:旺盛的直接需求、相對較好的勞動力、龐大的資本和國力。從長遠來看,中國將成為造船大國。”對於來新上市,任元林有些遺憾。
作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三大造船商之壹,長江的股價已從去年底的2元(新元)跌至45點,跌幅高達75%,遠低於95點的發行價。
任元林的個人財富也受到影響,跌出了胡潤百富榜前100,從去年的76位跌至今年的211位。根據胡潤百富的網站,他的凈資產從90億元下降到35億元。
任元林認為,長江的股價確實跌得“太低”。至於有沒有後悔來新加坡上市?他也直言:“壹點點。”
去年上市時,幾經考慮,他選擇了新加坡。給外界的理由是,新加坡作為航運業和航運樞紐的地位,符合公司自身專註於歐美客戶的定位。
他說:“我覺得新加坡有很多優勢,但是股票市場比較小,我們和新加坡的投資者溝通比較少。像我們這樣優秀的公司,壹定要多和新加坡投資人溝通,這是必須的。”
還有壹點,最近壹些在本地上市的中國企業頻頻出事,在壹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企業在投資者心目中的聲譽。
任元林說:“我希望新加坡對上市公司給予更多的關註。任何行業總是有好有壞,有些中國企業在新加坡做的不是很好,影響到我們。這也是遺憾之壹。”
股市潮起潮落,任元林也坦誠,已經被去年的“牛市”沖昏了頭腦。上市之初,長江上市首日以1.34元的高價收盤,去年6月壹度飆升至2.74元,漲幅達188%。
任元林回憶說:“股價沖到1.5元的時候,我很清醒。我覺得在這個市場上,如果股價超過1.5元或1.6元,風險就會增加。但是當股價越過兩塊半的時候,我就麻木了,看到了三塊錢。如果當時做了壹些適當的減持,現在不就可以全部回購,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多的收購了嗎?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在中國造船企業中,楊紫茳造船排名第四,也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2007年4月18日,長江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成功融資55億元人民幣(約1.2億3001萬新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新股上市融資公司。54歲的任元林是這家6543.8+03億新元中資企業的掌門人,壹直保持低調。他與新加坡關系不淺,但他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長江執行董事長任元林給人的第壹印象就是沒有架子。
被別人打招呼的任總,回答問題時從不拐彎抹角,但直言不諱。他嚇壞了,壹旁的公關人員壹直說“別開了”,他不同意:“就寫吧,沒關系。”
與許多揮金如土的富人不同,任元林在中國江陰的住宅總面積為2500平方英尺,相當於兩套五居室公寓或壹棟半獨立式別墅。和當地的壹些豪宅比起來,簡直就是九牛壹毛。
任元林說:“我參觀了妳們壹些企業家的家。哇-我很震驚。東西很多,房子也很大,大概壹個月走不了路。這麽大的房子,不要只睡那些床。我的家庭過去很小。最近搬到250平米的兩層小樓,已經覺得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