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金融領域崩潰,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發展速度陷入泥潭。然而,經過20多年的低調休眠,日本經濟又恢復了之前的發展勢頭。不僅如此,它還尋求以經濟為後盾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地位。
壹.廣場協議:開啟"失去的二十年"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汽車、家電等科技產品在世界範圍內非常普及,尤其是1980的兩伊戰爭,導致中東油價上漲,世界範圍的石油危機爆發。
汽車行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但對日本人來說卻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日本制造的汽車不僅便宜,而且耗油少,所以憑借這個優勢,日系車進入了美國市場。
日本重卡、挖掘機、汽車進入美國市場後,加大了國內汽車工業的壓力,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比比皆是。結果在美國引發了反日浪潮,因為除了汽車進入美國市場,日本還攻占了美國市場,比如相機,摩托車。
從汽車工業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企業的輝煌,所以美國的壹些經濟學家甚至將日本的舉動視為當時對美國的經濟侵略,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壹年高達500億美元。日本現階段也被稱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於是美國總統裏根在輿論和現實的驅使下,著手解決巨額貿易逆差和日本產品占領美國市場的問題。1985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投票,正式將日本列為“不公平貿易國”,這實際上相當於承認美國有權針對各種商品進入日本推出有針對性的打擊法案。
果然,在隨後的兩個月裏,美國參眾兩院為了制裁日本,以罕見的壹致性通過了數百項報復性法案。然而,這些法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因此兩國政府開始正式談判。
經過討論,日本首相中村康弘、財務官廣瀨和安倍晉三最終同意了裏根總統提出的日元升值計劃。1985年,美、英、日、法、德(聯邦德國)財政部長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升值,出口大受影響,日本失去了二十年。
二、再出發:21世紀的新發展
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簽署廣場協議後,美國的貿易逆差解決了,但日本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日本最初同意日元升值不僅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也是希望刺激日本國內市場,增強日元購買力。
結果協議簽訂後,日元升值的影響壹發不可收拾。短短壹年時間,日元升值20%,導致壹些依靠出口實現發展的企業無法承受日元的快速升值,尤其是電子行業和造船業。
在日本,不僅低迷的經濟批評廣場協議,日本大量失業選民也強烈批評中曾根康弘是毀掉日本制造業的賣國賊。在這種壓力下,中曾根康弘開始尋找增加出口的方法。
首先是尋找新的市場,也就是關系剛剛緩和的中國市場。此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需要外資,於是和日本壹拍即合。其次,日本政府采取降息政策刺激日本企業對外投資。
因為降息可以直接降低日本民眾的借貸成本,把更多的錢花在基礎設施上,也可以讓日元悄然貶值,減輕日本出口型企業的壓力。最後,日本政府直接動用國家資金救助壹些大中型企業,而壹些小企業則聽天由命。
1987年,中曾根康弘頒布了《政府繁榮對策》,主要內容是政府在公共事業投入5萬億日元的同時,減稅1萬億日元。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壹些企業堅持了下來,壹些企業成為21世紀日本經濟騰飛的支撐點,尤其是科技企業。
雖然這二十年日本整體經濟的發展無法與六七十年代相比,但在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為日本在21世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必須有再次起飛的理由。
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後,國內經濟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但這些都是虛假的泡沫經濟,迎接他們的是接下來二十年的經濟低迷。
而面積小、資源不豐富的日本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崩潰,仍然保持著世界第三的位置,領先於大多數強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日本的經濟基礎依然存在。廣場協議後,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壹直低迷,這與美國華爾街的投資有關。壹旦華爾街有所動作,日本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當華爾街做空日本股市時,整個日本金融界都會引發地震。相比之下,日本的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仍在繼續,尤其是制成品的質量相當高,出口勢頭強勁。
其次,日本科技領先。二戰以來,日本政府得到了美國的軍事庇護,因此原本用於國防的費用全部投入到科技研發中,科技實力不容小覷。許多日本公司,如松下、三菱和索尼,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壹直致力於創新。
特拉斯電動車、機器人、洋子科技等。已經被發明了。雖然由於日元升值,他們在出口方面壓力很大,但技術加快了他們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科技進壹步助推了經濟發展。
最後,日本在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的同時,與美國保持聯系是非常重要的。二戰後,日本將“貿易立國”作為國策。第壹步是進入東南亞市場,通過戰後賠償和經濟合作進入東南亞市場,也使日本在八九十年代實現了經濟發展。
同時,他也為了獲得美國人的支持,防止美國人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懷疑,而維持美國和日本的友好關系。
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從未放棄經濟發展的機遇,始終高度重視科技,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最終在21世紀取得新的發展,彌補了那些年失去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