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特斯拉與松下合作時,還處於起步階段,合作是由松下前副總裁山田弘彥促成的。2017年,山田弘彥調任特斯拉,擔任特斯拉與松下合資建立的北美超級工廠副總裁,領導工廠的啟動工作,2019年7月退休。毫無疑問,這是壹位泰斯拉和松下都認識的專家。我們請他談談電池的未來。
?大多數關於特斯拉的預測都是驚人的錯誤。
-松下2010投資特斯拉。當時特斯拉還是壹家新興企業。
?當時沒有人認為特斯拉會成功。當然,今天仍有人對特斯拉持懷疑態度,但在當時,10人中的10人會說:不可能成功。盡管如此,松下還是決定與特斯拉合作,因為它希望與特斯拉這個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合作,以獲得外部刺激來幫助自身發展。
?事實證明,大多數人對特斯拉的期望真的很失望。超級工廠上線後,兩年內重回正軌,2019年EV(電動車)銷量增長仍不到37萬輛。雖然壹路上出現了壹些延遲,比如特斯拉很難量產Model3,但特斯拉的“總體規劃”,也就是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06年制定的業務目標,絲毫沒有動搖。
-特斯拉的偉大之處在哪裏?
?我相信部分原因是壹個叫埃隆·馬斯克的人的魅力。但是我覺得公司的使命很明確,大家都在壹起努力實現目標。我在特斯拉的日子真的很有意思。我已經兩年沒無聊過了。作為壹名經理,我有很多東西要學。
?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壹件事是預算是如何分配的。雖然資金是公司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特斯拉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段,靈活改變自己有限的預算用在哪裏。然而,管理的軸心並沒有動搖。我敏銳地意識到,創新來自這樣壹個地方。但是員工工作努力,關註度高,很少有人能這麽敬業的態度工作很多年。
?現在日本大公司的速度都跟不上了。
——不拘壹格的特斯拉和典型的日本巨頭松下已經有了十年的合作關系。在此期間,松下壹度被特斯拉的生產計劃和CEO馬斯克的言行所影響,被扭轉。
?不僅是松下,日本公司也趕不上特斯拉的速度。挑戰在於他們在做決定時過於謹慎。
?日本的制造技術非常高,日本的半導體、液晶、鋰離子電池等技術都非常先進。就這些裝備行業而言,當市場進入擴張期,擴大生產是必不可少的。另壹方面,日本公司擔心短期損益表,對資本投資持謹慎態度。相比之下,外國公司甚至可以突然決定大舉投資飛機。中國企業也獲得了政府補貼。而且,在妳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之前,產量已經被他們超越了。這樣日本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需求,無法讓自己的投資工廠滿負荷運轉,就會虧損,日本企業也會虧損。同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
-妳是說汽車電池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毫無疑問,電池也會陷入同樣的結構問題。這非常令人失望。當然,這並不是我們第壹次發現這種情況,這也是為什麽松下要改變這種命運,與特斯拉這種具有高增長潛力的公司聯手。
?但是現在日本公司要跟上特斯拉並不容易,除非有壹個非常有吸引力的管理者或者創始人參與公司的管理。以特斯拉為例,北美的超級工廠即將開工,但上海、柏林、德州的特斯拉站點數量增長迅速。
-松下在北美的超級工廠投資預計在2000億日元左右(約合654.38+0.9億美元)。松下的意思是,我們將繼續投資特斯拉以滿足需求,但每次建廠都投入這麽多資金是不現實的。
?當然,供應商不可能每次建廠都投入巨資。但是,有更多的創意方式。比如特斯拉壹旦建了工廠,就不會以同樣的價格建,也不會以低於10-20%的價格建,而是需要更大程度的降低成本。當妳建立壹個新的工廠或生產線時,妳必須提出壹些新的想法來獲得埃隆的決定。所以上海的超級工廠成本應該比北美低很多。這些降低成本的創造性措施,都是邊跑邊想邊實施,最終完成的。
?相反,日本企業會說:“我們上次花了這麽多錢,下次預算就這麽多。這樣壹來,我們接下來的預算就會變得這麽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壹種基於先例的方法。他們在開始投資之前會仔細考慮。很多聰明人能看到太多的風險。無論如何,謹慎不是壞事。但是,日本制造業被打敗也是事實。
電動車電池正在向強調充放電次數和壽命的方向發展。
-日本電池廠商未來有什麽生存之道嗎?
?他們能不能做到是另壹回事。到目前為止,電動汽車電池的要求是增加能量密度,以擴大車輛的續航裏程。所以特斯拉使用松下電池,當時密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現在續航裏程有了壹定程度的延長。除了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的前提外,重點轉移到充放電次數和電池壽命上。現在,電池制造商被問及如何應對這些全球趨勢。
?韓國公司已經找到了充分利用這壹趨勢的方法,中國公司也試圖效仿。電池行業是否會對這些需求做出反應,將是未來的壹個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