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如歌的行板:想創業,就要做大。

如歌的行板:想創業,就要做大。

——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

黃金產業走向市場——紫金發展目標的三次演變——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三次重組和四次技術創新——西部大開發和資本擴張——三步走發展戰略。

陳景河有強烈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在工作報告中,他從不回避企業存在的問題。在他看來,地處偏遠地區的紫金礦業,面對黃金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如果不做大做強,必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淘汰。於是,就有了紫金礦業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就有了紫金人“要搞企業,就要搞大”的不懈追求。

中國有記載的開采和利用黃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在不同時期發掘了許多金飾和金器。這些出土文物充分證明,中國實際開采利用黃金的歷史可能更早。相關史料表明,早在西漢時期,皇室就有黃金儲備,到1888年(光緒十四年),我國黃金年產量已達493344兩(約13452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對其發展認識不足,中國黃金工業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黃金開始作為重要的礦產被開采,其作為貨幣基礎的作用受到重視。1958年,中央政府將黃金礦產列為國家重點礦種之壹,並於60年代初成立了中國黃金礦產公司。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國黃金產業在過去的20年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1985到1995,全國黃金地質儲量增加3140噸,195年保有儲量4310噸,“九五”新增儲量1700噸(其中紫金山金礦黃金儲量達200多噸)。此外,中國黃金工業的生產也發展迅速。1949年中國黃金產量只有4.5噸,1979年是19.67噸。改革開放後,中國黃金行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0.8%,並突破195。

目前,中國已躋身世界黃金大國之列,2002年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我國黃金礦產資源開發從建國初期僅有幾個金礦發展到1400多家礦山企業(不含有色副產品礦山)。全行業形成了設計、科研、裝備制造、生產(采選冶)等功能齊全的獨立體系,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壹些重點產金地區。目前我國已建成處理規模400萬噸/年的大型礦山,如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堆浸為主;建成了三山島、新城等壹批坑采無軌開采水平的現代化礦山。建成了排山樓、大營各莊金礦等現代化大型選礦廠。處理含砷難浸金精礦的萊州天成、煙臺黃金冶煉廠等生物菌提金廠,以及中冶、山東黃金集團、招遠黃金集團等國際級金銀精煉企業。

我國黃金資源的特點是類型多,中小型礦床多,品位變化大,但缺乏世界級的超大型礦床,因此建礦數量多,規模小。國內最大的日產量金礦也不到3000噸(紫金山金礦除外)。在1400多家黃金礦山企業中,據統計,具有壹定規模的礦山只有439家,日均處理能力僅為200噸,年平均產金量僅為255公斤。但國外大型黃金開采企業在65,438+00,000 ~ 50,000噸範圍內開采和選礦並不少見,年黃金產量為5 ~ 65,438+00噸。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黃金選冶技術水平較低,主要是重選和浮選。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氰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相繼開發出連續機械攪拌氰化、全泥氰化和炭漿氰化技術,提高了礦山技術水平和選礦回收率。硫脲萃取、硫代硫酸鹽萃取、細菌預氧化浸出、加壓預氧化浸出、樹脂吸附等新技術研究也取得新進展。生產設備方面,向高效、節能、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與世界主要產金國相比,我國常規金礦選冶水平相近,但裝備水平差距較大。與此同時,低品位和難處理金礦資源的利用差距極為顯著。

黃金作為壹種特殊商品,主要消費領域是珠寶首飾、電子產品、牙科、工業、裝飾、金牌、仿幣和官方金幣制造。此外,金條儲備和投資也是黃金的重要消費形式,是黃金和貨幣功能的特殊體現。

黃金因其數量稀少,化學性質極其穩定,易於保存和分割,除了普通商品之外,還具有硬通貨的功能,雖然這種功能正在下降。目前,黃金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供不應求的產品。1999年,中國國內黃金約170噸,但需求量在200噸以上,是世界上重要的黃金進口國之壹。

黃金在國民經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國家實行鼓勵發展黃金生產的政策。中國黃金工業“十五”計劃確定了“十五”期間年均增長5%的目標。2005年,黃金產量將從目前的190噸增加到220噸。國家還為黃金企業加強地質勘查、調整企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技術進步和關閉、關閉、兼並、轉讓資源枯竭礦山創造了有利條件,給予了政策支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黃金屬於保護性開發的特定礦種,須經國家黃金行業和資源管理部門批準。1988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黃金礦產保護性開采的通知》(國發[1988]75號),規定禁止個體采金。國家提倡合法、正規開發黃金資源,反對和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浪費資源和危害人民生命為代價的采金行為。

長期以來,中國壹直實行鼓勵和保護黃金產業的政策。所有產品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收購(收購價格已與國際金價接軌),免征產品增值稅。與壹般工業企業相比,黃金礦山的稅收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1)黃金生產經營單位銷售的非標準黃金和金礦石(含伴生金)免征增值稅;黃金交易所會員單位通過交易所銷售標準黃金,沒有實物交割的,免征增值稅。如果有實物交割,增值稅馬上退還。

2)資源稅的征收:黃金礦山脈金資源稅按七檔(1.3 ~ 2.5元/噸)確定,砂金資源稅按五檔(1.2 ~ 2.0元/噸)確定。

3)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調整系數×回采率系數×補償率。黃金礦山補償費費率為4%,補償費征收調節系數為65% ~ 78%。

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黃金走向市場是必然的選擇。雖然國家對黃金的鼓勵和扶持政策不會改變,企業可以通過市場行為獲得更多的利益,但也會承擔更多的風險。中國黃金市場對外開放後,中國黃金行業必將成為國際黃金大家庭的壹員。目前國際黃金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央行拋售黃金,對金價有壹定影響,但對金價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美元對各國貨幣的匯率。美國持有8138噸黃金,是世界上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

隨著技術進步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中國的黃金產量會有壹定程度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將是緩慢的。雖然有新的礦山被發現和投入,但很多資源危機的礦山將被關閉,尤其是難處理金礦占相當大的比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黃金在工業(特別是電子工業)中應用的增加,黃金需求的增長將超過產量的增長。國內來看,供需矛盾還是會比較突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壹批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的黃金企業也發展壯大起來,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作為資源開發型企業,其產品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的狀況。

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擁有紫金山金礦的采礦權。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和大規模補充勘探,紫金山金礦探明儲量不斷上升。1998和1999年,國家經貿委黃金管理局核定的紫金山金礦黃金儲量為75.07噸,是原地勘查部門提交的核定儲量的13.8倍。2000年,根據最新勘探資料,按傳統方法計算,紫金山金礦黃金儲量為121.89噸,平均品位1.60克/噸,表外礦產29.98噸,平均品位0.63克/噸。公司開發了自己的IDS儲量計算軟件,並開始應用於生產。按照紫金礦業目前的生產技術水平,0.5g/噸以上的儲量全部動用。據此,紫金山金礦的可利用資源量已超過200噸黃金,使紫金山金礦成為中國最大的金礦。另外,紫金山金礦是氧化物礦,基本不含有害雜質。它具有規模大、易采易選的特點,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和效益。專家認為,紫金山金礦的開發才剛剛開始,其巨大的儲量是國內其他黃金企業無法比擬的,這將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正是基於對黃金行業特點和自身資源的清醒認識,紫金人從壹開始就確立了“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發展戰略目標和“紫金礦業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

紫金成立僅三年,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陳景河就提出紫金的企業發展目標是“紫金礦業要發展成為國際化的企業集團”。明確紫金的發展方針是“以礦業為主,謀求多元化發展,以上海為基礎,積極向外擴張”。在這裏,人們似乎更能理解紫金徽的含義。

1998,紫金提出了“把紫金山金礦建成中國最大的世界級現代化金礦”的目標。隨著企業的發展,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2000年,紫金礦業在綜合分析國內礦業形勢、企業優勢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企業目標——將紫金礦業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以礦業發展為核心的高科技效益型特大型企業集團,並提出了通過十年努力再造紫金礦業的具體戰略目標和五年發展規劃,從而確立了紫金礦業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資源為依托、以規模求效益的“裂變式”。

有學者在考察了帕拉代斯金礦、默克爾金礦和紐蒙特金礦公司三個著名金礦的建設模式後,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壹是這些金礦處理的金礦石都是低品位的,選礦品位只有2g/噸,堆浸品位只有0.7g/噸,利潤主要靠規模效益。這三個礦山最大規模為9000噸/日,最小為4718噸/日,堆浸規模達到2500萬噸/年,均為露天開采;二是高度自動化控制帶來的高效率,無論選礦工藝、露天開采的技術管理還是辦公的現代化,都給礦山帶來了高指標、高效率,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高標準的環保措施和零排放標準,避免了環境汙染;第四,這些企業有精幹的組織,人員少,精幹;五是註重企業的經濟效益。

不清楚陳景河和紫金礦業的其他領導人在做出相關決定時是否參觀過這些位於北美的黃金企業。然而,在陳景河看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不僅從嬰兒期步入了成熟期,而且本土市場競爭已經全球化。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許多有實力的企業正在把競爭引入各個地區和行業,使競爭的水平和激烈程度提高了幾個檔次。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增長速度之爭,增長速度決定企業的生死。像紫金這樣的縣域黃金采選企業,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如果不能迅速成長起來,成為真正有實力的實體,可能會被淘汰。因此,在企業起步時,陳景河就提出了“艱苦創業、因地制宜、從小到大、滾動發展”的方針,盡壹切努力實現投入與產出的最大化同步。

與北美這些企業的發展模式類似,紫金壹開始就確立了以技術改造為基礎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的發展思路。

壹期技改的完成,紫金堆浸法的成功應用,讓低品位無利可圖的紫金山金礦大放異彩。堆浸-炭漿聯合工藝使紫金山金礦的綜合技術經濟指標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無氰高壓解吸-電積設備研制成功,使黃金冶煉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而生產成本下降了40%。

二期技改,紫金實現了井下運輸機械化,實現了環保零排放工程,成功進行了大型硐室爆破;隨著科技進步,紫金噸礦綜合成本降低到全國平均成本的1/5以下。據此,即使礦石品位降到1g/噸以下,紫金也能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盈利。

第三階段技改,紫金創造了中國六個最好:發展最快、單位投資最少、平均品位最低、開采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單位礦石成本最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使紫金山噸礦綜合成本降至38元。

四期技改完成後,紫金山礦山規模將擴大至3萬噸/日,壹座年處理礦石(巖)量超千萬噸的世界級大礦將巍然屹立在上杭這片紅土地上。

通過技術改造,紫金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大加強,企業生產能力大大提高。科技成為紫金增加黃金產量的中心環節。

如何保證黃金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這是紫金壹進入黃金行業就斷奶的根本問題。我國黃金企業的改革思路是改變融資方式,通過銀行低息貸款,輔以黃金發展基金,少數企業自有資金。今後投資應以企業為主,自有資金相當壹部分輔以銀行貸款,低息優惠應取消。

為了擴大再生產,實現紫金礦業的發展目標,紫金礦業只能走改革之路,采取資金多元化戰略,走社會直接融資之路。這項改革的核心是實現黃金資產的股份化。

雖然紫金的領導層壹再在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中倡導“老板意識”,要求大家“把企業當自己人辦”,在加強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紫金人也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的健康發展,僅僅依靠企業經營者的高度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是不夠的。紫金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企業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紫金礦業總經理羅英男表示,紫金企業改制的目的是“做大,上市”。

從1992到2003年,紫金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1994之前,紫金還是壹個小縣屬企業“上杭礦業公司”,員工幾十人,主要做礦產品貿易,小打小鬧;

第二階段:1994-2000年成立“閩西紫金礦業集團公司”,總資產1323萬元,年利潤289萬元,是紫金發展的起步階段;

第三階段: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165438+10月,閩西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改制為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股本9500萬股。2002年,企業總資產超過1億元。公司有八個分公司,四個控股公司和壹個參股公司;

第四階段:5438年6月+2003年2月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這是紫金發展的又壹個起點。2002年,紫金礦業繼續規範內部運作,完成了上市輔導驗收現場評估。根據公司快速發展的需要和國內股票市場的變化,公司董事會提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決定,並立即付諸實施。經過緊張有序的規範運作,紫金礦業於2003年2月23日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股價上漲73%。此次公開發行超額認購原計劃的743倍,是2003年港交所的最高認購紀錄。

為了籌集企業發展資金,早在1995,陳景河就提出了將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倡導員工尤其是管理者在企業中擁有股份,努力使企業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但是因為壹些原因,沒有被批準。

1998年6月,上杭縣提出派工作組到紫金進行股份制改革。1998年底,紫金開始股份制改革。2000年8月,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成立。

盡管紫金礦業在企業重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為公司董事長的陳景河並不滿意。2000年,鑒於閩東電力成功上市,他將紫金與閩東電力的企業重組進行了對比,指出:“閩東電力的資本運作無疑是成功的。.....對比紫金礦業和閩東電力,...公司成立時間差不多,股份制改革也壹樣,只是閩東電力壹步到位直接改制為股份公司,而我們公司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差異讓我們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機會!”因此,陳景河在成立股份公司時,就明確了公司的目標是“爭取上市”,要求通過十年的努力,再造十個紫金礦業,並指出實現這壹宏偉目標的基礎是成功上市,稱贊閩東電力成功上市是紫金的典範。

同時,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後,在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壹次股東會上,董事長陳景河明確了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

立足閩西,加快紫金山金銅礦開發進程;面向全國,積極參與西部黃金資源勘探開發,爭取難選冶金礦山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重點發展黃金及相關產業,力爭礦山黃金總產量居全國第壹。積極探索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有效開發銅、稀土、鐵礦石等資源。以人為本,集聚全國壹流人才,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努力踐行資本運營,嚴格企業管理,力爭在十年內將紫金礦業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高科技、盈利型企業集團。通過五年的努力,公司將實現紫金山金銅礦的綜合開發,在難處理金礦開發和生物提銅技術方面取得實質性重大成果。中西部地區開發和對外投資的規模和效益超過紫金山金銅礦,總資產50億元,銷售收入23億元,利稅總額7億元,產銅3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

近20年來,我國黃金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發展過快,地質投入不足,地質工作壹直沒有明顯的突破。很多黃金企業儲量太少,已經出現資源危機,缺乏發展潛力。壹些企業已經步入無米之炊的困境。地質工作滯後、地質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黃金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

第二輪中國礦產資源評價表明,從現在起到20世紀初2010年,中國黃金礦產資源難以滿足需求,缺口較大,但有壹定的資源潛力。因此,國家將黃金礦產作為21世紀中國地質勘查的重點優先礦種之壹。

中國黃金資源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類型齊全,分布廣泛。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黃金儲量居世界第五位。如何把壹個高質量、高質量、充滿活力的黃金工業帶入21世紀,加強地質找礦,克服短期行為,樹立長期發展的觀念,加大地質投入,扭轉黃金企業資源不足的被動局面至關重要。

也許我吃過紫金山金礦礦權之爭的虧。或許是作為黃金生產壹線企業,我深深感受到了風暴中心的巨大壓力。紫金礦業非常重視資源的占有。隨著國內黃金市場開放的加速,紫金人意識到黃金行業的競爭將會加劇。在紫金人眼裏,黃金行業的競爭,其實就是占領黃金資源的競爭。

我國中西部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7.5%,黃金和工業儲量占全國的60%,預測儲量3515噸,擁有全國最高品位的巖金和砂金。金沙江、大雪山(金笳山脈)和阿爾泰山(維吾爾語中的金山)都因盛產黃金而得名。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相繼形成了壹些重要的產金基地,如小秦嶺和內蒙古。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對西部黃金的開采不斷加快,覆蓋了雲南、四川、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據統計,中西部1,575個縣中,341成為產金縣,46個縣成為支柱產業,27個縣成為財政收入第壹。西部豐富的資源吸引了技術實力雄厚的紫金礦業。

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出臺後,紫金礦業作為新興的大型礦業企業,將參與西部礦業開發作為企業發展的長期發展戰略。2000年9月,紫金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雖然是響應國家號召,但紫金沒有忘記自己是企業,沒有忘記紫金的企業之本——按市場規律辦事,在項目上講究效益!

紫金人在進軍西部大開發時,又壹次發揚了地勘隊員的優良傳統。在過去的壹年裏,董事長陳景河帶頭組織和帶領人員走訪了中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視察了幾十個礦山、礦床或礦點。礦產有金、銅、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等,可謂五花八門。在此基礎上,紫金選擇了三個礦山作為公司西部開發的啟動項目。

紫金礦業在西部大開發中采取了立足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的合理原則。因為紫金的高層主要是地質學家,紫金人對資源的新認識增強了資源占有意識,所以紫金在西部開發中主要采取風險勘探的方式。

截至2001年底,紫金西部大開發取得重大進展,投資近億元。在貴州、四川、新疆、安徽、西藏等地獲得金、銅開發項目,控制黃金地質資源量百噸以上,銅百萬噸以上。經過三到五年的建設,這些項目將陸續投產,新增黃金產量5噸,電解銅產量5萬噸,產值1,654.38+0億元。西部地區將成為繼紫金山金礦之後的又壹重要生產基地。屆時,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成為國家特大型礦業企業集團。

壹年後的2002年底,西部紫金發展捷報頻傳:

1)經過努力,新疆阿舍勒銅礦已完成股權談判,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實現絕對控股和實際控制。紫金礦業入主阿舍勒銅礦後,對原開發方案進行了大幅優化調整。同時大幅降低總投資,產能從3000噸/日擴大到4000噸/日。投產後,利潤總額可達6543.8+7.7億元/年,經濟效益顯著。2002年6月16日,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在視察時看到,阿舍勒銅礦今非昔比,生產建設如火如荼。他非常動情,高興地為阿舍勒銅礦題詞:“壹千個星期過去了,我們在和時間賽跑。”該項目已被列入新疆自治區重點工程,計劃於2004年建成投產。

2)2002年3月,貴州水銀洞金礦詳查地質報告通過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評審,金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基本查明,儲量大幅增加。通過對礦體的進壹步勘探,水銀洞金礦有可能成為大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該項目已被列入2003年貴州省重點項目。據估計,該項目的第壹階段(每天處理300噸原礦)可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並投入運營。

3)新疆東天山中標勘查區地質勘查圈定綜合異常4.5平方公裏,以銅、鉬為主,伴有銀、鎳、鉍、鉛。該異常面積大,具有壹定的找礦前景。

與此同時,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也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資源型資本擴張。翻閱中國地圖集,人們會發現,紫金礦業幾乎在祖國的四個角落都打下了自己的印記:吉林琿春金銅礦、貴州水銀洞、新疆阿舍勒、安徽袍刀嶺金礦等。這些投資企業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1)2003年,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參股的華南地區儲量最大的龍巖馬坑鐵礦,開采鐵礦石154600噸,生產鐵精礦72000噸,銷售鐵礦石51400噸,鐵精礦71500噸,實現銷售收入2069萬元,利潤總額635.5萬元

2)貴州紫金礦業2003年7月正式投產,黃金銷量538kg,銷售收入531.8萬元,利潤2680萬元。

3)2002年,安徽省袍刀嶺金礦生產經營逐步步入正軌。5月取得采礦許可證,采礦權1.485平方公裏。2003年生產黃金112kg,銷售收入1115000元,利潤980000元。原生礦生物預氧化試驗取得成功,階段性試驗總結已提交。礦區周圍及周邊地質找礦取得新進展。

4)根據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壹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對老國有金礦——吉林琿春金銅礦的投資控股。由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琿春金銅礦業有限公司、廈門紫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上杭宏陽礦業工程有限公司、廈門恒興礦業有限公司等5家股東出資設立的“琿春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已完成公司登記,福建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實現絕對控股地位。該礦是壹座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國有老露天礦,擁有2.1597平方公裏的采礦權和12.8平方公裏的探礦權。新公司將擴建琿春的金銅礦,擴大現有的采礦能力,以每天處理4,000噸礦石,並在琿春開發區新建壹座濕法冶金廠,日處理能力為65,438+000噸金銅精礦。

隨著紫金礦業成功上市,壹批符合條件的項目將全面啟動。西部礦業項目的全面實施將使紫金礦業進入又壹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紫金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今天,紫金人已經不滿足於他們壹個接壹個的輝煌成就。他們更加努力地實踐今天,創造明天。

紫金計劃在十五和十壹五末向國外發展,走香港上市之路,在資本上實現國際接軌。用陳景河的話說,就是“創辦企業,就要把它做大”。

在企業發展方面,以陳景河為首的紫金人勾畫了紫金未來20年三步走發展的宏偉藍圖:20世紀前20年逐步實現“領先國內黃金行業-領先國內礦業行業-進入國際先進礦業行列”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企業總資產達到200億元;“十五”期間將以年均35% ~ 40%的速度增長。到2006年,總資產50億元,銷售收入23億元,利潤總額7億元。

在這裏,人們看到了紫金“追求卓越”的企業理念的光輝,看到了紫金人“會做別人不敢或不能做的事”的英雄氣概!

  • 上一篇:世界上最幹凈的航空公司排名
  • 下一篇:如何用數據分析高管薪酬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