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如何發揮江蘇科技創新優勢,加快經濟轉型

如何發揮江蘇科技創新優勢,加快經濟轉型

創新驅動是江蘇轉型發展的核心戰略。

壹個國際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壹般會經歷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個階段。壹般來說,在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礦產等資源。在投資驅動階段,經濟發展主要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然而,隨著投資的增加,投資效益卻在下降。要解決這壹問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唯壹的途徑就是將經濟發展推向更高水平的創新驅動階段。在壹些創新型國家,R&D投資占GDP的比重超過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技術對外依存度不到30%。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體發展的特點也不盡相同。當發展到壹個新的水平時,原有的優勢就會逐漸削弱,發展路徑就會受到明顯的制約。要調整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發展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走向更高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目前正處於新壹輪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第壹次轉變發生在1980年代,標誌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這壹階段主要是要素驅動,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第二次轉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國際化。這個階段是投資拉動階段,主要依靠擴大投資和增加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新壹輪經濟轉型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轉型。核心是實現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出口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新壹輪轉型比前兩次難度更大。江蘇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比較大的規模。以前小船掉頭很容易,現在大了,掉頭就不會那麽容易了。進壹步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難更加突出:壹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在全國各省區中,江蘇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資源最少,單位面積環境壓力最大。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資源的約束不斷加強,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取高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層次低。制造業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環節。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少,自主品牌少,核心競爭力弱。第三,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更加嚴峻。江蘇是外貿大省,外貿出口占全國的16.5%,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國際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無論是高技術產品市場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的競爭都日趨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長來拉動經濟增長受到明顯制約。此外,據有關部門分析,江蘇的技術對外依存度在60%左右,很多關鍵設備和技術主要靠進口。對國外技術的高度依賴影響了經濟競爭力的提高。

縱觀國際經驗和江蘇省情,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根本途徑是把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出臺了三個重要文件:壹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二是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三是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意見。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標任務,又有明確的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007年召開的全省工業會議進壹步提出,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2008年以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省上下堅定不移堅持創新發展,采取壹系列有效措施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科學發展之路。“十壹五”以來,江蘇科技進步最快,經濟發展的質量、穩定性和協調性顯著提升。既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又為未來發展積蓄了強大後勁。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其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企業強,市就強,省就強。“十五”以來,江蘇著力從三個方面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壹是推動企業成為R&D投資的主體。

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壹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加大在R&D投資的積極性..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實施稅收減免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給予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發展風險投資。過去十年,特別是“十壹五”以來,政府和企業都加大了科技投入。2012年,全省財政科技支出和企業R&D投入分別達到257.24億元和108026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業R&D投資占全社會R&D投資的80%以上。

堅持加大R&D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的主要經驗。比如昆山好孩子集團,曾經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童車制造商。他們每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3%-4%。現在擁有300人的研發團隊,積累了5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有兩款新品問世。主導並參與制定嬰兒車行業80%以上的國家標準和30多項國際標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五年來,年均增長率為12.9%。2012年占據國內市場70%以上,美洲市場50%以上,歐洲市場24%以上。世界上約有4億家庭使用“好孩子”產品。

第二,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

過去,R&D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中的R&D機構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弱。2005年我們做過壹個調查,全省只有25%的大中型企業有R&D機構。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落實有利於企業的創新政策,引導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科研機構向企業進入,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建立R&D機構。“十壹五”以來,大中型企業R&D機構已達3082家,建成率達75%。同時,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了222個R&D機構,引進了465,438+00個外國R&D機構。全省湧現出壹批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企業。

第三,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應用的主體。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綜合環節。壹項科技成果在化蛹成蝶中成功“破繭”,產品在市場上“走俏”,不僅包括前期的發明設計,還包括試制、量產、營銷等過程,需要借助資本、市場培育和知識產權保護。這些環節都需要企業來推動。如果企業不能成為創新應用的主體,再好的技術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閣。

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主體,江蘇從三個方面加強工作:壹是科研課題突出企業需求。鼓勵高等院校科研人員深入企業壹線從事技術創新。二是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向企業傾斜,吸引省內外科技成果落戶江蘇轉化,形成科技成果應用的先發優勢。三是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成長性、市場潛力大的項目,力爭支持壹個項目、突破壹項關鍵技術、培育壹家創新型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引進和轉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長點。

大力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科技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機制,是協同創新的重要方式,是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的突破口。江蘇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是全國高校和大學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機構最集中的地區之壹。但長期以來,由於科研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很多科技成果“養在壹個內室裏,沒人認識她”。主要原因是“三缺”: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缺乏創新服務平臺。推進產學研結合,關鍵是解決“三缺”問題,打破各種有形無形壁壘,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通俗地說,就是要采用“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大贏家”的模式。沿著這壹思路,江蘇從三個方面探索了產學研緊密結合之路。

第壹,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積極推進開放式創新,向省內外配置科技資源,構建長期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種主要合作形式。

首先,各級政府應與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使江蘇的科技創新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江蘇與中科院合作項目1218個,中科院100多個所屬單位、6000多名科研人員活躍在江蘇創新創業壹線。中國工程院幫助江蘇開展若幹重大項目的科學論證,鼓勵和支持院士參與江蘇重點科研項目。清華大學與江蘇合作項目700多個,北京大學與江蘇合作項目100多個。市縣政府也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關系。例如,蘇州與省內外50多所大學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無錫與中國科學院、省內外7所重點高校構建了“7+1”合作框架,在微電子、軟件、電氣工程、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了壹系列合作項目。,部分已列入國家863和973重大科技專項。南京與東南大學合作建設“無線谷”,打造通信與網絡技術創新基地和產業高地。超過65,438+0,500名研究人員已入駐。連雲港與中科院合作建設能源與動力研究中心。這些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二是開發區、高校、科研單位共建創新基地。“十五”以來,各類開發區進入創業第二階段,省委、省政府提出開發區不僅要成為產業高地,還要成為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根據這壹要求,開發區加強了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創建了壹大批產學研聯合體。全省創新載體超過2萬個,居全國首位。如蘇州工業園區與中科院共建納米技術R&D及產業基地,聚集了5500名專業人才和160多家納米企業,形成了微納制造、納米節能環保、納米生物醫藥三大優勢產業。無錫工業設計園,原本是壹個傳統的工業社區,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創造轉型。引進工業設計機構250余家,聚集設計研發人員3000余人,獲得授權專利1000余項。昆山開發區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了清華科技園昆山分院和昆山工業研究院,既產出了科研成果,又促進了產業發展。清華大學開發的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在昆山進行了試點,生產線成功投產。該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壹等獎2011。常州科教城園區堅持“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企共贏”的理念,實施“金鳳凰計劃”,建立和設立R&D機構100余家,引進和孵化高新技術企業500余家。泰州國家醫藥高新區引進了50余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和藥學R&D機構,成為醫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無縫對接”。企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市場需求和新技術應用最為敏感,處於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合作,必須堅持市場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江蘇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各類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科研與生產的無縫對接。截至2012年底,江蘇企業與省內外97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了326個企業院士工作站和500多個博士後工作站,形成了7000多個各類“技術聯盟”,60多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54.38+0.3萬多個。

第二,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科研成果的每壹個環節,從實驗室到產品再到市場,都離不開資金投入。資金不足是科技成果轉化“梗阻”的重要原因之壹為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制約瓶頸,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三項措施:壹是政府撥款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2004年撥款3億元,之後逐年增加,2008年增加到每年6543.8+0億元。為了用好這筆資金,成立了專門的項目評審委員會,由科技、金融、工業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凡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產業化前景好、符合江蘇發展需要的項目,無論來自省內外、國企還是民企,都將得到支持。這些專項資金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發揮了“四兩千斤”的作用,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6543.8+0088億元。從2004年到2012年,* * *支持了839個項目,這些項目* * *獲得授權專利5407項,其中發明專利1702項,在物聯網、新能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納米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了壹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壹批配套產業鏈。二是推動金融信貸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省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引導銀行以信用擔保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目前,全省已有39個縣(市、區)實行了科技轉化風險補償資金辦法。第三,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全省各類創業投資機構450余家,管理資金規模1200多億元,是全國創業投資機構和管理資金最多的地區。蘇州胡莎股權投資中心管理資金近400億元,投資了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企業成功上市。

第三,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管理制度,鼓勵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創業。允許大學生輟學創業。在政策的鼓勵下,壹大批科技型企業應運而生。南瑞集團是由南京自動化學院科技人員創辦的企業,現有員工1.8萬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300余人,博士、碩士學歷員工3400余人。公司自成立以來,已有62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授予專利577項。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和繼電保護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2年銷售收入達270多億元,已成為全球五大繼電保護設備制造商之壹。

發展新興產業和自主創新齊頭並進。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每壹次工業革命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突出表現在能源革命、生物技術進步、新材料開發和信息技術突破,必將引發壹批高速、長期增長的新興產業,也將對傳統產業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上壹輪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中,江蘇主要依靠國際產業轉移實現快速發展,但整體上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較少,競爭力不足。在新壹輪工業革命中,我們與發達國家處於同壹起跑線,面臨難得的機遇。只要抓住有利時機,就有可能贏得主動,實現跨越式發展。

“十壹五”以來,江蘇選擇有壹定基礎的六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既構築了產業先發優勢,又搶占了科技制高點。

新能源產業,圍繞光伏、風電、智能電網等相關產業,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建設新能源R&D、制造和應用基地。光伏產業,以提高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制造核心設備為重點,全省自主知識產權超過100項,是全國光伏發明專利數量最多的省份。風電產業重點突破大功率機組制造技術,打造從關鍵配套件到兆瓦級整機的產業鏈。關鍵零部件占國內市場50%,整機產能占全國市場30%。自主研發制造的6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標誌著風電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智能電網領域,電網安全穩定在線分析預警、電網調度自動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繼電保護等關鍵技術成功突破,高壓輸變電工程控制和繼電保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新材料產業擁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院所、2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每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近千項。五年來,全省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速達59.2%。在納米材料、碳纖維、矽材料、精密合金、光纖等領域,取得了壹批重要技術創新,形成了壹定的產業優勢。納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總體處於全國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500多項,部分技術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碳纖維領域,攻克了生產設備和碳化工藝兩大難關,實現了高性能碳復合纖維國產化,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和封鎖。在矽材料領域,重點是提高純度,提高轉化率,降低能耗,攻克核心技術。目前,在節能環保和低成本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關鍵半導體材料、新型建築節能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的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 上一篇:公司如何應對壽險費率政策改革
  • 下一篇:如何註冊建築勞務分包公司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