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維利克關於財務自由的筆記
“看到這裏,分析思路越來越清晰了。我們有“壹個重點”和“兩個問題”要分析:
“壹個關鍵點”是對MDI的分析,這是萬華高收入和高利潤的原因。MDI的市場空間、競爭態勢、發展趨勢、關鍵影響因素、競爭優勢都是需要分析的內容。
“兩個問題”是指投資者需要了解的問題:
第壹個問題是:在MDI賺大錢的背景下,公司為什麽要大張旗鼓,拼命擴張這種不賺錢的“石化業務”?這項業務會不會在很大程度上拖累公司的ROE/呢?
第二個問題是:公司正在大力拓展的另壹項業務,即34業務的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真的如我們在公司年報字裏行間傳達的那樣美好嗎?
畢竟34業務的毛利率只有20%出頭。如果未來競爭激烈,會不會是下壹個毛利率低的石化業務?"
在本文的開頭,我會向妳展示我的思維框架,讓妳清楚地看到我是如何判斷萬華的投資可行性的,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會出現在我的思維框架中。
需要註意的是,這個思維框架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公司。有了這個框架,讀者在面對下壹家公司時,也可以嘗試找到屬於自己認知層面的答案。
提高自己“認知能力”的過程是投資過程中最有趣的過程,也是壹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甚至可能是壹個沒有絕對答案的過程,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是投資收益的來源,也是投資最吸引人的部分。
因此,本文的第壹部分不會直接進入萬華的分析。希望讀者能理解我“授人以魚”的用意。
如何判斷壹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在我的體系中,總結為“濕雪長坡,安全邊際”四個字。
濕雪指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企業“用股東的錢賺錢”的能力,體現在數據上就是ROE。
這個指標的內涵很好理解:如果壹項業務能夠達到明顯高於無風險收益率的水平,因為資本是逐利的,原則上資本會迅速湧入這項業務,資本過多會導致競爭加劇,利潤率降低,最終收益水平會回歸到無風險收益率。
我舉個直觀的例子“在學校旁邊開食堂”。
如果有新開的小學,門口暫時沒有食堂,學生沒有地方買文具和零食,很苦惱。
這個時候,如果壹個食堂開業,很可能會人滿為患。這時,這種業務的典型財務特征可能是這樣的:
5%凈利率,3.0總資產周轉率,1權益乘數,對應15% ROE(5%*3*1)。
看到店老板生意紅火,第二家、第三家店也快開了。當4-5家店開業時,該業務的典型財務特征可能是這樣的:
3%的凈利率,2.0的總資產周轉率,1的權益乘數對應6%的ROE(3%*2*1)。
因為,壹方面,以前3塊錢壹瓶的飲料,現在賣2.50元。另壹方面,以前是“進了貨馬上就賣完”,現在要幾天才能賣完。
例子雖然簡單,但基本能說明問題。
這就是競爭的力量。所有能持續取得較高無風險收益率的企業,壹定都有壹定的特征。巴菲特稱之為“護城河”,管理層稱之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還是以食堂為例。
它(護城河)可能是“食堂老板是校長的小姨子,所以不允許校長再開食堂”。直接結果就是,3塊錢買不到飲料,卻要賣3.5塊錢,帶來很高的利潤率。
也可能是“壹個食堂的老板和藹可親,學生喜歡去他家買東西”,會讓文具和零食賣得更快,帶來高營業額。
也可能是“壹個食堂的老板跟銀行行長很熟,銀行以很低的利率借給他錢”,讓老板“借別人的錢做生意”,也就是高杠桿。
無論競爭優勢來自哪裏,識別競爭優勢都很重要,這並不難,通過財務指標,尤其是同行業和跨行業的橫向比較就可以了解。
對了,這也是我喜歡分析企業的原因。我讀的越多,橫向比較的時候妳就越犀利,這是讀者能從我這裏收獲的。
說到競爭優勢,識別它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種競爭優勢在未來能否持續。
畢竟校長可能退休(也可能更糟),和藹可親的老板可能生病,銀行可能貸款,商業環境千變萬化。找到那些不變的東西是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讓我們在這裏停下來等待濕雪。如果再把這個話題展開,可以說很多。我會經常在文章中提到這個話題,不斷完善案例是可行的。
況且,長坡,翻譯成白話,就是“生長”
這不難理解。從股價=每股收益*市盈率的公式可以看出,只有公司利潤增加,公司股價才能持續增長。
具體來說,在思考壹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時,“長坡”是指公司未來的成長要有看得見的空間。
該空間通常有兩個來源:
壹種是行業內空間的擴大,即“整體蛋糕變大。”
壹個是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意味著“分得更多的蛋糕”。
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市場迅速擴張,集中度不斷提高。
需要註意的是,判斷壹個企業是否有“長坡”,並不需要對行業未來的市場容量做出準確的預測。如果妳比較保守,甚至不需要做壹個粗略的預測。
妳需要看什麽?
只要“可見空間”就夠了。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對市場空間進行準確的預測。事實上,預測未來是不現實的,也是“精確的錯誤”。
比如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中國的城市化還有空間。喝高端白酒的人會越來越多,經濟發展對貸款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到這種程度就夠了。
回到“濕雪長坡”這個詞。
濕雪和長坡是有關系的。比如長坡是“畫板”,濕雪是“技術”。只要有“畫板”和“熟練”的畫師,就能畫出讓投資人滿意的畫。
翻譯成白話,只要有市場空間,競爭優勢就能使公司不斷成長,這就是競爭優勢與成長的普遍關系。
至於思維框架,這次就說到這裏。下面我們可以把這些框架應用到各種事物的分析中。
具體到萬華,公司業務分為聚氨酯、石化、34業務三部分(名字不明白的請見我的第三篇)。
下面,我就帶讀者看看他們各自的“濕雪長坡”,也就是競爭優勢和市場空間。
先看聚氨酯業務,我的總體看法是:
競爭優勢明確,有目前看似可以接受的裂縫;有市場空間,但中長期增速中低。
競爭優勢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先看第壹個角度:毛利率。
下圖是萬華聚氨酯系列的歷史毛利率。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得到壹些信息,我將壹起談論這些信息,不限於競爭優勢的話題:
第壹個信息是,從歷史上看,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已經被歷史充分證明,體現在壹般超過30%的毛利率。
我在這裏提壹下,有些讀者可能覺得30%以上的毛利率不高,但是妳要明白壹點,聚氨酯是給企業客戶的。通常的商業邏輯是,TO B的業務毛利率往往低於TO C的業務。
因為,TO B的產品基本上不具備消費品那樣的品牌溢價的可能性。在萬華聚氨酯,能有30%以上的毛利率已經是很不錯的水平了。
第二個信息是公司毛利率波動較大,主要體現在2010沒有達到30%,16及以後大幅漲跌。
65438+2006年後,毛利率暴漲暴跌。後面的“長坡”部分再說吧,和那個部分更相關。
先說第壹個。2010的毛利率之所以比較低,是因為技術層面的原因。
萬華真正掌握MDI的技術和制造工藝大約是從1995年開始(最早的時候應該是83年從國外購買設備,但是穩定性極差,更不要說經濟實惠了)。到現在是第六代技術。從網上搜集的資料來看,該公司的MDI技術已經達到了“全球領先”的水平,國內很少有制造企業能達到這個水平。
隨著近年來萬華設備和技術的升級,好處是:質量在提高,成本在下降。雖然我們被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所困擾(後面會在展覽中討論),但從產品本身的走勢來看,毛利率是高的,這是我們10年後看到的。
“萬華聚氨酯系列具有競爭優勢”的第二個判斷依據是MDI是典型的寡頭壟斷產品。
與大多數投資者“原材料是大宗商品,通常只能拼價格”的固有印象不同,MDI是壹種非常特殊的產品。
有多特別?
在整個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和八家公司有能力生產這種產品。
看看國家和公司列表。
這五個國家是: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
這八家公司是巴斯夫、拜耳、亨斯邁、陶氏、曹東、三井和萬華(有1家公司的名字找不到)。
再次提醒妳,以防讀者沒有註意到這件事的誇張之處:
全球只有八家公司能生產這種MDI。
這是什麽概念?妳想想,在基礎材料領域,還有什麽是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生產的?
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其他領域。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麽沒有其他企業生產這個東西?比原子彈難嗎?
下壹篇文章再見。
文章來自:維利克關於財務自由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