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家政行業存在壹些亂象。保姆虐待孩子、老人、偷盜財物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出現毒殺老人、縱火等極端案例,奪走壹家四口的生命。“雇主不信任她們,保姆工作不開心”已經成為中國家政行業發展的困境。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幾個“壞保姆”的極端案例就懷疑整個保姆群體,更不能因此而汙名化整個家政行業。相比發泄情緒,更值得追問的是:家政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從哪裏著手規範家政行業,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
應該說,家政服務業雖然屬於服務行業,但是它有壹些其他服務行業不具備的特點。首先,經濟行為的微觀屬性,家政行業的從業者和需求者都是微觀的家庭或個人,連接供需雙方的家政中介公司大多規模較小,遍地開花。其次,社會關系的粘性,雇主和保姆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必然形成某種經濟交易之外的社會關系,那麽信任就很重要。具體的家庭或個人是微觀的,但是幾千萬的主體形成了巨大的家政市場,使得家政行業具有宏觀屬性。規範家政行業,既要建立微觀基礎,也要建立宏觀機制。
從微觀層面看,家政中介在家庭和保姆之間起著核心作用,這也是理順微觀市場機制的關鍵。現在流行的用工模式是,用人單位從中介公司找保姆,並支付中介費,然後用人單位和保姆成為雇傭關系,與中介無關。很多家政公司為了賺中介費,把保姆的入職門檻定得很低,只要“有身份證,能正常交流,能做基本家務”,有的甚至不需要健康證。前期沒有培訓,後期沒有管理。只要簽了單,賺了中介費,就萬事大吉了。國內公司就像店主,國內市場的微觀土壤缺乏責任的要素,導致市場混亂。
調控微觀主體,國家也要從宏觀層面發力。在職培訓、信用記錄、行業標準,如果這些制度規範能夠逐步建立起來,可以改變家政公司只拿錢不負責的扭曲狀態,讓家政公司承擔起市場主體的責任,逐步培養雇主和保姆之間的信任關系。事實上,17部門聯合推出的行動計劃,無論是引導家政企業做大做強、提升家政服務標準,還是建立信用懲戒機制,都旨在通過供給側改革,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保護家政行業。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家政服務的需求將與日俱增,這關系到無數家庭的“小確幸”。它不僅是就業的蓄水池,也是經濟增長的新藍海。只有在國家層面形成市場規範,在微觀層面理順市場關系,國內產業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既釋放經濟紅利,又給無數人帶來關懷和慰藉。
提醒大家,家政最好去正規公司,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