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回答無可挑剔,也是最標準的,但很多問題我都問不出來,面試只好草草結束。不到壹年,這位先生因為業績不好離職了。當我聽到那件事時,我並不感到驚訝。
故事二:壹個溫州人,沒上過大學,也沒學過金融,為什麽?炒房?來到北京,輾轉多個行業,做了壹名信托經理。我問?妳認為信任是什麽?他激動地說:我告訴妳壹件事。信任是偉大的。可以拿別人的錢然後放出去。又不是非法集資!?
他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這是溫州人對信任的簡單理解!這位先生壹開始對信任壹無所知,但他虛心好學,總能找到最專業的人幫他解決問題。現在信托公司做的不錯。
故事三:某銀行支行行長與某信托公司合作了幾次,上了癮,自己創業。我問?妳認為信任是什麽?他說,這是組織形式!我問,什麽樣的組織形式?他說是資源整合。如果妳有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去整合整個產業鏈,妳就是壹家信托公司!妳沒有信托執照。妳找到人了嗎?代工?嗯!
這位先生已經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找到了好的項目,協調了信托產品的銷售渠道,然後去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很高興有人送項目上門,收2%的信托報酬就夠了,而這位先生可以從融資人那裏拿到3%-5%的財務顧問費。當然,前提是,他發現了什麽?靠譜嗎?項目只能通過信托公司的風控程序。
這三個故事很典型,但是另壹個受托人微博的署名,給了我更多的思考。他說:?真正的信任是壹種文化,壹種根植於契約和信仰的文化,壹種天地良心的承諾和守護,我們離它還很遠!?
聯想到信任的起源,有壹種說法是?十字軍東征?士兵可能永遠不會回來。出門?之前我把財產甚至老婆孩子都托付給別人了。在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故事是白帝城托付給壹個孤兒。
我隱約覺得,信任,壹看就是財務,再壹看就是法律安排,是人之常情。信任的存在是基於信任和對人性好的壹面的認可。當然,這種信任也是建立在法制的‘保障’上的。
回到現實,中國信托業缺什麽?缺的可能不是投資工具,投資標的,而是信任!信托公司在中國,得不到足夠的信任。
這是大多數受托人和他們的合夥人寫的。什麽是信托?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更多的是把信托作為壹種金融工具,作為壹種整合資源,實現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從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實現委托人利益的角度出發。